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成;刘持年;程丽芳;刘瑾
探讨了肝的生理特性、肝病的病理特点、肝病的用药原则及其相互关系.认为肝性欲散、肝刚喜柔和肝性升动是肝的主要生理特性;肝病多郁、肝阴易虚和肝病多变是肝病的主要病理特点;肝病的用药,不仅依据肝的病理及其临床表现,还必须顺应肝的生理特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肝之病理的消除,同时也有利于肝之生理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家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前发现,海洋微藻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心血管保健的功能,对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5].本文通过海藻生物制剂抗病毒实验研究,观察其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药效作用.
作者:吴围屏;李光友;孟令玗;朱有名;孟雨吟;吴坚美;邵金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徐长卿生药学特征,为药材鉴别与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肉眼与显微镜观察各器官形态、性状、组织结构与粉末特征,TLC检测成分.结果:叶对生、披针形,花冠黄绿色,花粉粒粘连为花粉块,瞢葖果角状,种子先端有一簇白色细长毛;药材根茎节及节间明显,根呈细长须状,质脆,断面粉性、白色,中央为细小黄白色木心,具丹皮酚特有香气;根维管束为外韧型,根茎、茎维管束和叶主脉维管束均为双韧型;粉末中淀粉粒为主体,单粒或复粒,脐点为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草酸钙簇晶较多且棱角较钝,具缘纹孔导管为主,表皮细胞微木化,形状特殊;活性成分丹皮酚主要存在于根和根茎中.结论:徐长卿生药学特征明显,与其他药材有显著区别;以全草作为药材应用不合理,应以根与根茎入药.
作者:张永清;宋艳梅;逯月;周凤琴;李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白术提取物对恶性肿瘤增殖、黏附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克隆形成实验、细胞黏附分析实验和细胞侵袭分析实验研究白术提取物对细胞增殖、黏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白术挥发油处理的PG细胞的单个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白术挥发油和白术多糖处理的PG细胞的黏附能力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白术挥发油和白术多糖可降低PG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赵洪敏;朱庆均;郑广娟;张丹;张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通过回顾古今医家对阳痿的证治,研究分析了温肾起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发展概况.即温肾起痿方肇始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停滞于宋金元时期,再兴于明清时期,深化于新中国成立至今.
作者:薛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温脾汤对大鼠腺嘌呤性慢性肾衰竭的防治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及温脾汤小、中、大剂量组.尿毒清组及温脾汤小、中、大剂量组,用200mg/kg腺嘌呤水溶液及尿毒清、温脾汤不同剂量灌胃,共4周.在第2周和第4周时留取每组大鼠的24 h尿液、称重,第4周处死大鼠,取血、留取肾组织.测定尿、血Ca2+、P3+及血SCr、BUN,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温脾汤组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的尿、血Xa2+、P3+及血SCr、BUN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模型组.结论:温脾汤对腺嘌呤导致的大鼠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宗江;魏晨;杨美娟;王继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禀承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与原创成就,阐发原创优势,鼓励学人敢于求真求异,学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前沿知识、技术,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推动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不断进步,丰富生命科学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因为学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常用菊科维药微量元素含量与药效作用及同科不同种维药的数学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菊科14种维药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14种维药均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聚类分析其相似性较大.结论:以微量元素含量为标准,采用聚类分析法探讨同科不同种维药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药效作用的关系是可行的.
作者:乌莉娅·沙依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消异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建立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对异位内膜进行肉眼、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和细胞内雌激素、孕激素受体(ER、PR)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消异康能缩小异位内膜面积,使之萎缩退化,晚期伴间质化生,降低异位内膜细胞内雌激素、孕激素浓度.结论:消异康能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紊乱的免疫功能.
作者:胡越成;刘持年;程丽芳;刘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温下方含药血清对肠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及MTT、FCM、LSCM技术,检测含药血清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从形态学、凋亡率等方面观察温下方含药血清诱导肠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温下方含药血清作用24 h,可明显抑制肠癌细胞生长,形态学观察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FCM检测肠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结论:温下方含药血清对肠癌细胞有明确的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欧阳兵;季旭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了血-脑脊液屏障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中医药对血-脑脊液屏障影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效用机制、物质基础和新制剂研发等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医复方对血-脑脊液屏障影响的初步研究.参考文献19篇.
作者:王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通过分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研究中医治法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其必要性在于目前研究方法尚不能有效推动中医治法学的发展,亟待借鉴新的研究方法;其可行性在于数量充足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可供系统评价.
作者:李可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综述了血压波动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进展.临床研究文献证实,血压波动性增高与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成正相关,降低血压波动性在抗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中药复方在保护或逆转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方面的可行性尚在研究中.参考文献26篇.
作者:王永刚;黄熙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