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头孢菌素作用机制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壁黏肽转肽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所特有的,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因而此类抗生素对哺乳动物无影响,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繁殖期杀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作用稳定、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程度轻[1]、对β-内酰胺酶稳定等优点,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重要的一类抗生素。
作者:李晓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固表纳肾平喘散与吸入激素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不同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哮喘缓解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固表纳肾平喘散治疗,对照组使用激素吸入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固表纳肾平喘散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比激素吸入效果要好,值得临床进行下一步的推广。
作者:刘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6两项细胞因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TNFα、IL-6指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使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使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山菊鸣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青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所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均接受抗凝、降血脂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予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发生率及NO与ET检测值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发生脑卒中3例(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例(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O、ET与F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O水平与FMD均呈上升趋势,ET水平下降,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缬沙坦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桂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受麻醉药物、手术创伤等系列因素的影响,患者出现呼吸循环异常的高危时段往往是在全麻术后早期。有报道[1]指出,在全麻术后早期,若能够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有效护理,可有效减少呼吸循环异常的发生。我院对本次收治的50例全麻患者术后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与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丽滨;陈窈丽;冯宇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骨科患者术后活动不便,需长时间卧床,加之患者心理及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受创伤影响,便秘即是此类不良影响之一。笔者就骨科患者术后发生便秘的原因与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宫内节育器( IUD)是种放置位置在子宫腔内、应用较为广泛、长效避孕手段[1]。对比各种资料数据,显示金属环放置在人体内的时间可为10~15年;塑料环因弹力差、支撑力较小,导致易变形和脱落,因此塑料环在人体内的放置时间平均为5年左右[2]。作为植入性器械,节育器产生避孕效果的同时,也会出现与预期效果无关的不良事件,由于大部分妇女缺乏对宫内节育器放置所致不良事件的认识,欠缺应对不良事件的措施,笔者就宫内节育器放置所致不良事件及临床处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为安全及有效地临床使用宫内节育器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保健指导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保健指导。比较2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基本稳定者21例(70.37%),对照组中血压基本稳定者为30例(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血压与指导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健指导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秀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肺结核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世界范围内肺结核仍然呈现恶化趋势,仅我国感染人数即高达6亿[1]。而一些通过服药不能闭合的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及重症肺结核必须行手术切除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辅助胸腔镜下技术也不断成熟,由于其创伤小,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肺叶切除手术中,而单操作孔胸腔镜优于传统胸腔镜的2~3个操作孔,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尽管如此,我们护理人员对围手术期的护理却不能有所懈怠,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在预防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胸外科2014年6月-2015年12月选取部分保守治疗无效的单肺叶纤维空洞性肺结核,行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3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雯娟;曾志耘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讨论腹腔镜大肠癌手术中腹腔内放置氟尿嘧啶植入剂的安全性。方法60例腹腔镜大肠癌手术随机分成术中腹腔内放置氟尿嘧啶植入剂组(试验组)。未放置氟尿嘧啶植入剂组(对照组)。氟尿嘧啶植入剂,即中人氟安,氟尿嘧啶植入剂使用大网膜包裹,观察放置植入剂后各项血液指标及有无伤口感染及吻合口瘘等。结果植入剂组与对照组在同一时间点,WBC、ALT、CR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及吻合口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大肠癌术中通过大网膜包裹的方式放置氟尿嘧啶植入剂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温建燔;高训锋;郑权;高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对清热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6月1月收治疗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清热和胃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是奥美拉唑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相应的胃镜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症候积分等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清热和胃法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下表现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姚燕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乙肝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乙肝患者125例分为护理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肝药物如维生素等进行治疗,并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进行治疗,连续用药48周,且均不接受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包括行为、饮食、药物治疗、认识、心理等方面。比较观察2组社会性功能、心理健康、机体疼痛、躯体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社会性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机体疼痛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护理组患者各项评分变化幅度较大,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90.5%高于对照组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乙肝的依从性,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张建霞;杨建玲;丁建茹;孙义婷;李素兰;丁彩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又称VSD是一种处理四肢复杂创面并对创面深部进行引流的新型方法[1]。我科于2015年6月-2016年1月对27例复杂感染创面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技术治疗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也使医疗费用得以降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焕君;孟桂玲;牛晓翠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建立复方赤术消结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 TLC)对复方赤术消结颗粒中的赤芍、黄芪、黄芩、莪术进行定性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对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薄层色谱中各药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同时芍药苷在0.59~11.8μg、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0.02648~0.5296μg范围内均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r =1.0000, r =0.9998;平均回收率值分别为100.18%、99.26%,RSD分别为3.13%,2.68%。结论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复方赤术消结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超;李春兰;赵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医院治疗的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作者:阎冬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酮咯氨酸丁三醇复合喷他佐辛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超前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前5min静脉注射酮咯氨酸丁三醇30mg,喷他佐辛30mg;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5min静脉滴注同等计量0.9氯化钠溶液。术中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观察2组患者术后1、2、4、8、12 h 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药物追加情况。结果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镇痛药物的追加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氨酸丁三醇复合喷他佐辛用于手术超前镇痛,可以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并能获得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会敏;刘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监测—培训—计划( MTP)干预模式对骨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5年4~9月(干预前)、2015年10月-2016年2月(干预后)医院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病历,分别纳入干预前组( n=112)和干预后组( n=118),对干预前、后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综合干预,骨科预防用药率从85.72%下降至43.22%,抗菌药物选用合理率从22.91%提高到93.87%,给药时机恰当率从25.0%上升到了49.01%,预防用药时间从(5.3±2.1)d 缩短至(2.1±1.2)d,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UD)由84.13下降到41.21,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由30.21%下降到7.84%,干预前后比较各组间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药费均明显下降。结论对骨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保障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安全,控制住院患者不合理费用的上升。
作者:刘伟峰;田继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与师生健康密切相关,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食宿都在学校,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安全。为了解廊坊市寄宿制中小学校饮用水整体卫生状况,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卫生监督管理策略,优化综合评价内容,笔者对2013年综合评价生活饮用水卫生相关监督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寄宿制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进行了调研。
作者:李文兰;许蕴;张克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孕产妇产后出血患者1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组采用缩宫素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产后出血量、止血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25%、97.50%高于对照组的68.75%、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止血时间均少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时及时、准确,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文秀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初步探讨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并测定肥胖型高血压患病者血清脂联素( APN)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确诊患者251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正常人157例为对照组,对2组临床情况进行调查,测量其体质量、身高及血压,并检测其血中APN、IL-6和TNF-α的浓度。结果在251例高血压患病者中,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者所占比率分别是29.5%、35.2%和35.3%,而在157例健康对照者中,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者所占比率分别是58.6%、29.5%和15.9%。与健康对照相比,高血压患者的IL-6、TNF-α出现明显升高,血清脂联素则呈显著下降( P<0.05)。在102例高血压患者中,超重和肥胖患者与正常体质量的患者相比,其血清中脂联素浓度呈现显著下降(P<0.05),而TNF-α和IL-6无显著性差异(均P >0.5)。结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有关,此类人群患高血压危险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及细胞因子TNF-α、IL-6的升高与高血压的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金库;陆春燕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