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
目的 了解2014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医院421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根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及点评.结果 在抽查的421例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共有106例,占25.18%,存在抗菌药物适应证、品种选择、使用疗程不合理的情况.结论 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虽较少但还继续存在,应在现有监督和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应措施加强监管.
作者:吴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原因有心肌受损、心室负荷过度、心室充盈障碍以及心律失常,终导致心室泵功能低下,其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尽管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我们已经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但慢性心力衰竭仍然是全世界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仍然需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尤其部分无重大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的药物.笔者通过对既往以组胺H2受体为靶点,研究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实验进行综述,阐述当前H2受体阻断剂对改善心功能的新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峡君;廖禹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改良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医院就诊的90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平均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45例,传统组实施传统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改良组实施改良.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对比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改良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过程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P<0.01).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海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rhGM-CSF与rhEGF对烧伤后患者残余创面愈合效果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分别采用rhEGF和rhGM-CSF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愈合率及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d、21d及28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M-CSF用于烧伤后残余患者可有效提高创面愈合效果,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效果优于rhEGF.
作者:雷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及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220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卵巢癌组52例和卵巢良性肿瘤组16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CA125、CA199、HE4水平以及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卵巢癌的阳性率.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CA199及HE4水平均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组患者CA125及CA199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25、CA199及HE4联合检测卵巢癌的阳性率均高于血清CA199、HE4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CA199、HF4均显著高于卵巢癌良性患者及健康者,三项指标的血清学检测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田贺东;浦玉娥;乔雪梅;田贺永;王亚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尿沉渣镜检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医院肾脏科、泌尿科患者300例,对患者的尿样分别进行尿液分析和尿沉渣镜检,比较2种检测结果.结果 2种方式检出的红细胞、白细胞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分析仪检出267例阳性患者,33例阴性患者,再经尿沉渣镜检查,发现假阳性35例(15.09%);假阴性12例(36.36%).结论 采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沉渣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较高,检测结果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尿沉渣镜检在泌尿系统或者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应用 价值.
作者:梁丽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Ⅲ期结直肠癌患者45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联合治疗组采用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KPS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血液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对近期疗效并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如骨髓抑制等化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安宁;张明;于瑞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原发肿瘤切除前后的血清MMP-9的水平及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普外科经病理切片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分别监测10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7、14天血清MMP-9的浓度,40例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确定血清MMP-9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MMP-9浓度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及健康人血清水平(P<0.01);手术切除肿瘤后,术后第1天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显著升高(313.67±60.43ng/mL),术后第7、14天逐渐降低(197.56 ±-56.31ng/ml、141.77±32.67ng/mL) (P <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原发肿瘤切除后血清MMP-9水平显著下降.
作者:赵军山;权永志;常建伟;张新彦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受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住院58例患者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7年1月-2015年12月间输血患者842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6例,其中过敏反应41例(73.2%),发热反应11例(19.6%),其他反应例4(7.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6%;输注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和冷沉淀的输血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83.9%、12.5%、1.8%和1.8%;有输血史/妊娠史者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者(P<0.05).结论 发生的输血不良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且以血浆成分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为主,其他成分较低,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应加强监控及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郝英巧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激素治疗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天1次,连续12个月)治疗7d后加醋酸泼尼松正规治疗(1mg· kg-1 ·d-1,8周后规律减量).结果 治疗12个月后24h尿蛋白定量(1.60±1.06)g/d较治疗前的(3.80±1.02) g/d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为(39.43 ±3.21)g/L较治疗前的(22.63 ±3.74)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DNA水平(Lgcopy数)由治疗前(2.9±1.8)降至治疗后的(1.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激素对治疗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有良好疗效.
作者:覃源;李康慧;冷斌;李小红;曾凝;覃新芳;廉溪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表柔比星联用紫杉醇或多西他赛在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5年7月Ⅲ期乳腺癌患者22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采用表柔比星+多西他赛行新辅助化疗;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紫杉醇行新辅助化疗,将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脱发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静脉炎、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方案应用于Ⅲ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控制肿瘤发展与转移,提高Ⅲ期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婷婷;蔡倩;徐航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细菌耐药特点和变化趋势,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13~ 2014年住院患者痰、脓、血液、尿液等标本分离培养,药敏试验以及病史.结果 2013年共检测出多重耐药菌为610株,其中排名前6位的细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25.3%)、大肠埃希菌(15.3%)、肺炎克雷伯菌(7.8%)、金黄色葡萄球菌(7.7%)、鲍曼不动杆菌(7.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3%).2014年共检测出多重耐药菌为533株,排名前6位的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8.0%)、铜绿假单胞菌(17.5%)、鲍曼不动杆菌(11.0%)、金黄色葡萄球菌(7.5%),肺炎克雷伯菌(7.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我们发现,2014年多重耐药菌比2013年少77株,下降了12.6%.结论 掌握我院细菌感染以及细菌耐药特点和变化趋势,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姬长存;黄伟;刘新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21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8例和对照组107例.对照组采取静脉输液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采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治疗方案.比较2组的临床价值和危险因素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95.37%高于对照组的7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药物渗漏、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静脉输液的风险性因素进行管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能够使药物渗漏、静脉炎和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琴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肠造瘘术治疗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8例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肠造瘘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生存时间、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治疗前2组间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时间、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造瘘术治疗老年癌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冀二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与沙丁胺醇联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喘息性肺炎5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联合组300例与对照组280例.2组均行抗感染及抗炎等基本治疗.同时联合组采用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与沙丁胺醇联合氧气雾化治疗,对照组仅予布地奈德氧气雾化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咳嗽、喘憋及肺鸣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所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与沙丁胺醇联合氧气雾化治疗小儿喘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忠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无精子症患者的循证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不孕不育门诊就诊的无精子症患者72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2例少弱精症患者为对照组,提出护理问题,文献检索与分析评价,制定出佳个体的诊疗选择和心理护理措施,提供诊治的选择.结果 研究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77.8%、59.7%高于对照组的50.0%、28.6% (P <0.05).心理干预后2组焦虑及抑郁得分均呈现明显下降(P<0.05),但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亚组下降较梗阻性无精子症OA亚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无精子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通过精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有效的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的临床诊疗.
作者:房军领;曹翠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CA153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80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60例,术前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进行评分,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试剂盒由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检测血清CA153含量.结果 乳腺癌组CA153、UE评分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率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CA153检测对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作者:王芳;孙素青;李朝霞;贾兴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瘢痕部位妊娠(CSP)是子宫手术或剖宫产术的一种严重性远期并发症[1].随着我国临床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CSP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外有研究报道CSP发生率达到0.45%.国内报道其发生率达到4.4%[2].子宫瘢痕部位妊娠可能导致大出血、瘢痕穿孔性腹腔出血,严重威胁母婴安全,临床治疗及护理都比较棘手.对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孕妇多建议选择终止妊娠,现将我院对这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宝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患者,女,40岁,陕西丹凤县人,以“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年余,双手皮肤溃疡3月”入院.患者2012年初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开始每日口服羟基脲1.0 ~3.0g至今,2014年10~11月份曾给予α-2b干扰素300万U,隔日皮下注射.2015年2月份患者双手皮肤出现粟粒大红色丘疹,双手、双足皮肤脱屑、皲裂,伴有疼痛,皮损逐渐增大,肤色呈暗红色结节,顶端溃破出血,破溃后表面形成溃疡,溃疡逐渐增大并变深,表面结成血痂.在当地医院按皮肤溃疡给予外涂莫匹罗星、生肌膏,并静脉输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等治疗,皮肤色素沉着好转,溃疡可有好转,皮肤皲裂未见明显好转.入院查体:T37.2℃,P90次/min.一般状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冀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科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及耐药性情况,以期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医院2011年11月-2015年9月新生儿科病房送检的标本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用WHONET5.6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的36株无乳链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对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2%、72.2%、69.4%.结论 对医院新生儿科感染无乳链球菌,建议临床首选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类进行治疗.
作者:黄佳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