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消化道出血致脑梗死2例

单苏民;任俊成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脑梗死
摘要:1 临床资料例1.男,6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20年,诊为胃下垂,胆结石.柏油样大便3 d, 每日1~2次.4 h前因呕吐咖啡样物2次,约1 500 ml,于1998年10月4日急诊入院.查体:血压14/8kPa,精神萎糜.贫血貌,巩膜无黄染.颈软,双肺呼吸音弱.心率88次 /min,律规整,无杂音.腹凹陷,肝脾肋下均未触及,上腹部深压痛,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Hb 59 g/L,WBC 14.4×109/L,N 0.89,L 0.10,PC 132× 109/L,肝功及尿常规正常.给予输液、输血及止血治疗.入院15 h,患者出现神志恍惚,躁动,失语,查血压14.5/7 kPa,右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减低,巴氏征(+).头颅CT示:左额叶深部0.5 cm×0.5cm低密度区,边缘模糊.诊断为脑梗死 ,停用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加用20%甘露醇、胞二磷胆碱、甲氰咪胍等治疗,10 d后消化道再度大出血死亡.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曼陀罗中毒误诊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因突然意识障碍伴言语不能1 h入院.1 h前服用中药约200 ml.服后约10 min自述头晕,继之出现意识模糊,并伴言语不能,急来我院就诊.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查体:BP17.0/13.3 kPa,神志模糊,言语不能.双瞳孔等大,直径约5 mm,对光反射迟钝,视物欠佳.双上肢不自主活动,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巴氏征阳性.ECG、颅脑CT未见异常.诊为脑梗死,给予改善脑功能、促进脑代谢药物治疗5 h,症状无好转.患者烦躁,饮水呛咳,皮肤干燥,排尿困难.追问所服中药成分为曼陀罗枝叶,诊为曼陀罗中毒.予以毒扁豆碱3 mg静脉缓慢注射,安定10 m g肌注以对症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巩固治疗于第3日痊愈出院.

    作者:李光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丹参酮治疗不同类型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酮对不同类型痤疮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门诊轻、中度痤疮患者各50例,重度20例. 三组均给予丹参酮胶囊1 g,3次/d口服,外用复方硫磺霜.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丹参酮对中度痤疮疗效显著,对重度疗效较差,对轻度差,经统计学处理,三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丹参酮治疗中度痤疮疗效确切,且无耐药性及副作用,便于长期用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为20%~ 25%.Murphy首次报道用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每天50 mg可使子宫肌瘤体积缩小, 但出现了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1].为了解米非司酮对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寻求小治疗剂量,笔者做了如下研究.

    作者:张金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996年11月至2001年3月行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03例.结果:103例冠心病患者150支冠状动脉血管PTCA并支架置入135枚,置入成功率100%,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不稳定心绞痛者占52.43%,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者占47.57%.单支病变者占55.34%,双支病变者占32.04% ,3支病变者占12.63%;A型病变者占33.98%,B型病变者占26.21%,C型病变者占39.81 %.PTCA所用的球囊直径平均为(2.48±0.43)mm,平均长度(20.40±2.84) mm,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6.23±1.81)atm.共置入支架135枚,其直径平均为(30.96±0.38) mm,平均长度为(21.29±6.30)mm,释放支架时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9.65±3.08) atm.所用支架主要是BX 45枚,占33.33%,NIR 30枚,占22.22%,AVE 27枚,占20.0 0%,MA C 16枚,占11.85%,Jomed和其他共17枚,占12.59%.支架置入LAD内71枚,占52.59 %,RCA 内48枚,占35.55%,LCX和对角支16枚,占11.85%.结论:PTCA和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刘传木;张明哲;田明坤;乔鲁军;陈宝霞;董希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

    我院近5年共行乳腺癌手术213例,其中24例发生皮瓣坏死,现将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步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后胃壁穿孔1例

    病人,男,45岁.2000年8月因中段食管癌经右胸、腹、左颈三切口行食管癌根治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病人术后第2天无意中将胃管咳出 ,第3天常规拔除右胸腔闭式引流管.第5天病人感胸闷憋喘,经胸透诊断为右侧气胸,右肺压缩90%,即在局麻下经第二肋间锁骨中线行闭式引流术.引流后胸闷、憋喘症状缓解,但从引流管内流出大量的咖啡色液体,考虑为胃壁穿孔.口服76%复方泛影葡胺在X线透视下观察,造影剂在小弯侧进入胸腔,确诊为胃壁穿孔.

    作者:阎武星;王少猛;李学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糖尿病并发脑出血7例误诊分析

    糖尿病可引起脑血管病变,且主要为脑栓塞,而脑出血较少. 我科近5年来收治糖尿病并发脑出血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迟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奥美拉唑联用阿莫西林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附25例报告)

    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病人50例,其中25例采用常规治疗,另25例采用奥美拉唑联用阿莫西林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赵培艳;扈营吉;王红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1987年,Sigwart和Puel[1]首先报道了将 Wallstent自扩张冠状动脉内支架用于临床的结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冠脉内支架成功地用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避免了PTCA并发严重内膜撕裂及夹层所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冠脉闭塞,为PTCA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证.1994年以来,支架置入术联合应用噻氯匹定和阿斯匹林以及应用高压扩张技术、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 lar ultrasound,IVUS)指导置入技术,进一步改良了支架置入术,使支架达到理想扩张,从而使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率远低于1%.这表明支架术急性期临床结果优于常规PTCA[2],并且能有效地预防弹性回缩和降低再狭窄率[3,4] ,比常规PTCA省时.因此,冠脉内支架术迅即发展为一项目前在介入心脏病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技术.

    作者:孟猛;马建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盐酸艾司洛尔对气管内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与给药时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盐酸艾司洛尔(ESM)用于预防气管内插管应激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胸、腹及下肢择期全麻手术者60例,按先后顺序随机将病例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诱导前静注ESM 1 .5 mg/kg,1 min注完;B组ESM改诱导后静注,注完后立即行气管内插管;C组用同容量生理盐水代替ESM,三组诱导用药相同.结果:A、B 组收缩压(SD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除插管后即刻高于(P<0 .05)术前基础值外,插管后1、5、10 min以上各参数与基础值基本接近,而C组SDP 、DBP、MAP及HR插管后即刻明显高于(P<0.01)术前基础值,插管后5 min以上各参数仍高于术前基础值(P<0.05),且插管反应较A、B两组剧烈.A组窦缓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ESM对预防气管内插管的应激反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抑制气管内插管的应激反应.将ESM 诱导后用药能有效地减少窦缓的发生.

    作者:张海山;高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单侧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骨不连

    骨不连是骨折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比较棘手.我院自1990 年2月至1999年12月使用单侧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下简称外固定架)治疗骨不连病人26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

    作者:王传忠;李光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静脉营养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对静脉营养认识的逐步深入,其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已日趋广泛.近年来,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治疗中,在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及静脉补液的基础上,我们常规应用静脉营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刘长茹;郭淑梅;马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抑郁与负性自动思维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负性自动思维与抑郁的关系. 方法:将检验组与对照组自动思维问卷(ATQ)的分数进行比较 ,观察有无差异和差异的程度.结果:检验组ATQ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抑郁与负性自动思维有一定关系,治疗过程中纠正抑郁病人的负性自动思维是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黄车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持续低温烧伤11例治疗体会

    1995年11月共收治持续低温烧伤病人1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0.1岁;烧伤面积0.5%~1. 5%,平均0.9%;深Ⅱ度3例,Ⅲ度8例;小腿4例,足5例,骶、髋部各1例;热源接触时间 1~6 h,平均4.1 h.其中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者4例,偏瘫患者3例,麻醉或醉酒后未苏醒者4例;伤后住院时间5~17 d,平均13.4 d;病程28~57 d,平均45.7 d .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中厚植皮3例,邮票植皮6例,皮瓣转移修复2例,1例糖尿病患者因烧伤较深且并发骨髓炎行截趾术,术后恢复满意.

    作者:吴旭东;张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咪唑安定预防颈丛神经阻滞时的心血管反应

    颈丛神经阻滞常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其原因可能与病人在清醒状态下行麻醉操作,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以及颈部血运丰富对局麻药吸收后的毒性反应有关.笔者采用预注咪唑安定预防颈丛神经阻滞时的心血管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齐美;王建波;史文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甲状腺激素异常改变与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异常改变.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近年来,CHF患者甲状腺激素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用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CHF患者甲状腺激素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用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CHF的疗效观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笔者就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张玉传;李跃荣;王臻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晚期贲门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晚期贲门癌经导管血管内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晚期贲门癌患者进了胃左动脉插管灌注药物化疗 .结果:38例患者的吞咽困难、上腹不适等症状得到缓解,其中1年生存率为52.4%,2年生存率为19.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胃左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对治疗晚期贲门癌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作者:孙殿敬;赵明东;郝国峰;翟峰;冯秀栓;薛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霜斑样病变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霜斑样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检测胃镜诊断的霜斑样病变患者胃窦HP; 把愿意接受胃镜复查者随机给以抑酸(雷尼替丁150 mg,每日2次)4周治疗与抗HP(雷尼替丁枸橼酸铋400 mg,克拉霉素500 mg,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1周疗程后以雷尼替丁(150 mg,每日2次)3周治疗,结束时重复胃镜观察.结果:42例霜斑样病变中HP感染率为92.9%(39/42);其中26例HP感染者治疗4周重复胃镜检查;雷尼替丁组14例HP仍然阳性,抗HP组12例HP转为阴性(P<0.05 );前者5例存在霜斑样病变(其中1例形成溃疡),后者无霜斑样病变及溃疡(P=0. 0425).结论:清除幽门螺杆菌利于霜斑样病变愈合.

    作者:吕其军;周芳;史永军;鲍芳;田永刚;吴凤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 M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脂肪酸载体蛋白,分子量小(14~15 kD),心肌含量多,为近年发展起来反映心脏缺血的早期生化指标[1].我们对39例VMC患者和30例健康儿童进行了FABP 、CK-MB的定量检测,观察其水平变化.将FABP、CK-M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FABP在VM C患儿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文东;马庆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草药制剂致过敏反应及对策

    中草药及其制剂无论注射、口服还是外用,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随着中草药制剂的品种及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注射剂的普遍应用,过敏反应发生率也日益增高.近年来虽不断有中草药过敏反应的报道,重者甚至导致休克、死亡,但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作者:孙宝花;张德勇;刘玉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