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ioDelivery 公司阿片治疗药物 Belbuca 获 FDA 批准

关键词:阿片, 慢性疼痛, 治疗药物, 治疗需要, 贴剂, 替代疗法, 上市, 美国, 公司股价, 营销, 生产, 权利, 科学, 交易, 剂量, 患者, 规格, 薄膜
摘要:BioDelivery 科学国际公司表示,美国 FDA 批准其阿片治疗药物 Belbuca 用于慢性疼痛,这使得该公司股价在10月26日的上市前交易中上涨23%。Endo 国际公司于2012年许可获得这款药物的全球生产及营销权利。Belbuca 是一款阿片薄膜贴剂,其旨在治疗需要全天治疗且目前替代疗法对其不充分的慢性疼痛患者。BioDelivery 称这款贴剂的7种剂量规格有望明年第一季度在美国上市。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洋地黄中毒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洋地黄中毒的临床特点,以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方法结合2例洋地黄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分析洋地黄中毒的作用机制、诱发因素及中毒的临床特征,进而熟悉其处理方法。结果洋地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又受心脏状况、电解质及药物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临床上经常发生洋地黄中毒。结论了解洋地黄中毒的诱发因素及中毒的临床表现,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剂量是用好该类药物的关键。

    作者:刘道喜;王伺伟;唐平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小儿哮喘的诊疗分析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哮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从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中抽取32例,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32例,回顾性对比分析2种类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将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予以患儿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儿沙丁胺醇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相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部炎症、发热症状明显,肺啰音、哮鸣音、肺炎等临床症状出现的几率也明显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哮喘同一般哮喘相比病症更为严重且伴有明显临床特征,以阿奇霉素联合沙丁胺醇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备临床可行性。

    作者:张春生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胆囊息肉的临床诊疗分析

    胆囊息肉(PLG)是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病变的总称,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多数患者无典型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腹胀,腹部不适,上腹隐痛或钝痛,消化不良和厌油腻等。一般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但是由于临床上影像学检查难以确定息肉的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目前可以肯定肌腺瘤、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应视为绝对良性病变,而腺瘤样息肉则被归为癌前病变[1]。故对胆囊息肉做到早期准确诊断,确定息肉性质,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86例胆囊息肉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诊断与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徐世武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FDA 正式批准安进其 IMLYGIC)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当地时间10月27日,安进宣布,FDA 已正式批准其 IMLYGIC(T-Vec)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T-Vec 是一种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溶瘤病毒,适用于首次手术后复发的黑色素瘤患者的局部治疗。T-Vec 是 FDA 批准的首个溶瘤病毒疗法,预计治疗的平均成本约65000美元。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 技术切除椎间盘组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12月-2014年6月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8例190个椎间盘,患者术前主要表现腰伴下肢疼痛,其中单间盘突出128例,双间盘突出28例,3间盘突出2例;椎间孔内型突出16例,椎间孔外型突出7例,旁中央型突出124例,中央型突出11例;突出型113例,膨出型41例,游离型4例;其中152例患者均为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6例患者为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动力位 X 线片检查了解腰椎稳定性。局麻下完成手术。术前、术后对比及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改良 Macnab 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硬膜囊撕裂和神经根损伤,无术中大出血,无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病例。无感染、硬膜撕裂等并发症。有3例术后一过性下肢痛觉过敏、肌力降低,经营养神经、针灸等对症治疗6周后恢复。中位出血量6ml(5~10ml);术中中位 X 线暴露时间59s(27~126s),中位手术时间90min(60~140min),中位下床时间10h(8~12h),中位住院时间7d (5~15d)。15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时间3~18(6.6±2.8)个月。下肢神经支配区域进行 VAS 评分,术前为(8.5±1.1)分,术后7d 时为(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0)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参照Macnab 疗效评定为标准129例、良22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95.6%。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安全系数高、患者易接受的优点。

    作者:上官文峰;欧阳利云;陈月明;孙元元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2013年我院紫杉醇注射液应用情况及合理性调查

    目的:调查医院紫杉醇注射液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抽取医院2013年所有使用紫杉醇注射液病历,对紫杉醇注射液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评价。结果共抽取182份病历,其分布在胸心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妇科、肿瘤内科。结论妇科、肿瘤内科的紫杉醇使用较为合理,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心胸外科紫杉醇注射液的应用基本合理,但在预处理、药物浓度掌控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作者:李阳;吴华;胡如波;胡古秀;王旭东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进行剖宫产且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52例,回顾性探析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术中应用高频电刀、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BMI≥26.0kg/ m2、直切口的产妇在术后发生脂肪切口液化的概率明显较高;在临床治疗方面,在常规换药的同时加用红外线照射治疗后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换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期应该控制好血糖、血压水平以及体质量,剖宫产术中尽量避免应用高频电刀,有效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术后应用红外线照射可有效提高疗效。

    作者:危先江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医院儿科诊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3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氨溴索雾化吸入;观察组沙丁胺醇+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疗程为1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用药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3个月后观察组再发率为14.00%,对照组再发率为20.67%;6个月后观察组再发率为8.67%,对照组再发率为27.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琦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洋地黄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应用洋地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患者6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再灌注后3d 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组再灌注后2h 应用洋地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 HP、SBP、EF、LVEDV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HP、SBP、EF、LVEDV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 HP、SBP、EF、LVEDV 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应用洋地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左室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曙光;安静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s)是广泛应用临床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从1941年青霉素的发现并使用开始,几十年来,抗菌药物新品种层出不穷,至今已有上百种应用于临床,使各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出现了诸多抗菌药物滥用和非合理使用的问题,导致菌群失调、细菌耐药菌株产生、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等,给患者增加新的疾病和危害的同时也加重社会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如今,此类问题已经成为临床棘手的难题。笔者从当今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旨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非合理使用情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若青;邢筱洁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中药制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

    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药物的溶出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内在指标,也是一种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体外检测方法。目前化学药的许多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早已将溶出度测定作为常规质控方法,但许多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没有溶出度测定的要求。现行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除了极个别品种检查溶出度(也是以处方中直接添加的化学药成方为检测指标)外,都是依靠崩解时限检查作为所有片剂、胶囊等在体内吸收的评定标准。这显然是不够完善的,因为崩解仅仅是药物溶出的初阶段,而后面的继续分散和溶解过程,崩解时限检查是无法控制的,而溶出度检查却包括了崩解及溶解过程。这就给中药制剂的规范化研究造成了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增加中药制剂的溶出度测定项目。本文从试验方法、溶出度的影响因素、检测手段和溶出度测定的意义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制剂溶出度的研究情况。

    作者:孟姝;江婷玉;卜春景;刘金权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参麦注射液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减毒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并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减毒增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予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疗程为1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可有效调节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群落,并可改善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均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抗脑衰胶囊含药血清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抗脑衰胶囊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制备抗脑衰胶囊含药血清,诱导hU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诱导后神经细胞相关基因巢蛋白( 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并应用 RT-PCR 技术检测 NSE 表达。结果抗脑衰胶囊含药血清培养 hUMSCs后,Nestin、NSE 表达阳性,RT-PCR 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后细胞表达 NSE。结论抗脑衰胶囊能促进 hUMSCs 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是较为理想的诱导剂。

    作者:王宪英;王梅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西咪替丁针剂治疗口腔溃疡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针剂与锡类散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口腔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西咪替丁针剂治疗、锡类散治疗,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咪替丁针剂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传飞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血清 HCV-RNA 载量、抗-HCV 和 ALT 联合检测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意义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其病原体为丙型肝炎病毒( HCV),属于 RNA 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输血、针刺、吸毒等,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严重者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目前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抗-HCV 及 HCV-RNA 的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存在于肝细胞内,由于 HCV 在肝细胞内复制对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产生病理性改变,ALT 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与血清 ALT 有直接关系,它是体现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指标[2]。本文对HCV 感染患者血清中的 HCV-RNA 载量、抗-HCV 及 ALT 的活性浓度进行检测,用以探讨 HCV 感染患者血清 HCV-RNA 载量、抗-HCV 及 ALT 浓度的关系。

    作者:翟秀英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与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冷刀宫颈锥切术(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疗效,为临床患者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96例 CIN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KC)和观察组(LEEP)各4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情况,同时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9±2.2)min、(32.4±6.1)d、(12.7±3.1)ml 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的(21.5±6.3)min、(44.8±6.9)d、(31.8±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镜检与病理检查符合率、病理级别下降及浸润癌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宫颈管粘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创面感染、出血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 LEEP 术治疗 CIN 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赵海英;管燕;马潇潇;何金萍;刘琦;刘学伟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中药熏洗治疗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治疗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医院用奥沙利铂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奥沙利铂进行化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外用熏洗方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治疗14d 后观察2组神经毒性反应对比情况。结果2个疗程后,观察组周围神经毒性0度发生率为75.00%,对照组为48.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周围神经毒性Ⅰ、Ⅱ、Ⅲ度发生率分别为16.67%、5.00%、3.33%,对照组周围神经毒性Ⅰ、Ⅱ、Ⅲ度发生率分别为36.67%、10.00%、5.00%,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反应通过中药熏洗有效治疗,可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军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相当高,常规均予以手术治疗,治愈率高。阑尾切除术操作简单,但如果围术期中护理细节的处理,可能造成术后较高的切口感染率,对手术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患者迅速康复。本研究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以在围术期中根据原因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降低切口感染率。笔者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阑尾切除术治疗的189例患者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守凤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患者,男,62岁,主因结肠癌,行全麻下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结肠)溃疡型中至低分化腺癌。术后恢复良好。排除化疗禁忌后按医嘱行 FOLFOX 方案化疗,给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化疗。患者进行第1周期常规化疗的第1天,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250ml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200mg,以40滴/ min 静脉滴注,同时于另一通道持续静脉泵入氟尿嘧啶,给药30min 后,患者出现心悸、自觉胸口发热现象。立即给予减慢输液速度,患者症状逐渐缓解,1h 后完全恢复正常。第2及第3天继续遵医嘱给予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200mg 静脉滴注,输液速度改为20滴/ min,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均诉有轻度的心悸、胸口发热现象,但可耐受,完成药物滴注治疗。患者2周后回院准备行第2周期化疗,化疗前1d,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250ml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在滴注该药液3min 后,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咽喉部发痒、自觉胸口发热现象。考虑为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过敏反应所致,立即给予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输氧、对症抗过敏处理,观察20min 后患者症状缓解。第2天继续按原方案完成化疗,无不良反应出现。

    作者:黄小兴;黄丽明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血糖与尿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糖尿病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已经成为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的一种疾病,甚至和冠心病、肿瘤同被称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终身性的病症,它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人死亡,但是其复杂且多样的并发症却是导致人们重病甚至致死的主要的因素之一[1]。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糖尿病在人类当中的发病几率也在随之上升。当前在临床当中比较常见的检测方法是血糖以及尿糖的检测,笔者将着重阐述这2种检测方法在实际的临床应用当中的效果,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进;祖翠芬;沈洋 刊期: 2015年第3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