学术投稿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顽固性心绞痛96例临床研究

张宗玉;王丽娟;寇会玲

关键词: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 顽固性心绞痛
摘要: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较复杂一组综合征,药物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近年研究发现,应用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方法治疗UA,其弊大于利[1].近研究证实,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优于标准的抗凝治疗[2,3].我们选择顽固性心绞痛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与抗凝治疗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观察此疗法对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与老年前期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期(60岁以上)、老年前期(45~59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 55例老年及59例老年前期高血压病患者各分为单纯高血压病、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AH)、高血压并脑损害三组,进行年龄、病史、动态血压各项参数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组中:脑损害组与其他两组相比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血压各项参数指标三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前期患者组中:脑损害组nSBP与前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LVH组及并脑损害组nSBP/dSBP,nDBP/dDBP分别与单纯高血压病组比较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及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前期患者组中,高血压并心、脑损害与单纯高血压病相比,夜/昼节律消失;老年患者组中,即使单纯高血压病,无心脑损害血压夜/昼节律也存在异常的改变.

    作者:阮萍;马建群;吕俊华;张杰敏;马明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体外受精-胚胎转移成功8例报告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目前已成为治疗不孕症的重要手段.我院生殖中心从2002年11月-2004年8月共使8例患者获临床妊娠,现将8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介绍如下.

    作者:姚志伟;荣抗美;张冬梅;何秀香;孟丽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是近年来介入治疗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我院共收治 12 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克清;黄树温;王磊;牟瑞起;王荣彬;王淑敏;唐兴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Goligher腹膜外结肠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低位直肠癌和肛管癌的病人常需行永久性结肠造口,人工肛门要伴随病人渡过后半生.若结肠造口处理不当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其对生活的信心.我院自 1998 年以来,常规行 Goligher 腹膜外结肠造口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任闽山;顾国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痤疮严重度分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为一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12~24岁青少年中痤疮的发病率高达85%,而且发病年龄有向儿童和中年两级扩展的趋势.痤疮病因复杂,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与内分泌、遗传、感染、气候变化、精神、营养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作者:杨磊;苏湛;黄殿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转归的影响

    高血糖是脑梗死发病和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高血糖可加重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并延缓神经功能损伤的康复进程[1].本文通过对138例脑梗死患者转归的观察,探讨高血糖对脑梗死转归的影响,以指导治疗.

    作者:付燕;耿殿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几种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诊断体会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但却非呼吸系统疾病所独有.这里所指的剧烈咳嗽(剧咳)是较具有特征性的顽固性刺激性干咳.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所见结合文献的复习,通过几个病例,谈谈几种较常见病症的诊断体会.

    作者:宋超;孟海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右颈根部刀刺伤致胸导管及颈段食管损伤1例

    1 临床资料病者,女,7岁,半天前被刀刺伤剑突下上腹部及右颈根部,失血性休克,左侧液气胸,无明显胸闷.在当地医院手术探查,肝破裂,行修补术,左侧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右颈刀口清创缝合.

    作者:李伟;张庆广;王玉玖;张连国;杨丽娟;刘洪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甲醛甲酚致敏1例

    甲醛甲酚(FC)具有较强的除臭、杀菌、凝固蛋白的作用,是口腔科常用的根管消毒药物.近年来,有关此药临床致敏的病例时有发生,我院近期发生 1 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荣丽;隋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彩色多普勒应用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其声像图和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性表现为超声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本文结合其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作详细的分析.

    作者:巩同玉;熊金英;耿涛;迟兆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采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小儿中小面积烧伤234例

    自1990 年至2003 年间,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小儿中小面积烧伤 234 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之战;夏燕;刘延昌;巩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分析

    1 临床资料例 1.28 岁,因G3P0,孕 9 个月,尿常规检查蛋白、潜血持续阳性 6 个月,血小板减少 3 个月于 2002 年6月9日入院,既往有输尿管结石史,经治疗结石排出.无血液病史.孕 13 周首次产前检查,尿常规:PRO,BLU,血小板 100×109/L.此后多次复查尿蛋白、潜血持续阳性,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浮肿及肾区叩击痛,未予治疗.孕 24 周曾就诊于内科,考虑泌尿系感染,给予氨苄青霉素静滴 5 d 后复查尿常规,PRO 少量,BLU+,即停输液,予宁泌泰胶囊口服至今,反复尿检蛋白、潜血持续.3月 11 日查血小板 64×109/L,5 月 4 日血小板 76×109/L .

    作者:滕振娟;刘引串;刘晓霞;徐明彩;李叙华;徐志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剖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07例治疗体会

    我院自 1990 年 3 月-2001 年 10 月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 107 例,既往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以阑尾切除术后为多(41 例,占 38.3%),其次为肠切除术后(16例,占 15%).第一次手术至发病间隔长短不等,长者 11 年,短 8 d.107 例中行手术治疗38例(35.5%),非手术治疗 69 例(64.5%).本文结合文献对剖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手术指征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沈孝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有氧运动对高血脂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高血脂大鼠进行不同运动量有氧运动(游泳)训练后,测定其血液流变参数.结果有氧运动能明显降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结论有氧运动可以使高血脂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得到改善.

    作者:李传珠;李宁宁;辛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伤性白内障Ⅱ期植入人工晶体32例

    近年来,大量资料报道对外伤性白内障Ⅰ期人工晶体植入,例举了诸多优点,作者自 1997 年 7 月-2002 年 8 月对 32 例外伤性白内障行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孙瑞泉;姜玉兰;陈树悦;张宝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胆动脉供应异常1例

    在解剖一具50余岁的男尸时,发现肝胆动脉供应明显异常: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肝动脉右支,肝固有动脉缺失,胃左动脉发出肝动脉左支.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肝动脉右支:在胰颈的后方,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 17.42 mm 处,发出一支长 57.18 mm、直径 4.08 mm 的分支,著者暂称肝动脉右Ⅰ支,该动脉走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门静脉的右侧、胆总管的后方,经胆囊管后方进入胆囊三角,在胆囊三角内分出胆囊动脉后进入肝右叶.

    作者:赵冬梅;胡凤爱;刘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早期突击量复能剂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抢救重度经口有机磷农药中毒

    重度经口有机磷中毒由于服毒量大,吸收速度快,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常规抢救措施条件下仍有较高的死亡率.为此我们采用早期突击量复能剂(氯磷定)配合持续胃肠负压吸引(胆汁引流)抢救86例病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作者:庄福聚;李萍;丁召兴;吴立强;王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安神合剂的制备及疗效观察

    安神合剂是我院协定处方医院制剂,经临床验证,具有补肾养阴健脾安神的功效,临床治疗神经衰弱等睡眠障碍有明显的疗效.现将其制备及治疗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孙爱华;李磊;宋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

    脑梗死为各类脑血管病发病之首[1],约占75%,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我院采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娟;王振华;吴素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度脑损伤早期鼻饲营养的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多因昏迷而不能自行进食,该类病人早期的营养配合有利于病人神志恢复,并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我们筛选了一些病人行早期鼻饲、肠内营养,经过临床实践,早期肠内营养(EN)作为严重创伤的治疗手段逐渐被重视.我们对42例重症脑损伤病人采用持续滴注鼻饲要素膳的方法作为早期肠内营养手段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毕艳玲;刘洪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