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

唐占军;段凯强;梁立;崔真;周文丽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 神经源性肺水肿, 乌司他汀, 炎症反应
摘要:目的 观察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80例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均按照医学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第8版对急性脑血管病给予规范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有创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少量糖皮质激素,给予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用乌司他汀治疗. 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钠尿肽(BNP)水平差异. 对比观察2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ICU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病死率差异.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可以明显降低肺功能损害,减轻心脏负荷,提高临床疗效. 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汀降低患者血清中炎性反应水平有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肠溶阿司匹林预防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肠溶阿司匹林预防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120例截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不予肠溶阿司匹林,其他治疗相同,对比观察2组DVT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 DVT发生率为1.7%(1/60)低于对照组的1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无过敏、血小板减少、哮喘和出血倾向发生. 结论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截瘫患者下肢DVT的发生,且安全、方便、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锡栋;张凤林;谢逐月;任蕾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改良消化道重建术联合替吉奥口服化疗治疗胃癌对患者血清 G17、CCL11 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改良消化道重建术联合替吉奥口服化疗治疗胃癌的效果. 方法 将19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8例. 研究组采用改良Roux-en-Y食管(胃)空肠吻合术联合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Roux-en-Y食管(胃)空肠吻合术联合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进行治疗,并分别于2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血清胃泌素17(G17)、人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CCL11)水平. 结果 治疗前2组血清G17、CCL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G17、CCL11水平均显著性的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改良Roux-en-Y食管(胃)空肠吻合术联合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用于胃癌较Roux-en-Y食管(胃)空肠吻合术能更有效的降低G17、CCL11水平.

    作者:聂会生;韩晓峰;冯红卫;董丰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8例接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4例. 试验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单用瑞替普酶治疗. 比较并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院前无创机械通气辅助重组人 B型钠尿肽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院前无创机械通气辅助重组人B型钠尿肽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将20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2组给予重组人B型钠尿肽联合替罗非班治疗. 试验组患者均给予院前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治疗. 对比2组临床疗效,左心室功能和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左心室功能LVEF、LVEDV和LVESV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LVEF显著升高,而LVEDV和LVESV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院前无创机械通气辅助重组人B型钠尿肽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左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杜永波;成霄汉;薛巧云;沈建福;林岗;秦俊峰;席秋娈;赵银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6例. 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抗感染、平喘、对症治疗等) ,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平喘治疗. 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咳嗽、气促、喘鸣音及湿啰音消失时间.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咳嗽、气促、喘鸣音和湿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作者:汤正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早期综合干预结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母婴结局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早期综合干预结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妊娠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母婴结局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224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2例. 2组患者均给予体征检测、体质量、饮食和运动等早期综合干预,试验组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甲状腺素片治疗. 治疗后对比观察2组患者母婴结局及预后. 结果 试验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妊娠终止、剖宫产及其他等不良妊娠发生率和产后出血、宫缩乏力、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不良母婴预后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阴道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结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妊娠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和预后.

    作者:孙亚玲;辛春;郭明;袁志英;刘志红;陈翠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潜伏期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 观察潜伏期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间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00例. A组在潜伏期进行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B组在活跃期进行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比较2组孕产妇产程时间及母婴结局的差异. 结果 A组潜伏期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活跃期、第2产程时间及第3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顺产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分娩后1、5min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对2组孕产妇进行麻醉镇痛,2组均有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出现,但发生率较低,A组中12例有轻微症状,B组中9例有不良反应表现.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产过程中无低血压、产后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 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可以缩短产程潜伏期时间,提高顺产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高峰;王春燕;郑海珍;孙黎霞;李巧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腓总神经损伤患者30例的肌电图分析

    腓总神经损伤在下肢单发性神经病中非常常见,由于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位置表浅,导致腓总神经容易在此处损伤.损伤大多累及腓深分支,有时累及整支神经,单纯累及腓浅神经的较少见. 腓总神经损伤的致病因素多样,如外伤、骨折、长时间处于蹲位、习惯性交叉腿、腿部挤压伤、减肥速度过快等.本文将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30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肌电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肌电图检查对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断及定位诊断价值.

    作者:李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麻醉诱导期同步深呼吸预吸氧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在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期同步深呼吸预吸氧防止低氧血症的效果. 方法 将无痛人流手术120例随机分成3组,A组(36例),丙泊酚注射同时让患者做4次深呼吸;B组(37例),注射丙泊酚的同时要求患者做8次深呼吸;对照组( 37例) ,保持平静呼吸. 期间由一名助手保持患者头颈正中后仰位(抬下颌,闭合口唇)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术中丙泊酚用药量及循环改变情况、发生呼吸暂停、低氧血症例数,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等. 结果 3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组静脉麻醉后血压下降较明显,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是25.00%,48.65%,37.84%,B组高于A组(P<0.05). 术中呼吸暂停发生率分别为30.56%,72.97%,29.73%,B组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1). B组低氧血症病例主要是由于呼吸暂停所引起,而且低氧血症持续时间长于A组( P<0.05). A组与对照组比较,低氧血症及呼吸暂停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期同步深呼吸达不到真正意义的麻醉前预吸氧效果,甚至会增加呼吸抑制的发生,临床应注意.

    作者:雷月;费建平;王欢锋;晋维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 C 反应蛋白水平关系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比较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及对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10月发生胎膜早破患者132例,依据胎膜早破时间分为长程组(胎膜早破时间≥12h)68例和短时组(胎膜早破时间<12h)64例,入院后给予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比较2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差异,采用Pearsman相关系数分析胎膜早破时间( h)与血清CRP水平之间相关性. 入组患者产后均行胎膜病理检查,确定并比较2 组患者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 结果 长程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为(14.82 ±3.27)mg/L高于短时组的(6.39 ±1.4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胎膜早破时间(t)与血清CRP水平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674,P<0.05). 长程组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41.18%(28/68)高于短时组26.56%(1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胎膜早破时间越长,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越增加.

    作者:王月英;申丽红;韩专叶;张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 方法 将4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组20例和非血液灌流组20例. 非血液灌流组给予常规治疗. 血液灌流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血液灌流治疗. 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和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期间生化指标水平. 结果 血液灌流组临床疗效优于非血液灌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优于非血液灌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行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有较好疗效,提高了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张红梅;吴金玉;杨鹊英;李小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6例. 所有患者统一给予常规药物及介入治疗,术后研究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 对比观察2组左房大容积( LAVmax)、左房容积( LAVp)、左房小容积(LAVmin)、被动排空分数(LAPEF)及主动排空分数(LAAEF)、左房总体排空分数(LAEF)等.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LAVmax、LAVp、LAVmin及LAAEF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LAPEF和LA totalEF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房功能.

    作者:韩会来;尹红;吕国芬;秘向平;李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验分析

    目的 研究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98例糖尿病肾病( DN组)患者和88例单纯糖尿病未合并肾脏病变( NDN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另选择100例在同一时间参加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NC组)进行比较. 结果 与NC组比较,DN组和NDN组反映血液黏度的指标都显著升高(P<0.01),且DN组要显著高于NDN组(P<0.01). 与NC组比较,DN组反映红细胞聚集的指标显著升高(P<0.01),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显著降低(P<0.01);NDN组反映红细胞聚集的指标明显升高(P<0.05),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明显降低(P<0.05);与NDN组比较,DN组反映红细胞聚集的指标明显升高(P<0.05),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原因,准确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能够对临床中防治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齐孝越;贾红丽;贾立川;李瑞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无缝线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缝线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0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 141只患眼)均采取无缝线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后1d、1周、1月、3月的视力情况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计141只患眼经治疗后,在术后1d视力达到0.5 及以上的达到132 只(93.92%),且在术后1 周(95.74%,135/141)、1 月(96.45%,136/141)、3 月(97.16%,137/141),各时点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00例患者共计141只患眼经治疗后,在术后1d散光度数达(0.89 ±0.68)°,在术后1周有所升高,但在术后1月到3月度数逐渐下降到(0.81 ±0.62)°. 结论 无缝线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硬核白内障的治疗临床效果好,患者在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作者:龙景梅;陈巧梅;边海霞;刘金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辨证论治与针灸联合 EXO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对患者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辨证论治与针灸联合EXO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对患者的血清学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192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6例. 对照组只给予EXO化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辨证论治与针灸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干拢素-γ(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2组IFN-γ、TNF-α、IL-4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IFN-γ、TNF-α水平均升高,IL-4及IL-10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辨证论治与针灸联合EXO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可显著改善患者IFN-γ、TNF-α、IL-4及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能改善患者的病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魏绍武;唐阔海;孙景强;陈占国;高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镇痛效果. 方法 将240例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2组均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 对比2组镇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和各产程所需时间. 结果 研究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镇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第1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第2产程、第3产程所需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腰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具有镇痛效果好、起效时间快、维持时间长等优点,是目前无痛分娩镇痛药物选择的一种较佳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金彩;吴春秀;张乐;葛俊芳;赵金花;李桂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双黄连颗粒佐治小儿支原体肺炎对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双黄连颗粒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黄连颗粒治疗. 对比2组临床疗效. 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2组血清IL-2、IL-6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血清IL-2水平升高,IL-6和hs-CRP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黄连颗粒佐治支原体肺炎患儿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炎性反应水平,调节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宁;徐征;赵兰花;张立华;王玉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米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躯体化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米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米氮平联合氨磺必利)和对照组(米氮平) ,治疗观察8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对比2组临床疗效. 结果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末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8周2组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且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2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HAMA评分较治疗前逐渐下降,且研究组第2、4、8周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躯体化障碍疗效好,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陈洪来;朱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处坠落伤55例急诊救治分析

    随着现代建筑业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各种原因所致的坠落伤也逐渐增多,已成为除交通事故外导致人类伤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严重复合性创伤的常见原因[1].可造成头颅、颈部、胸部、四肢等部位严重外伤,患者预后差,病死率致残率高[2]. 高处坠落伤也是急诊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早期正确判断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戴建英;胡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 方法 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疾病的常规疗法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予纳洛酮治疗. 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PaO2、PaCO2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 组PaO2 均升高, PaCO2 均降低,且试验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 试验组发生恶心、呕吐4例(6.7%),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5例(8.3%). 且2组患者均无心律失常、抽搐等不良反应发生,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学军;刘峻驰;房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