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磷酸钠盐灌肠液可增加长期肾损伤的风险

关键词:磷酸钠盐, 灌肠液, 加长, 肾损伤, 小球滤过率, 退伍军人, 风险增加, 非缺铁性贫血, 结肠镜检查, 肾脏病, 聚乙二醇, 基金会, 美国, 患者, 国家
摘要:据国家肾脏基金会的《美国肾脏病杂志》新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磷酸钠盐灌肠液可增加长期肾损伤的风险。研究发现,结肠镜检查前使用磷酸钠盐灌肠液的退伍军人,相比使用聚乙二醇(PEG)的退伍军人,其长期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的风险增加。此外,非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风险尤其高。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血清 VEGF、CA153及 CYFRA21-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CA153及人细胞角蛋白21-1( 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的研究组(100例)和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的对照组(100例)。分别在2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性的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体内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

    作者:吕翠红;胡利宏;程瑞波;董丽娟;郑志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螺旋 CT与 MRI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比较

    目的:对螺旋CT与MRI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直肠癌患者137例分为MRI组(68例),采取MRI进行术前诊断;螺旋CT组(69例)采取螺旋CT进行术前诊断。对比2组患者肿瘤(T)分期诊断结果。结果 MRI T1-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33%(11/15),83.87%(26/31),100.00%(22/22);螺旋CT T1-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5.00%(7/20),81.08%(30/37),100.00%(12/12),MRI整体诊断效果较螺旋CT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前分期临床诊断方面,MRI较螺旋CT更优。

    作者:郝亚涛;董强;赵军苍;杨秀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取得突破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郑明彬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马轶凡等专家,在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在着名国际学术刊物《Scientific Reports》发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单纯T2 DM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及血糖、血脂水平,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常规身体检查和病史调查发现,试验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吸烟史患者较多,同时,患者多存在高血压病等基础性疾病。试验组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 HPG)、FBG、HbA1c、LDL-C、TG、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餐后2h C肽( PCP)、空腹C肽(F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SBP)、2h餐后血糖(2hBG)、胰岛素敏感指数(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T2DM患者接受治疗时,应积极预防颈动脉血管病变,接受适当的降压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完全禁止吸烟。同时,定时实施血脂、血糖和血压水平的检测。

    作者:吕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FDA:发布了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

    冬虫夏草用于保健品的试点工作被提前叫停,未来冬虫夏草进入保健食品须统一报批。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停止执行,含冬虫夏草的保健食品相关申报审批工作按《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未经批准不得生产和销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 PCT与 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 PCT)与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 Treg细胞)水平相关性。方法选择诊断为肺炎伴脓毒症患儿80例,依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55例与严重脓毒症组25例。入院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比较不同分组患儿Treg细胞与血清PCT水平差异,并分析Treg细胞与血清PCT水平间相关性。结果严重脓毒症组患儿血Treg细胞比例为(57.36±7.03)%高于脓毒症组患儿的(40.52±6.39)%,严重脓毒症组患儿血清PCT为(18.59±3.58)ng/ml高于脓毒症组的(5.26±0.9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h患儿血Treg细胞比例与血清PCT水平间呈正相关(r=0.528,P<0.05)。结论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PCT水平与Treg细胞比例存在较好相关性,二者水平高低可以反映患儿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张俊光;黄东华;韩慕谦;王洁;申秀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镇痛镇静治疗用于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镇痛镇静治疗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 ICU )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镇静镇痛治疗方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治疗,对照组应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达到目标镇静水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后唤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静脉推注吗啡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治疗应用在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黎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女,70岁,主因间断大便带血1年余,加重5d就诊。曾于当地按痔疮治疗,症状无缓解。直肠指诊:肛门外观未见异常,距肛缘约2cm直肠前壁触及一肿物,中央可及溃疡凹陷,呈结节感,质硬,活动度差,占据肠壁近1/2周径,肿物上缘可触及,退观指套染血。三合诊检查:阴道后壁可及局部隆起,表面黏膜粗糙未及明确肿物,退观指套无染血。 CT示:直肠前壁增厚,近肛管处可见直径约3.0cm的略低密度影,边界欠清,肠腔未见狭窄,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并可见直径约0.5cm的淋巴结(图1~2)。 MRI示:直肠前壁与肛管交界区见大小约2.9cm ×2.7cm的短T1、长T2信号肿物,边界清楚,内信号欠均匀,T2抑脂像及弥散像均呈高信号(图3~6)。结肠镜检查示:肛门口见半球形隆起物突入直肠腔内,顶端有污秽物呈椭圆球形附着,局部黑色,直肠腔内见鲜红色血液(图7),活检病理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图8)。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未见其他脏器转移,行扩大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并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直肠病变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直肠肿物大小约3.0 cm ×2.5cm,质硬,尚可推动,且与阴道后壁关系密切。术后病理: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侵及阴道壁黏膜下层及肛管黏膜下伴肠周淋巴结转移。

    作者:赵亮;梁广路;邢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鼻窦冲洗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生理盐水进行鼻窦冲洗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8例鼻窦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A、B、C组,A组42例患者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生理盐水行鼻窦冲洗治疗;B组40例患者使用减充血剂呋嘛液和复方洁霉素滴鼻联合普通药物治疗,C组36例患者单纯使用普通稀释黏痰、改善纤毛功能并促进分泌物排出的药物进行治疗,5周后复查鼻窦CT观察疗效。结果 A组、B组、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5.00%、72.22%,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明显优于C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生理盐水进行鼻窦冲洗其疗效优于减充血剂和传统口服药物,其疗程短,安全性好,简单易操作,易于家长和儿童接受,其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包丽丽;赵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14年我院住院部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2014年住院部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常见分离细菌耐药趋势。方法利用Excel对住院部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量、药敏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氟喹诺类和大环内酯类是我院使用的主要品种,多种细菌已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较高耐药率。结论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 )与细菌耐药呈正相关关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提高疗效和减缓耐药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韦红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静脉用药调配室药师对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的分析

    目的:掌握化疗药物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审方药师通过对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的学习和总结,加强了对医嘱的干预。比较2015年1~6月干预前和2015年7~12月干预后,单独用药医嘱、联合用药医嘱和干预用药医嘱百分比。结果2015年1~6月与2015年7~12月,2组联合用药医嘱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用药医嘱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IVAS审方平台,药师提高了对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的审核能力,对临床序贯给药干预逐渐增多。结论药师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的给药方案和给药时间,保障了药物的安全使用。

    作者:冯锐;郑颖;高亚乾;李东;杜文力;刘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药品不良反应481例报告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为结合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48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性别、不同年龄段、药品种类、剂型分布、器官/系统损害、临床症状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结果报告中,发生 ADR 的男女比例为1.25∶1;40岁以上发生的 ADR 明显增加;易发生 ADR 的剂型是注射剂(88.77%);发生ADR药物品种数多,居首位的是抗菌药物(20.37%);ADR累及器官/系统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33.27%),而变态反应是严重ADR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容易导致严重ADR的药品及其引起机体损害的临床表现,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作者:梁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产妇应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对照组产妇单纯使用缩宫素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总出血量为(317.2±27.9)ml,明显低于对照组(573.4±38.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保证孕产妇顺利分娩及新生儿安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郭力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云母的胃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云母作为一种传统矿石中药,在矿物药中亦属于上佳之品,其在中医药学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作用。云母,又名云珠,云华,云英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藏,益子精,明目。”其药性平和,入脾、肺、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纳气坠痰,敛疮生肌,补益肾阴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虚损,疮疡等证。《药性论》曰:“主下痢肠澼,补肾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云母可用于治疗赤白久痢,淋证,风疹等病。《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云母还有“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的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用云母皆为白云母,可归属到理气药和补益药的范围内,近年来已有多种研究表明白云母有较强的肠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此有关。

    作者:李晶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脱发1例

    丙戊酸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是全面性发作,尤其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首选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等。较少见为短暂的脱发、便秘、倦睡、眩晕、疲乏、头痛、共济失调、轻微震颤等。现将我院收治的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脱发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张丹丹;董艳红;吕佩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本院情况分析儿童用药问题

    目的:基于我院儿童用药现状探讨儿童用药问题。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药品说明书650份,对是否有儿童用药详细说明进行统计;随机抽取500张门诊儿科处方,参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点评,并对医院呈报的158例不良反应( ADR )报告进行分析。结果650份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标注儿童用法用量的仅占20.8%。500张儿科处方中抗生素使用占71.2%,中成药使用占15.6%,激素使用占13.8%;不合理用药处方占16.6%,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不适宜、药品选择不适宜等。158份ADR报告中12岁以下儿童占17.72%。结论我院儿童用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儿童用药不合理性普遍存在,有待采取进一步措施促进儿童用药健康发展。

    作者:张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科学家找到一个B细胞白血病的重要驱动因子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JCI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进展,他们对一种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了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一种叫做IGF2BP3的RNA结合蛋白在病人体内表达丰度非常高,并证明该蛋白在该类型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驱动作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美司钠对大剂量环磷酰胺所致大鼠出血性膀胱炎预防作用研究

    目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美司钠单独用药及二者联合用药对大剂量环磷酰胺所致大鼠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方法32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各8只,4组均以相同方法一次予大剂量环磷酰胺200mg/kg腹腔注射。 A组为对照组,不再用药;B组在环磷酰胺注射前30min及注射后每天同一时间予GSH 500mg/kg腹腔注射,C组在环磷酰胺注射后0、3、6、9h予美司钠腹腔注射,每次用量为环磷酰胺总量的20%,D组予GSH和美司钠,GSH用法用量同B组,美司钠用法用量同C组。肉眼观察大鼠膀胱形态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6( IL-6)水平。结果肉眼见A组出血、水肿严重,B、C组较轻,D组轻。镜下A组病理改变明显重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组改变轻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血清IL-6表达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B、C、D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还原性谷胱甘肽对大剂量环磷酰胺所致大鼠出血性膀胱炎预防效果和美司钠相比差异不显著,二者合用预防效果更好。

    作者:赵继鸥;高吉照;谭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促进医师合理用药、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12年7~12月4125份完整出院病历,对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2316例患者使用了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使用率56.15%,其中不合理医嘱914份(39.46%),主要包括溶媒选用不合理、剂量及疗程不对、未对症用药等。结论临床医师中医辨证用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师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规范。

    作者:阳巧平;陈应强;周献京;李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有效数字的确定

    有效数字是在测量中所能得到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一个有效数字构成的数值,只有末位数字是估计数字,其他均为准确数字。有效数字与测量仪器的灵敏度有关,如天平的敏感度为0.1mg,那么称重结果12.34mg中,12.3mg为准确数字,0.04mg为估计数字,2项合在一起组成有效数字。平均值±标准差( x珋±s )的位数,一般按标准差的1/3来确定,如:(3.61±0.42)kg,标准差的1/3为0.14,标准差波动在百克位,即小数点后第1位上,故应取到小数点后第1位,即3.6±0.4,过多的位数并无意义。但是在一系列数值并列时,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一致。例如在3.61±0.42、5.86±0.73、2.34±0.15这样一组数据中,第3组数据标准差0.15的1/3为0.05,在小数点后第2位,则这组数据的有效位数均取到小数点后第2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