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班照楠;黄富国;顾琪珊;许冰;李永奎;李正疆;周利强

关键词:
摘要: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手部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常难以维持复位而需手术治疗.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我们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共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31.4岁.致伤原因:摔伤19例,车祸伤13例,拳击伤5例.均为闭合骨折,根据Green-O' Brien分型[1]:Ⅰ型(Bennett骨折)14例,Ⅱ型(Rolando骨折)5例,ⅢA型(关节外横形骨折)7例,ⅢB型(关节外斜形骨折)11例.X线片均显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骨折远端均有桡背侧移位.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45 min至4d,平均11.6 h.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部异物残留的治疗

    手部异物残留临床比较常见,由于异物侵入的情况不同,处理方法差别较大,接诊医生或患者往往忽视异物残留的可能而漏诊或误诊.轻者局部疼痛,重者多次手术伤口经久不愈,造成患手功能障碍.我院近2年共收治12例异物残留患者.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0~ 45岁,平均23岁.左侧4例,右侧8例.异物类型:玻璃5例,木刺1例,竹签1例,仙人掌刺1例,鱼刺1例,铁屑3例.

    作者:智丰;权小波;杨宏;段超鹏;张满盈;梁高峰;贾宗海;文波;郭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植骨及带穹的第二趾趾腹皮瓣移植治疗钩甲畸形

    因外伤(电刨、铣床、挤压伤等)造成指腹及末节指骨缺损而甲床及指甲完好,由于条件有限或治疗不当,造成甲床腹侧与指腹残端间创面瘢痕渐渐收缩闭合而形成钩甲畸形.钩甲畸形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以示、中、环指多见.畸形程度与指腹及末节指骨缺损多寡有关.由于手指长度缺损不多且有指甲,影响功能不明显,所以要求矫治者不多.有些患者即使到医院就诊,多数仅听取治疗意见,若采用足趾趾腹皮瓣移植修复一时下不了决心而放弃治疗.仅少部分因外形不佳而有强烈要求的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自2008年以来笔者对5例手指中度及重度钩甲畸形患者采用植骨或带末节趾骨及带穹的第二趾趾腹皮瓣移植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病例量少,方法尚欠成熟,仅供同道参考.

    作者:程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长蒂邻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侧方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长蒂邻指指固有动脉中段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侧方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收治手指中末节侧方组织缺损患者61例66指,男34例,女27例;年龄15~64岁,平均31岁.组织缺损面积为1.3 cm× 1.0 cm~2.8 cm× 2.3 cm.急诊手术56例,二期手术5例.采用长蒂邻指指固有动脉中段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皮瓣蒂部及邻指供区用游离皮片覆盖.皮瓣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或指背神经与创面指固有神经断端缝合修复,重建手指感觉.结果 术后66指皮瓣全部存活,2~3周顺利断蒂.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两点分辨觉为6~9mm,平均7.8mm.患指及供指捏持正常,屈伸活动良好.供区皮片成活,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长蒂邻指指固有动脉中段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侧方组织缺损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皮瓣成活率高,术后皮瓣外观良好,患指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李启朝;边朝辉;朱伟;冯小波;邵文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多拇畸形指体重建术后指甲的外观分析

    目的 评价先天性多拇畸形指体重建术后的指甲外观,探讨指体重建术获得美观指甲的手术要点.方法 自2005年至2013年,我院对多拇指甲宽度小于健侧拇指80%的49例患者进行指体重建术,并观察术后患者指甲的外观,如指甲宽度、指甲表面粗糙程度、甲半月及甲皱襞的平整度,并对指甲外观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 术后3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94个月,平均37.3个月.参照指甲外观评定标准评定:优2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5%.结论 多拇畸形如要在指体重建术后获得较为满意的指甲外观,应做到术前精确的测量及术中精细的操作,考虑到指甲的大小适宜,甲半月的平整,甲皱襞的对称,指甲表面光滑.

    作者:王安远;高伟阳;周飞亚;丁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游离带神经的(足母)趾腓侧动脉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指端皮肤缺损在手外伤中常见,修复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1-2].自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我科对21例指端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游离带神经的同侧(足母)趾腓侧动脉皮瓣修复创面,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7~49岁,平均33岁.伤因:机器砸伤7例,切割伤2例,机器绞伤12例.拇指4例(右侧),示指9例(右侧7例、左侧2例),中指8例(右侧5例、左侧3例).均为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为3.0cm×2.0cm~2.5cm×1.5 cm,均有指骨外露.2例甲床完整,9例甲床远1/2缺损及末节指骨粗隆以远指骨缺损,10例甲床远端部分缺损,但甲根部完好.

    作者:高增阳;张敬良;雷彦文;郭桥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鱼际肌失用性中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大鱼际肌失用性中重度虎口挛缩的有效方法.方法 自2008年7月至2014年3月,我们对21例因大鱼际肌失用造成中重度虎口挛缩的病例,在虎口开大、皮瓣覆盖的同时,利用环指浅屈肌腱或尺侧腕伸肌腱转位一期重建拇指对掌功能,并采用外固定支架将拇指维持在外展对掌位6周.结果 术后16例获得3~ 18个月的随访,虎口距离平均增大3.86 cm(3.12 ~4.30 cm),虎口角度平均增大57°(30°~63°),拇指可与其他手指对指.随访6个月以上的13例患者均未出现虎口再次挛缩的现象.结论 一期虎口开大并重建拇指对掌功能可提高大鱼际肌失用造成的虎口严重挛缩的治疗效果.

    作者:薛明宇;芮永军;强力;沈小芳;华雍;施海峰;许亚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7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观察组行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骨折愈合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系统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治疗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的差值.结果 患者经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后的优良率(83.53%)显著高于对照组(5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周)较对照组(8周)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患者术后病情改善与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作者:王继宏;温树正;樊东升;郝增涛;景尚斐;韩超前;王永飞;殷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六条原则

    自20世纪60年代我院开展臂丛神经探查并先后设计膈神经、健侧与同侧颈7移位、肱肌肌支旋后肌支移位,经50余年逾万例手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治疗经验总结为6条原则,供同道参考,并欢迎修改与补充.一、损伤分型原则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病理分类通常采用1943年的Seddon分类包括神经失用、轴突中断、神经中断三大类,及1951年Sunderland的V度分类包括神经失用,轴突中断,神经束内神经纤维损伤但神经束膜完整,神经束损伤包括轴突、神经内膜及神经束膜损伤而神经外膜完整,神经干损伤断裂.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创伤性桡尺远侧关节背侧半脱位的治疗

    目的 探讨创伤性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背侧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我们共收治28例不合并骨折的创伤性DRUJ背侧半脱位的患者.首先行保守治疗,前臂旋后位复位,然后屈肘90°位长臂石膏托固定6周,拆石膏后2个月内症状无明显缓解者认为无效.对无效者行桡尺韧带背侧浅部纤维加强术,术后旋后位长臂石膏托固定4周,然后改为短臂石膏托固定4周.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7个月至4.2年,平均2.5年.采用改良Mayo评分来评价腕关节功能.病程3周以内的14例患者保守治疗有效率为85.7%,病程3周以上的14例患者有效率为28.6%.对12例保守治疗失败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总体有效率为83.3%.结论 创伤性DRUJ背侧半脱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病程超过3周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DRUJ背侧半脱位患者取部分尺侧腕屈肌腱加强桡尺韧带背侧浅部纤维效果可靠.

    作者:李岩峰;蔡培华;陆叶;詹玉林;范存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手部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常难以维持复位而需手术治疗.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我们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共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31.4岁.致伤原因:摔伤19例,车祸伤13例,拳击伤5例.均为闭合骨折,根据Green-O' Brien分型[1]:Ⅰ型(Bennett骨折)14例,Ⅱ型(Rolando骨折)5例,ⅢA型(关节外横形骨折)7例,ⅢB型(关节外斜形骨折)11例.X线片均显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骨折远端均有桡背侧移位.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45 min至4d,平均11.6 h.

    作者:班照楠;黄富国;顾琪珊;许冰;李永奎;李正疆;周利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青壮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目的 探讨利用坚强内固定治疗青壮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23例青壮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分析讨论.23例患者年龄21 ~ 59岁.按照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5例.分别采用接骨板及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同时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18.3个月.骨折均于术后6~8周愈合,无迟延愈合及不愈合,肩关节活动范围良好.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定: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6%.结论 利用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极大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适用于青壮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作者:刘明;马林;崔忠宁;徐铮;潘晋平;梁炳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Kienb(o)ck病病变月骨的显微形态学研究

    目的 研究Kienb(o)ck病患者病变月骨的显微形态学特点.方法 使用MicroCT对17例Kienb(o)ck病患者的月骨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统计滋养孔数量和直径.将横断面图像重建后,分别选取4个兴趣区,计算各兴趣区内骨小梁参数,分析骨小梁结构特点,并与正常月骨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病变月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连续性的破坏,表现为类似于远端关节面分离的青枝骨折.在对病变月骨远端关节面不同部位骨小梁参数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中段骨小梁的骨组织体积、密度、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均与掌、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病变月骨与正常月骨中央骨小梁参数时发现其在骨组织体积、密度、骨组织表面积、骨小梁厚度、分离度和骨小梁模式因子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月骨掌侧滋养孔数量显著多于背侧(P<0.05),病变月骨掌侧滋养孔的直径小于正常月骨,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ienb(o)ck病患者的病变月骨在显微结构方面既表现出骨质破坏和骨小梁重塑的特点,也表现出相对于正常月骨的血运破坏和血管再生的迹象.

    作者:熊革;肖滋润;王海华;陶剑峰;杜传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顺行推进皮瓣结合克氏针矫形治疗拇指外伤术后钩甲畸形疼痛

    目的 探讨顺行推进皮瓣结合克氏针矫形治疗拇指外伤术后钩甲畸形疼痛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拇指尺侧带一侧血管神经束顺行推进皮瓣及克氏针矫形修复拇指外伤术后钩甲畸形疼痛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2 ~ 58岁.外伤术后直接缝合导致钩甲畸形6例,外伤采用简单V-Y推进皮瓣术后导致钩甲畸形3例.术中拇指指端采用鱼嘴状切口指甲拔除,3枚直径0.8mm克氏针插入末节指骨支撑矫形甲床,指端残留创面面积为1.2 cm×0.8 cm~ 1.2 cm× 1.2 cm,均采用尺侧带血管神经束顺行推进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者前臂内侧取皮植皮术.结果 术后9例均获得随访,供区创面Ⅰ期愈合.随访12~15个月,所有患者包括儿童均能很好地耐受手术及术后处理,未见明显并发症;对指端、指甲外形及功能的改善均很满意.推进皮瓣质地柔软,有指纹,静止两点分辨觉4~6mm.指甲完全生长的时间为6~8个月,1例患者术后仍然残留轻微钩甲但指端无疼痛,其余未见钩甲畸形,指端无疼痛麻木.结论 采用顺行推进皮瓣结合克氏针矫形是一种治疗拇指外伤术后钩甲畸形疼痛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周晓;薛明宇;芮永军;许亚军;强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腕舟状骨骨折微创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腕舟状骨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C臂机透视下,采用掌侧或背侧入路经皮或小切口导针指引置入AO空心加压螺钉或Herbert钉治疗舟状骨骨折患者19例,根据Herbert分型:A2型2例,B1型3例,B2型9例,B3型4例,C型1例.经掌侧入路9例,背侧入路10例.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9.5周.腕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ayo评分:优6例,良11例,可2例.腕关节平均活动度为伸腕68°(55°~ 85°)、屈腕57°(45°~ 75°),患者均恢复工作,2例在重体力活动中有轻度腕关节疼痛,其中1例因螺钉头穿出舟骨远极皮质约2 mm,腕关节极度桡偏活动时可诱发疼痛.结论 AO空心加压螺钉或Herbert钉微创治疗舟状骨骨折固定牢靠,疗效确切.

    作者:陈星隆;高伟阳;李士;周飞亚;杨景全;褚庭纲;吴志鹏;李志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第一掌背动脉远端支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套状缺损

    目的 介绍第一掌背动脉远端支皮瓣在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套状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对34例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套状缺损的患者,采用第一掌背动脉远端支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除2例皮瓣在术后24~72 h内出现轻度肿胀,行对症处理后肿胀消退,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未见皮瓣血供不足及感染等并发症,所有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恢复满意,静态两点分辨觉为6.0 ~ 8.5 mm,平均6.7mm.供区外观良好,供指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 第一掌背动脉远端支皮瓣为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套状缺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冯仕明;王爱国;张在轶;陶友伦;周明明;郝云甲;武艳云;孙擎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游离上臂内侧皮瓣急诊修复手指皮肤及神经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上臂内侧皮瓣急诊修复手指一侧指固有动脉、指神经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急诊应用游离上臂内侧皮瓣修复13例13指合并皮肤软组织、神经缺损的患者,缺损面积为4.5 cm×3.5 cm~2.0 cm× l.5 cm,以上臂内侧皮瓣内的轴心动脉及神经桥接修复指一侧固有动脉、神经的缺损,切取皮瓣的面积为5.0 cm×4.0 cm~2.5 cm× 2.0 cm;指神经缺损的长度大为4.5 cm,小为1.5 cm,平均3.0 cm;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13例皮瓣及手指均存活良好,供受区创面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2年,损伤手指感觉和功能恢复良好,皮瓣外观和质地佳,患者对手指和皮瓣外形满意.术后随访指端两点分辨觉为6~ 12 mm,平均9mm;皮瓣的两点分辨觉为8~ 12 mm,平均10 mm.结论 急诊应用上臂内侧游离皮瓣既可以桥接伤指神经又能够解决创面皮肤软组织的缺损问题,可以恢复手指良好的感觉和功能,是解决此类手指损伤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作者:卜凡玉;薛明宇;黄军;强力;芮永军;许亚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上臂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肘部及前臂皮肤缺损

    肘关节周围及前臂近、中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经扩张后的上臂内侧皮瓣因可供切取皮瓣面积较大,厚薄适中,肤色与头面部近似,因此在修复面、颈部等皮肤缺损中得到广泛应用[1-2],而修复肘部及前臂近、中段皮肤缺损的报告尚不多见.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们应用上臂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肘部及前臂近、中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国红;谢振军;孙华伟;邓名山;邓小兵;郑竟舟;赵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冠状面纵形断指再植的体会

    在种类繁多的断指病例中,有诸多学者对断指进行分型,多局限于按横截面来诊断及治疗断指,对指体沿冠状面及矢状面离断的诊治关注不多.我们于2003年提出可将此类型损伤命名为纵形断指[1],这是指机械损伤引起的自手指远端向近端纵向切割致手指呈矢状面或冠状面离断,若不吻合血管,离断组织一定坏死.自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我们对21例冠状面纵形断指患者进行再植,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谭建文;黄潮桐;陈隆福;李敬矿;朱家恺;刘宇涛;黄银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克氏针支架固定治疗第五掌骨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架固定治疗第五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31例新鲜第五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架固定,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结果 本组31例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性愈合,28例获得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5个月.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优1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2.9%.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架固定治疗第五掌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疗效满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

    作者:张文龙;赵刚;王玉峰;胡宏宇;王立杰;张颖;董慧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桡骨远端骨折致急性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所致急性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4例桡骨远端骨折致急性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手术取掌侧Henry切口,部分切除腕横韧带,解除正中神经卡压,复位固定骨折断端.术后随访根据顾玉东的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肢肿胀于术后1周左右消退,神经卡压症状逐渐恢复,完全恢复正常时间为7~50 d,平均23 d.术后6个月随访,患手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所致的急性腕管综合征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吴作培;陈春华;孙贵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