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中的应用

陈志敏

关键词:品管圈, 门诊药房, 发药差错
摘要:品质管理圈简称为品管圈( QCC ),指在一个工作单位内,或是工作性质相关的人员自发组织起来的小组来进行品质管理活动[1]。门诊药房是医院对外的服务窗口,其药学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竞争力[2]。如何调整和维护药患关系一直是药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2015年6月我院门诊药房引进了QCC管理,旨在降低门诊药房的发药差错率,通过QCC管理来找出发药差错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我院门诊药房经过6个月的QCC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显著,为该类药物在血脂相关性疾病治疗中奠定了地位。其次,他汀类药物对抗血栓、改善内皮功能等较多方面均有良好效果。故随着血脂相关性疾病患病率不断增高,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中国血脂异常调查研究( DYSIS-China)结果显示[1],在中国近九成的血脂异常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但由于任何药物有其药物不良反应,大剂量用药患者的胆固醇达标率并不高于中、低剂量患者,临床上还有他汀类药物的“6规则”,使用他汀类药物剂量增加1倍,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降低6%。可见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应予以重视,笔者整理近年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就如何减少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如何合理应用进行分析与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青兰;王友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AGR2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 CP)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外周血前梯度蛋白2( AGR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NSCLC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作为治疗组,并以20例健康人群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组化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AGR2的表达,分析AGR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 GP化疗总有效率为45.0%;(2)治疗组化疗前AGR2水平(143.6±35.0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2±1.12ng/ml)(t=8.005,P=0.000);化疗后血清AGR2水平(7.35±1.54ng/ml)比化疗前明显降低(t=4.471,P=0.001);(3)化疗有效的患者血清AGR2水平(7.28±1.31ng/ml)较化疗前(14.45±3.20ng/m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8,P=0.000)。而化疗无效的患者血清AGR2水平(12.45±3.04ng/ml)较化疗前(13.95±2.78ng/ml)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394);(4)AGR2表达水平与肺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密切相关(均P=0.000);化疗后鳞癌患者AGR 2水平比腺癌下降稍明显。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可有效降低肺癌患者血清AGR2的表达,NSCLC患者化疗前后AGR2的变化与肺癌的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陈圆圆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提升出院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只接受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指导。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疾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疾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合格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8.00%( P<0.05);观察组康复训练、用药、病情监测、复诊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的认知水平,强化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李春伶;谌昆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青霉素G和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青霉素G和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青霉素G治疗,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治疗中,采用左氧氟沙星疗效显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56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153例,中转开腹3例。其中坏疽性阑尾2例,腹膜后阑尾1例,术后无出血、无二次手术,无术后粘连、肠瘘、粪瘘及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住院3~7d,术后随访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被广大临床外科医师及患者接受。随着设备与技术的普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亦会成为阑尾炎标准术式。

    作者:陈育宾;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护理不良事件28例原因分析及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1],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压疮、非计划拔管、用药错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2]。本文通过对内科10个护理单元上报的2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类和原因分析,探讨减少不良事件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美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3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22例(西医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有利于促进患者身体快速康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普及应用。

    作者:王焱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2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42例AML患者中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缓解40例,治疗无效2例。所有患者的生命期得到延长,随访截止时仍有2例患者健在。所有患者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其余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对于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一定效果,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缪韦韦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老年痴呆的护理体会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性。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较为多见的病症[1]。我国部分地区资料显示,目前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为0.38%~2.25%[2]。

    作者:王淑丽;王永进;季秋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3种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

    目的:研究3种中药制剂的抑菌作用,建立、验证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之规定进行回收率试验,测定其是否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结果妇炎净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可通过培养基稀释法消除。丹药合剂、养血化瘀合剂对各试验菌种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丹芍合剂与养血化瘀合剂可按常规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妇炎净合剂可按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各种制剂控制菌检查可按常规法。

    作者:唐喆;王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声音是声带游离缘震动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当声带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声带的振动也会不规律,影响嗓音的质量。手术治疗是声带良性病变的主要方法,声带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声门关闭的程度、消除干扰声带正常振动波形的因素,常用方法有间接喉镜、支撑喉镜、电子喉镜及纤维喉镜下手术等方法[1]。因此,如何提高声带良性病变手术治疗的效果,已经成为耳鼻喉外科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笔者为了研究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选取本院行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的45例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作者:赵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致上肢肿胀2例

    例1,男,25岁,因肝功能异常入院,遵医嘱输入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瑞阳制药有限公司)8支+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1次/d。静脉输液至12d时,拔针时未见上肢发生异常,4h后患者主诉输液侧手背部肿胀,伴痒感。查:患者手背部肿胀,局部未见红色斑丘疹,当时未做特殊处理,12h后患者整侧肢体高度肿胀,给予硫酸镁湿敷,效果不明显。第2天按上述医嘱输液,拔针时未见上肢发生异常,3 h后患者主诉输液侧手背部肿胀,伴痒感。查:患者手背部肿胀,局部未见红色斑丘疹,给予硫酸镁湿敷。10h后整侧肢体高度肿胀,给予硫酸镁湿敷,效果不明显。考虑与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有关。立即停用该药,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g滴壶给药1次/d,扑尔敏片4mg,每天3次口服,3d后肿胀逐渐消退。

    作者:张振玲;周俊卿;张艳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针对医疗损害赔偿问题的法律实务分析

    由医疗损害赔偿引发纠纷的一系列疑难案件,给人民法院的审理带来了阻力[1]。人民法院在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损害赔偿引起的纠纷案件的审理中,出现了二元化现象。进而,导致受害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医患矛盾升级[2]。针对医疗损害相关的责任归责问题、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有风险的治疗前的告知义务、医疗机构有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保管病历的义务、过度诊疗问题和医疗产品缺陷的责任等问题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第七章给出了明确规定,对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3]。然而,并无专门的法律条款来指导和规范针对医疗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4]。基于此,本文通过整理分析部分地区的医疗损害赔偿的实践经验,结合医学法学理论,为建立和完善医疗损害赔偿问题的专门法律奠定基础。

    作者:李云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盐酸右美托咪啶应用于诱导期对小儿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诱导期应用右美托咪啶对小儿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插管全麻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右旋美托咪啶治疗,观察2组患儿各个时点的MAP和HR指标、躁动评分、CHPPS评分情况。结果经观察T2、T4时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P<0.05);T4时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点,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评分及CHP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为减少躁动发生率,提高苏醒质量,建议对全麻患儿在诱导期应用右美托咪啶治疗。

    作者:姜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介入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患者死亡、冠状动脉痉挛、夹层或穿孔闭塞等。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与手术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菊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奥扎格雷治疗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治疗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选取频发TIA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曲克芦丁治疗,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TIA停止时间;2组均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定血液流变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聚集率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优于对照组的37.8%(P<0.05),3d内TIA发作控制率为55.2%,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3%(P<0.05)。结论奥扎格雷治疗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可在短期内清除或减少发作,阻止病情进展,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

    作者:田丽环;郭华梅;安宇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呼吸内科慢性咳嗽临床治疗分析

    慢性咳嗽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权威文献研究表明,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较多,不同病因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1]。本研究主要对呼吸内科慢性咳嗽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故选择2013-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郑家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消化性溃疡80例的治疗误区分析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处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憩室。临床特征: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胃镜可以确诊,不能接受胃镜者,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也可诊断溃疡。治疗目标: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1-2]。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自身的依从性、以及临床医师治疗缺乏规范化,以致患者病情反复,延长了病程,疗效降低,并增加了经济负担。本文对门诊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先锋;金建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口腔种植患者就诊动机、健康程度量表特点分析及焦虑干预

    目的:对口腔种植患者术前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研究患者就诊动机、口腔健康影响程度,对心理干预措施减少患者牙科焦虑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法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的口腔种植患者共64例术前发放问卷包括口腔健康程度影响量表及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进行调查,指导患者接受术前心理干预措施。结果改善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预防是口腔种植患者的主要就诊动机,种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口腔健康程度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6.8±10.7),干预后无焦虑率59.4%,高于干预前的34.4%(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患者的社会信息及就诊动机进行关注,此类患者种植前的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较差,经过种植手术前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牙科焦虑感。

    作者:陈美燕;栗江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性肾脏病血管异位钙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慢性肾脏病( CKD)血管钙化是发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矿化。据全国血液透析登记数据显示,2014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人数为14322例,其中65%死于心脑血管事件。 CKD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与CKD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 CKD-MBD)及血管钙化密切相关。血管钙化每增加1个单位,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6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9倍,因此血管钙化是CKD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强预测因子。多项研究显示,及早预防和治疗 CKD-MBD和血管钙化对改善终末期肾脏病( ESRD)患者的预后,提高CKD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CKD血管异位钙化的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丽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