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原位癌31例临床分析

吴少勇;李隆玉;邓克华

关键词:宫颈肿瘤, 诊断, 治疗, 放射治疗
摘要:宫颈原位癌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为进一步加强对宫颈原位癌的认识和提高诊断处理能力,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宫颈原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中国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Ⅱ期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自身对照试验.对照周期单用化疗,治疗周期化疗后给予rhIL-1 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0~14天,或PLT>300×109/L后停药.结果:共入组10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100例.PLT低值(中位数)对照周期为49(5~76)×109/L,治疗周期为69(6~221)×109/L,P<0.001.PLT≤75×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7(0~26)天,治疗周期为3.5(0~28)天,P<0.001.PLT≤50×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2(0~20)天,治疗周期为0(0~23)天,P<0.01.PLT≤20×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0(0~9)天,治疗周期为0(0~5)天,P>0.05.从PLT低点恢复到80×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5(1~18)天,治疗周期为2(0~28)天,P<0.001.对照周期输注血小板人数为6例,治疗周期为6例,无统计学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心悸、水肿、肌肉关节痛、感冒样症状等.结论:rhIL-11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有防治作用,临床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作者:曹军宁;许立功;吴晴;冯继锋;张沂平;秦凤展;徐建华;战榕;谭清和;吴昌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干细胞因子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应用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贫血患者红系生成的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液体培养条件下干细胞因子(SC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协同刺激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贫血患者骨髓红系造血的作用.方法:将NHL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在无细胞因子条件下和分别添加SCF、EPO及SCF+EPO的刺激条件下培养7天,通过计算红系恢复性增生份数和流式细胞术评价红系的增生和分化.结果:SCF+EPO刺激条件下的红系恢复性增生份数高于EPO单独刺激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2).EpO或SCF+Epo刺激培养7天后的红系分化主要处于分化早期的原始红细胞阶段.流式细胞术显示红系分化以CD71阳性细胞为主.与单用Epo刺激相比,SCF+Epo刺激培养后的CD71阳性红系细胞比率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体外液体培养条件下,SCF可以增强Epo的促NHL贫血患者骨髓红系增生、分化作用,这为肿瘤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谷俊侠;陈燕;张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周期蛋白B1基因表达与耐药的关系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细胞周期蛋白B1基因的表达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13例耐药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4例非耐药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周期蛋白B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应用荧光定量RT-PCR对所有患者外周血mdr1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耐药组细胞周期蛋白B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耐药组(P<0.05,t=2.549),细胞周期蛋白B1与mdr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4,P<0.05,t=2.208).结论:细胞周期蛋白B1基因可以作为判断AL患者耐药的指标,对判断AL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细胞周期蛋白B1的表达与由mdr 1介导的耐药相关.

    作者:穆会君;谢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对比检测

    目的:研究CT及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6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鼻咽颅底连续横断位CT扫描及FSE轴、冠、矢状位T1WI和轴位T2WI MRI检查,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MRI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为16.7%、53.3%.经检验,P<0.001,有显著性意义.破坏的部位均以斜坡多见.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优于CT.

    作者:程元芝;胡超苏;周正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T扫描确定胸中段食管癌手术入路

    目的:探讨术前CT扫描确定胸中段食管癌手术入路的意义.方法:选择87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行术前胸部强化CT扫描检查(观察组),根据CT结果确定手术路径:若肿瘤与主动脉关系密切选择经左胸手术;若肿瘤侵犯奇静脉,选择Ivor-Lewis路径;其余患者根据纵隔淋巴结转移确定手术路径.另选择同期术前未行CT扫描检查、常规行Ivor-Lewis手术的11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为对照组.采用x2检验及t检验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率及阳性淋巴结率的差别.结果:CT扫描对N分期的敏感度为74.7%(65/87),特异度为60%(39/65).CT诊断肿瘤侵犯主动脉的敏感度为21.8%(19/87),特异度为26.3%(5/19).观察组的肿瘤切除率为92%,对照组为81.4%,两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清扫淋巴结15±2.46个,对照组清扫12±1.75个,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的淋巴结中,观察组的阳性淋巴结占63.2%,对照组占52.6%,两者差别显著(P<0.05).结论: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可采用Ivor-Lewis手术,但若术前CT扫描有明显主动脉受侵犯或(和)左侧淋巴结转移为主时,应经左胸路径施行手术,以期提高肿瘤根治切除率.

    作者:宋福杰;王洲;邢怀华;刘相燕;刘凡英;陈景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Cs)是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在启动抗瘤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s)反映了荷瘤宿主的抗瘤免疫能力,其浸润密度可能与肿瘤预后有关.TIDC是功能低下或无功能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对其表型特征的改变可能是致使其功能低下的原因.以上研究为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导人们从不同途径利用DC诱导抗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作者:王琪;林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三周方案与每周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对比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三周方案与每周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三周方案组(A组):多西他赛75 mg/m2静滴,第1天,顺铂25 mg/m2静滴,第1~3天,每3~4周重复;每周方案组(B组):多西他赛60 mg静滴,第1天,40mg静滴,第8、15天,顺铂25 mg/m2静滴,第1、8、15天,每4周重复.治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评价毒性.结果:两组共71例,无CR,三周方案组PR14例,SD13例,总有效率41.2%.每周方案组PR16例,SD14例,总有效率44.4%,两组中性粒细胞Ⅲ/Ⅳ度减少分别为70.6%和25%;非血液学毒性主要是疲劳乏力,两组分别为44.1%和19.4%.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三周与每周治疗相比,疗效相似,但每周治疗血液学毒性反应与疲劳乏力感明显下降,耐受性好.

    作者:陈颖波;陈嘉;陈凌翔;蔡炜宇;黄富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癌症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健择)单药治疗老年晚期癌症的疗效、临床受益反应(CBR)及毒性反应.方法:54例Ⅲ/Ⅳ期老年癌症患者采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15天静滴,每28天为一周期.按WHO标准评估疗效和毒副作用,同时综合评估CBR指标.结果:32例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为21.88%,54例中CBR率90.7%,毒副反应很轻,对高龄患者也能耐受.结论:采用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疗效确切、低毒、安全,可作为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王谊;张智慧;付彬玉;郝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8F-脱氧葡萄糖hPET显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复发病灶的价值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hPE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疑复发而行18F-FDG hPET显像,21例患者同期行CT或MRI检查.后诊断依靠病理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21例患者中18F-FDG hPET显像阳性17例,其中1例假阳性;阴性4例,其中假阴性1例.18F-FDG hPET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1%、75%、90.5%、94.1%.CT或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0%、66.7%、61.9%、81.8%.结论:评价放化疗后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hPET显像比CT或MRI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对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靶区的定义有较高价值,费用低于PET,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向作林;吴铮;陈刚;曾昭冲;李文如;刘建军;马玉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热休克蛋白27基因在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癌旁及正常食管粘膜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定量检测26例食管鳞癌、癌旁及正常食管粘膜中HSP27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以HSP27/GAPDH mRNA灰度比值表示HSP2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食管鳞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和正常食管粘膜中的HSP27/GAPDH灰度比值分别为0.81±0.27、0.90±0.24和1.22±0.39.HSP27基因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癌和不典型增生食管粘膜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食管粘膜(P<0.05),而HSP27基因在食管鳞癌和不典型增生食管粘膜中的表达量差别无显著性(P>0.05).食管鳞癌、不典型增生食管粘膜及正常食管粘膜中的HSP27基因表达在不同患者年龄、性别和淋巴结转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P27基因在食管鳞癌和不典型增生食管粘膜中表达与正常食管粘膜相比明显降低,提示HSP27基因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缺失.因此,提高HSP27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学治疗手段.

    作者:曹富民;张祥宏;邢灵霄;严霞;王俊灵;申海涛;郑末;张志刚;王凤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研究肺癌组织中IGF-Ⅱ的表达

    目的:构建高通量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组织芯片(tissue chip),检测其上IGF-Ⅱ的表达情况,以明确IGF-Ⅱ表达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用组织阵列仪制备按不同组织学类型排布的组织芯片,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一张组织芯片上54例肺癌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样本中的IGF-Ⅱ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GF-Ⅱ蛋白在实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2.6%(23/54),对照组为阴性,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GF-Ⅱ表达阳性率与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IGF-Ⅱ的表达与肺癌的恶性行为有关,检测此指标对预测肺癌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组织芯片是一较高的技术平台,可以应用此技术进行大规模组织样本的检测.

    作者:朱丛中;王新允;刘婷;李艳;孙锐;孙翠云;王爱香;赵敏;吴兴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4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肿瘤,不同于其他常见的肿瘤,其中胃是间质瘤常见的发生部位.本文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主要症状及症状出现的时间,肿瘤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等临床特征,并简要介绍近年来应用靶分子药物格列卫治疗胃间质瘤的情况.

    作者:杜春燕;师英强;蔡国响;蔡三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胃癌中MT1-MMP、EMMPRIN、P-gp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MT1-MMP、EMMPRIN和P-gp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探讨胃癌的浸润、转移和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不同病理特点胃癌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物(EMMPRIN)、P糖蛋白(P-gp).结果:在40例胃癌中有15(37.5%)例表达MT1-MMP;26(65%)例表达EMMPRIN(CD147);23(57.5)例表达P-gp.MT1-MMP、EMMPRIN、P-gp的表达和肿瘤的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根据免疫酶标把40例分成P-gp阳性和P-gp阴性两组,发现EMMPRIN在P-gp阳性组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P-gp阴性组中的表达(P<0.01),在MT1-MMP的表达中也有类似的发现(P<0.05).同时,MT1-MMP在EMMPRIN阳性组中的表达要高于EMMPRIN阴性组中的表达(P<0.05).在非胃癌的标本20例中只有1例表达EMMPRIN,而另一例表达P-gp,但无一例表达MT1-MMP.结论:胃癌组织中MT1-MMP、EMMPRIN和P-gp的阳性表达有密切相关性,提示在胃癌的进展中其浸润、转移和耐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陈忠清;王虹;张乔安;李琼;许祖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

    大肠癌是老年人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癌肿引起急性肠梗阻,使疾病变得复杂,并给治疗上带来困难.为此,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30例由癌肿引起的急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毛大本;章丽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卡维地洛逆转膀胱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BIU-87/ADM的多药耐药性逆转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BIU-87/ADM)的耐药性;将卡维地洛与多柔比星联合作用于BIU-87和BIU-87/ADM细胞,检测细胞内多柔比星聚集量.结果:卡维地洛与多柔比星共同温育BIU-87/ADM细胞后,能使BIU-87/ADM细胞内多柔比星聚积量增加,与单用多柔比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卡维地洛对多柔比星有增敏作用,卡维地洛可逆转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ADM的多药耐药性.

    作者:张远宁;杨唐俊;王祥卫;刘素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吉西他滨加顺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

    目的:评估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毒性.方法:28例复发性卵巢癌,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和顺铂35 mg/m2,静注,第1、8天,21天为1周期.结果:28例患者总有效率60.7%(95%可信区间41.7%-79.6%),其中CR 5例(17.9%),PR12例(42.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5个月(2.5~20个月),中位生存期12.5个月.其中16例铂类耐药和12例铂类敏感患者的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6.3%和66.7%(P=0.95)、10.5和14.5个月(P=0.003).毒性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结论:吉西他滨加顺铂是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有效方案,不仅可用于铂类敏感患者,也可用于铂类耐药患者.其毒性可以接受.

    作者:朱笕青;高永良;陈雅卿;陈鲁;刘兰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10月~2004年6月纵隔镜诊疗患者58例,其中纵隔镜诊断术组48例,纵隔镜治疗术组10例.纵隔镜诊断术组有40例患者行标准的纵隔镜检查术,8例行扩大的纵隔镜检查术.纵隔镜治疗术组有9例手汗症患者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1例行心包脂肪瘤切除.结果:纵隔镜诊断术组47例获得病理诊断(97.9%),发生并发症4例(8.3%).纵隔镜治疗术组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痊愈出院.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不仅是肺癌诊断、分期和纵隔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用于治疗手汗症、心包脂肪瘤和囊肿等部分胸部疾病.

    作者:庄翔;任光国;刘伦旭;李强;陈利华;宋煜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

    PTEN作为一个新发现的而又非常重要的肿瘤抑制物,其突变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目的在于检测人类子宫内膜癌中PTEN蛋白的缺失,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齐凤兰;李佩玲;任淑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甲基莲心碱逆转人胃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

    目的:研究新的钙阻断剂甲基莲心碱(Nef)对耐长春新碱(VCR)人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药物的细胞毒作用,SP法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Nef对人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MRP)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在10 μmol/L的浓度下,Nef对SGC7901及SGC7901/VCR无显著细胞毒作用;②2.5、5、10 μmol/LNef能使VCR对SGC7901/VCR细胞的IC50从2.32μg/ml依次下降至0.340、0.128、0.053μg/ml,逆转倍数分别为6.8、18.1、43.8.在浓度为10 μmol/L时,逆转活性较VRP为高(P<0.01);③SGC7901/VCR细胞较SGC7901细胞高表达MRP,经Nef处理后,SGC7901/VCR细胞MRP表达明显下降.表明Nef能下调SGC7901/VCR细胞MRP的表达.结论:甲基莲心碱在体外能逆转耐长春新碱人胃癌细胞(SGC7901/VCR)的多药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RP的表达有关.

    作者:石书红;张辉;庄英帜;曹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宫颈原位癌31例临床分析

    宫颈原位癌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为进一步加强对宫颈原位癌的认识和提高诊断处理能力,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宫颈原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吴少勇;李隆玉;邓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