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亮;邱晨;王俊超;郝澄澄;王娇;刘慧忠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 随机选取5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72例上述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作为观察组;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匹配、无糖尿病家族史的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S)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SOD、NO、GSH-PX和T-AOS明显降低(P<0.05),MDA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的SOD有降低趋势(P=0.058),MDA有升高趋势(P=0.052),NO、GSH-PX、T-AOS无明显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其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抗氧化能力亦有降低趋势.
作者:刘新凤;魏凌云;王平;王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并对微创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脑出血微创术患者及非手术患者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入院时及发病后2、7、14d测定血清IL-6及MMP-9的含量,分析微创术对脑出血患者其二者表达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h内血清MMP-9和IL-6水平增高,在2d时血清MMP-9和IL-6水平均达到高峰,对照组升高幅度不明显(P<0.05),微创组在7、14d血清MMP-9和IL-6下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维持较高水平,微创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微创术后血清IL-6和MMP-9含量显著降低.可作为评价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于兆昂;崔元孝;张清华;田敏;唐茜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在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将人群分为有糖尿病家族史者(A组,n=1 145)、无糖尿病家族史者(B组,n=4 203)两组.分别对两组人群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IGT)的患病率进行统计,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β值确定不同变量的积分值,以累计积分值的大小判断个体患病的危险性.结果 A组糖尿病患病率为9.9%,IGT患病率为20.1%;B组糖尿病患病率为2.1%,IGT患病率为9.9%,趋势性X~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肥胖成为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有望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娄能俊;杜书玉;辛颖;廖琳;董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胎盘滋养细胞株HTR-8/SVneo细胞HLX1基因的表达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常规体外培养HTR-8/SVneo细胞,用不同浓度HGF(0、10、20、50、100ng/mL)处理细胞48h.设0浓度组为对照组;用HLX1 siRNA转染细胞24h后继续以20 ng/mL HGF刺激48h,分空白对照组(MC)、siRNA+HGF组、MC+HGF 3个实验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法测定各组细胞中HL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测定上清中MMP-2的表达;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① HGF处理组细胞HLX1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上调了90%~475%(P<0.01),且与HGF呈剂量依赖性;20ng/mL HGF使HLX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156.7±6.4)%,P<0.01;② siRNA+HGF组与MC组比较.细胞HL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54.57±0.31)%及(68.44±2.48)%,P<0.01;③ 20ng/mL HGF处理组细胞其上清MMP-2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上调(394.6±2.9)%,P<0.01;siRNA+HGF组与MC组比较MMP-2表达水平下降(81.5±0.6)%,P<0.01;④ 20ng/mL HGF处理的HTR-8/SVneo细胞穿过Matrigel的细胞数为(71±5)个,与对照组(50±3)个比较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siRNA+HGF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为(20±4)个,MC组为(43±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GF可提高HTR-8/SVneo细胞HLX1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的侵袭力,且侵袭力的增加可能与HLX1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贾雪芹;刘海英;马玉燕;高凌雪;刘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组织中的表达及血清和尿中的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1例HSP患儿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n=38)、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n=26)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n=17),并与健康对照儿童进行比较(D组,n=35),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4组儿童血清和尿NGAL;其中22例患儿于急性期行经皮肾穿刺活检(A组5例,B组9例,C组8例)均行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肾组织NGAL的表达.结果 与D组比较,A组和B组血清NGAL变化无意义(P>0.05),C组血清NGAL显著增高(P<0.05);各组HSP患儿尿NGAL水平均升高,且呈递增趋势(P<0.05);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22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系膜增殖,按ISKDC标准分型,A组:Ⅰ级1例、Ⅱa 4例;B组:Ⅱa 2、Ⅱb 4例、Ⅲa 3例;C组:Ⅲa 2例、Ⅲb 6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的肾组织中仅有少量或无NGAL的表达,而在HSP患儿肾组织中均有明显表达,且A、B、C组呈递增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NGAL与肾组织NGAL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4,P<0.05).结论 NGAL与HSP的发生发展有关.尿NGAL水平的检测对紫癜性肾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对判断HSP肾脏受累的程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王延栋;孙书珍;丁文捷;甄军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noggin时6-羟基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其对黑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治疗组.采用脑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构建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治疗组纹状体内注射noggin,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d于行为检测完毕后行尼氏染色、TH、TUNEL与GFAP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3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计量分析,电镜下观察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模型治疗组大鼠的旋转次数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TH阳性神经元较模型组增多,凋亡神经元显著减少(P<0.05),GFAP阳性神经元较模型组减少,胞浆内GFAP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亦明显降低(P<0.05);TH、TUNEL与GFAP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黑质致密部;电镜下对照组黑质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核形态规则,核膜光滑、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电子密度中等,细胞器丰富;模型组黑质神经元胞核皱缩,核膜凸凹不整、异染色质减少,胞浆内大量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模型治疗组黑质神经元细胞核形态规则,部分线粒体肿胀.细胞器丰富.结论 noggin可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使凋亡神经元及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减少.这些变化可能与noggin能促进黑质内部分神经元再生有关.
作者:朱俊德;余资江;戈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5例眼外伤眶骨骨折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将多平面重组图像与CT轴位图像进行比较,将后处理图像可以发现新病变、进一步证实CT轴位图像的可疑病变、没有新发现三种情况定为A、B、C级.结果 A级28处(24例),B级51处(32例),C级106处(42例).CT轴位图像检出106处,后处理图像检出185处.眶内壁骨折49例、外壁骨折23例、上壁骨折13例、下壁骨折21例;视神经管骨折8例;鼻泪管骨折1例.结论 MSCT后处理图像可以多方位准确显示眶骨各部的骨折,并能够显示CT轴位图像不易发现及分辨不清的骨折.
作者:张峰峰;渐楠;赵鹏;毕万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绞股蓝皂苷(GPs)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NPCs)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从孕14d大鼠胚胎端脑分离NPCs,体外贴壁培养7d传代.传代第1代细胞培养3d,免疫荧光法鉴定NPCs纯度后进行分组实验.加不同浓度GPs(0、25、50、100、200、400μg/mL)作用48h后再次鉴定NPCs纯度,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迭情况.结果 传代第1代培养3d的NPCs纯度达97%,GPs作用后不影响NPCs纯度,可使细胞活性增强,生长速度加快,BrdU阳性率增高,PCNA表达水平上调.结论 GPs可通过提高PCNA的表达量,促进体外培养的NPCs增殖,100μg/mL为GPs佳作用浓度.
作者:谢珊珊;王玉卓;孙涛;张道来;冯玉新;辛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早产儿碱性磷酸酶(Alp)、钙(Ca)、磷(P)的代谢特点,为合理补充Ca、P及预防代谢性骨病提供依据.方法 将12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60例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检测生后72h内血清Alp、Ca、P的含量.将现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观察组内对不同性别、不同出生体质量、不同胎龄间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 ①观察组血清Alp、P的含量较对照组高(P均<0.01),血清Ca的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②观察组内不同性别间早产儿血清Alp、Ca、P的舍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清Alp、P的含量随出生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r=-0.83,r=-0.65,P均<0.01),而血清Ca的含量随出生体质量的增加而升高(r=0.67,P<0.05).血清Alp、P的含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0.80,r=-0.64,P均<0.01),而血清Ca的含量与胎龄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 出生体质量和胎龄是影响早产儿血清Alp、Ca、P含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早产儿血清Alp、Ca、P含量的检测,可以合理补充Ca、P及预防代谢性骨病.
作者:吴巧灵;孙正芸;林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克隆不同长度红系分化相关因子(EDRF)基因启动子,驱动GFP基因的表达,探讨EDRF启动子的特点.方法 利用PCR扩增5种不同长度的EDRF启动子(长度分别为697、496、484、372、283 bp),并将启动子分别克隆至pcDNA-GFP栽体上,构建驱动GFP表达载体后,转染NIH3T3和MEL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比较不同长度启动子的活性.结果 经荧光检测,在NIH3T3和MEL细胞中,372 bp长的启动子(EDRF基因的-116~+256 bp区)驱动GFP荧光强度亮、阳性细胞多.FACS分析发现,在MEL细胞中,372 bp启动子组GFP细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长度启动子组(P<0.01);在NIH3T3细胞中,372 bp启动子组GFP细胞的阳性率为(31.0±0.7)%,高于其他长度启动子组(P<0.01),但其他长度启动子组GFP阳性率均高于20%,说明在NIH3T3细胞中EDRF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特异性差,而在MEL细胞(红细胞系)中该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特异性较强.结论 EDRF启动子(-116~+256)bp区为有效的驱动基因表达区域,可以用于驱动基因表达的后续研究.
作者:王萍玉;迟永良;李有杰;马颖;岳真;杨建;谢书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2种包含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B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在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的表达.方法 以质粒pUC19/3.0HBV作为模板,PCR扩增HBc基因,分别以pcDNA3.0和pEGFP-N1为母本,构建含HB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Bc-HA及pEGFP-HBc.通过单、双酶切、PCR及DNA测序鉴定其正确性.利用脂质体将其分别转染入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并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分别检测其mRNA、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获得与预期分子量大小一致的DNA片段,转染2种质粒的BEL7402细胞均可高水平表达HBc mRNA,而空载体转染组则无表达,转染pEGFP-HBc转染组及pEGFP-N1转染组,均有较强的绿色荧光表达,pcDNA-HBc-HA转染组细胞可检测到HBc-HA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2种携栽HB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有效表达.
作者:赵培庆;曲忠花;盖潇潇;张晓宁;高立芬;梁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下丘脑在不同时间凋亡相关因子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枕大池内新鲜自体动脉血二次注入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凋亡分子caspase-3和bax以及抗凋亡分子bcl-2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并在变化明显的时间点用Western blot和尼氏染色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此变化.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下丘脑凋亡分子caspase-3和bax基因表达量升高且在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量也有所升高(P<0.05);同时在第2天3种分子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凋亡及抗凋亡途径均在下丘脑内起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48h后达到高峰.由此推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部分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与下丘脑凋亡有关.
作者:刘殿玮;姜勇;韩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回顾性对照实验评价两种不同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West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8例婴儿痉挛患儿纳入研究,其中小剂量组42例患儿(隐源性13例,症状性29例),给予ACTH 1 IU/(kg·d)静滴治疗;常规剂量组36例患儿(隐源性10例,症状性26例),给予ACTH 25 IU/d静滴治疗,疗程均为4周,4周后对其临床疗效、脑电图改变、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有效率分别为71.4%和61.1%(P>0.05),脑电图缓解率分别为69.0%和63.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和38.9%(P<0.05),疗效与病因及病程显著相关(P<0.05),隐源性与症状性有效率分别为86.3%和57.1%(P<0.05),病程小于等于1月者与大于1月者有效率分别为79.4%和54.5%(P<0.05).结论 小剂量ACTH短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良好,可以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作者:于海丽;王学禹;席加水;孙文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7例中,男17例,女10例,22-67岁,平均46.5.病变直径1.0-11cm,平均5.2cm.10例为单发病灶,17例为多发病灶.
作者:杲利华;张慧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LA-G在54例宫颈肿瘤组织及16例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特点,观察其与宫颈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HLA-G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70%(36/54),而在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无表达(0/16).HLA-G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但与年龄、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HLA-G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宫颈正常组织,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郑妮;王传新;邓小梅;张建;阚士峰;张欣;李伟;杜鲁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化疗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27例,采用标准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方案,化疗2个周期.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胰岛素释放试验,观察化疗前后患者血糖均值、胰岛素均值、血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的变化.结果 化疗后,患者血糖曲线各点血糖均值较化疗前有所增高,其中以空腹、0.5h、1h增高明显(P<0.05);胰岛素曲线各点胰岛素均值较化疗前有所减少(P<0.05);血糖曲线下面积较化疗前明显增大(P<0.05),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较化疗前减小(P<0.0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较化疗前降低(P<0.05).结论 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对非糖尿病白血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损伤,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杨杰;滕清良;张春梅;赵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 17A,IL17A)、白细胞介素23(p19/p40)(interleukin 23,IL23p19/p40)等在小鼠免疫性前列腺炎组织内的表达.方法 应用Wistar大鼠前列腺组织制作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联合弗氏完全佐剂及百白破疫苗,多点皮下注射,免疫C57BL/6小鼠制作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模型,对小鼠前列腺组织行HE染色,检测小鼠成炎情况;采用SYBR Green Ⅰ一步嵌合荧光法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免疫性前列腺炎组织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p19、IL23p40等mRNA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上述细胞因子表达的区别.结果 成功制作C57BL/6小鼠免疫性前列腺炎模型,前列腺炎组织内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IL17A、IL23p19、IL23p40等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053 0±0.026 5、0.017 7±0.006 5、0.028 9±0.028 3;对照组分别为0.003 6±0.0029、0.005 1±0.002 5、0.004 1±0.002 8,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等表达明显增高,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参与了免疫性前列腺炎的发病.
作者:周玉海;赵升田;袁明振;张旭峰;陈友根;黄生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王立江;段传志;何旭英;文军;李西锋;李铁林;王建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肾动脉选择性化疗栓塞(TACE)治疗肾细胞癌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9例肾癌患者,均经TACE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规测外周血CD3~+、CD4~+、CD8~+、CD4~+/CD8~+、NK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前比较,TACE治疗后2周,CD3~+、CD4~+、CD4~+/CD8~+及NK降低,CD8~+升高(P均<0.01).TACE后4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CD4~+值较术前升高(P<0.01),CD3~+、CD4~+/CD8~+及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术后2周与4周各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血尿、腰疼等症状逐渐缓解至完全消失;术前肿瘤平均大直径为(12.335±2.072)cm,术后30~40d复查,平均缩小(3.025±1.1 849)cm(P<0.01).结论 TACE治疗肾癌安全、有效,但短期内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在TACE治疗同时,应辅以免疫增强治疗.
作者:李彩霞;谢富波;张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村医生结核病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使用自制调查问卷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调查.结果 13.3%的村医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判断正确率低于60%.有90%以上村医生掌握了结核病基本知识,但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short-course,DOTS)部分内容掌握情况较差.影响村医生结核病认知因素为从医年限、技术职称、是否参加过防治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等.结论 村医生结核病认知水平尚不能适应目前国家结核病预防控制形势,应安排从医年限长、技术职称高的村医生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对村医生防治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
作者:王(王乐)旸;廖唐洪;徐凌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