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癌术后残余肾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胡可尧;张桂明;孙立江

关键词:肾肿瘤, 外科手术, 残余肾功能, 影响因素分析, 综述
摘要:大部分肾癌病人需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肾癌病人已有的慢性肾脏病及某些危险因素均可以影响肾癌术后残余肾功能.本文就近年来肾癌术后残余肾功能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齐鲁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超声对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目的 评估高频超声对乳癌腋窝淋巴结位置及良、恶性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乳癌病人124例,根据腋窝淋巴结解剖位置分成腋下组、腋中组和腋上组,应用超声依次对各组淋巴结进行检查并计数,测量淋巴结大小并计算纵横比,测量皮质厚度,观察有无淋巴结门及血流分布.对发现的淋巴结进行定性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检查124例乳癌病人腋窝共检出转移性淋巴结(LNM) 148个,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对腋下组、腋中组及腋上组LNM的检出率分别为69.60%、19.23%和16.67%.超声检查显示,淋巴结形态纵横比≤2、有淋巴结门、血流丰富有助于腋窝LNM的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 2=12.738~46.015,P<0.05),而皮质厚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无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是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定位及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琳琳;牛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可吸收泪小管栓子VisiPlug植入后对干眼症病人相关指标影响

    目的 探讨可吸收泪小管栓子VisiPlug植入后对中、重度干眼症病人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中、重度干眼症病人18例(36眼),给予双眼上下泪小管植入可吸收泪小管栓子VisiPlug,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月、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主观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泌实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观察和泪河高度检查.结果 无病人出现泪小管栓子脱落,1例病人出现不能耐受的泪溢症状,将下泪小管内的栓子冲洗入泪囊后缓解.治疗后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病人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河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 =26.79~259.18,P<0.01);治疗后第1、3、6个月与治疗后第1周相比,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基础泪液分泌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泪河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可吸收泪小管栓子VisiPlug植入是安全的,并且在未降解期间可以显著改善干眼症病人的相关指标.

    作者:刘超;张振华;王树真;徐则林;孙颖;许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ST复合体在端粒复制方面的功能及展望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特殊的核糖核蛋白结构.端粒的复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哺乳动物中的CTC1-STN1-TEN1(CST)复合体可以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同时还与DNA聚合酶α相互作用对C-链进行补齐.因此,CST复合体在端粒复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盛爱博;周建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双入口CT灌注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CT灌注成像可在组织活体状态下定量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血流灌注状态,将功能与形态相结合,较CT平扫更利于肺部疾病的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以往肺部CT灌注成像研究多以支气管动脉或肺动脉作为灌注输入动脉.但肺组织为双重血供器官,有研究表明肺部病变也为双重血供.以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同时作为灌注输入血管进行肺部灌注的研究较少.本文就肺部双入口CT灌注成像的原理、扫描技术、应用及不足进行综述.

    作者:高垒;杨青;胡亚彬;张欣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病人1例,出现大量的胸腔和腹腔积液,心功能显著降低,临床较为少见.终止心动过速后,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病人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未再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作者:陈刚;许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肾癌术后残余肾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大部分肾癌病人需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肾癌病人已有的慢性肾脏病及某些危险因素均可以影响肾癌术后残余肾功能.本文就近年来肾癌术后残余肾功能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胡可尧;张桂明;孙立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多种骨髓检查方法联用检测初治NHL骨髓侵犯价值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活检)、骨髓流式细胞术(FCM)联用检测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的价值.方法 对96例初治NHL病人同时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骨髓FCM检查,比较不同方法对NHL病人骨髓侵犯检测的阳性率,以及3种方法联合检测的价值.结果 骨髓涂片、骨髓活检、骨髓FCM检查及3种方法联用对NHL病人骨髓侵犯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9.8%、22.9%、36.5%、45.8%.骨髓FCM检查对NHL骨髓侵犯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用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x 2=7.76,P<0.05);3种方法联用对NHL骨髓侵犯检测的阳性率高(x 2=19.69,P<0.0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构成比高.结论 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及骨髓FCM检查联用有助于提高初治NHL骨髓侵犯检测的阳性率,其优势互补,不可替代;对于部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进行骨髓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作者:齐贞光;刘竹珍;杨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厌学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目的 探讨厌学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问卷(SDLRS)、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72例厌学中学生(研究组)及70例非厌学中学生(对照组)进行测评,分析厌学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和家庭教养方式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SDLRS中消极学习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喜爱学习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783~3.922,P<0.05);研究组EMBU中父亲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以及母亲过度干涉、惩罚严厉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143~3.537,P<0.05).研究组中学生消极学习与母亲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呈正相关,终身学习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呈正相关(r =0.345~0.476,P<0.05).结论 厌学中学生有较差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作者:韩露;刘丹;慈玉昆;王冠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癌骨单发病灶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 Tcm-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癌骨单发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我院核医学科行全身骨显像发现单发浓聚灶的乳癌病人62例,对单发浓聚部位行99 Tcm-MDPSPECT/CT融合显像,由2名有经验核医学医师对显像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诊断.结果 62例乳癌病人62个单发病灶终诊断骨转移34例,良性病变28例.全身骨显像诊断准确率为64.5%(40/62),诊断灵敏度为70.5%(24/34),诊断特异度为57.1%(16/28);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准确率为93.5%(58/62),诊断灵敏度为100%(34/34),诊断特异度为85.7%(24/28);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有显著性(x 2 =5.600~10.641,P<0.05).结论 99 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癌骨单发浓聚灶有较高的鉴别诊断的价值,对病变部位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孔宁宁;柳炳吉;袁明刚;赵莉;裴妮慧;于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与T细胞亚群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 (25(OH)D3)水平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病理检查确诊的NSCLC病人78例为病例组,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7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外周血中25(OH)D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3+ CD4+、CD3+ CD8+T细胞亚群表达,并分析25 (OH) D3水平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外周血25(OH)D3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82,P<0.01).病例组CD3+、CD3+ 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CD3+ 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t=15.72~32.81,P<0.05).病例组血浆25(OH)D3与CD3+、CD3+ CD4+T淋巴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s=0.725、0.683,P<0.001);与CD3+ CD8+T淋巴细胞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s=-0.575,P<0.001).结论 NSCLC病人外周血中25(OH)D3缺乏,而且外周血25(OH)D3与T细胞亚群水平有关.

    作者:战润庆;马在启;沈晓丽;张文峰;梁军;李时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非创伤性结肠穿孔诊疗及预后研究进展

    非创伤性结肠穿孔是外科少见但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急腹症,病死率较高,为外科比较棘手的急症.引起非创伤性结肠穿孔的病因多种多样,而且好发于老年、肥胖、高血压以及结肠肿瘤等病人,临床上对于非创伤性结肠穿孔的诊治存在一定难度.与上消化道穿孔不同,结肠穿孔易因粪便流入腹腔,导致感染、腹膜炎甚至感染性休克,起病急,病程进展快,预后差.本文对近年来非创伤性结肠穿孔的诊治及预后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平;王骥平;李世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进展期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进展期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怀疑为进展期卵巢癌的病人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经腹壁前路途径穿刺28例,经臀后路途径穿刺37例),4例同时联合肝穿刺活检,1例联合腹膜穿刺活检.结果 65例均穿刺活检成功,56例诊断为原发性卵巢癌,9例诊断为卵巢转移癌.21例手术治疗病人中,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100%,组织分型诊断符合率为80.9%(17/21).4例穿刺后针道出血病人经同轴针注射凝血酶溶液2 mL (200 U)后均成功止血.所有病人术后临床观察48 h均无不良反应,术后连续随访3个月未发生肿瘤破裂、出血等延迟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进展期卵巢癌具有微创、精确、安全的特点,对于针道出血病人,可采用经同轴针注射凝血酶溶液止血.

    作者:陈淑君;张勇;周玉梅;张祖建;罗小兰;范习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囊性小肾癌与复杂性肾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囊性小肾癌与复杂性肾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肾脏小占位性病变病人92例,所有病人行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记录病变状况,同时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92例病人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囊性小肾癌22例(肾癌组),复杂性肾囊肿70例(肾囊肿组).肾囊肿组常规CT检查囊肿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囊腔较大,囊壁薄而规整.而肾癌组常规CT检查肿瘤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肾癌组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扫描时相CT值与肾囊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983~16.332,P<0.05).92例病人中CT检查鉴别为囊性小肾癌20例,复杂性肾囊肿72例,CT检查对囊性小肾癌与复杂性肾囊肿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0.0%和100.0%.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囊性小肾癌与复杂性肾囊肿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姜林;张旭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对开腹妇科手术后左旋布比卡因局部伤口持续镇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对开腹妇科手术后左旋布比卡因局部伤口持续镇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开腹妇科手术病人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P组)和对照组(D组).麻醉前30 min,P组病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150 mg,D组病人口服自制面粉胶囊.两组病人均行全身麻醉,常规麻醉诱导,术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按需追加肌松药维持麻醉.两组病人术后均行5 g/L左旋布比卡因局部伤口筋膜下持续输注镇痛.分别记录病人术后2、4、8、12、24 h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补充镇痛情况,对镇痛满意率,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与D组比较,P组病人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t =3.34~6.98,P<0.05).P组和D组术后需要哌替啶镇痛者分别为3、6例,两组在24 h内补充哌替啶用量分别为(65士15)、(108±4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P<0.05).P组对镇痛满意率为90%,D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24,P<0.05).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均较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可以增强开腹妇科手术后病人5 g/L左旋布比卡因局部伤口持续镇痛的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安全性高.

    作者:许培阳;吴志云;张烨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以发热、皮肤结节为主要表现的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以发热、皮肤结节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发热、皮肤结节为主要表现的MDS转化为AL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例45岁男性病人,诊断为AL(MDS转化),未予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初以发热、皮肤结节为主要表现而血常规基本正常的病人极易被误诊为单纯皮肤病,动态监测血常规和骨髓穿刺有助于AL的诊断.

    作者:魏丽;王伟;李广伦;刘晓丹;吴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性质未定乳房包块伴簇状钙化病灶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术前穿刺活检未确定性质、影像学表现为乳房包块伴周边簇状钙化灶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23例穿刺活检未确定性质的乳房包块伴周边簇状钙化灶的病人,应用全数字化平板乳房机(FFDM)对钙化灶进行坐标定位,采用翼状切口整体切除乳房包块、钙化病灶及距包块1 cm周围组织(触诊),术中应用FFDM法复检标本,同时行广基腺体及脂肪组织瓣翻转移位工期乳房内成形术.结果 2例病理检查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7例为炎性肉芽肿,3例为导管内癌,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为黏液癌.23例病人中22例行保乳手术(恶性病人术后进行辅助治疗),1例病人行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坐标法定位病灶的准确率为100%(23/23).对13例恶性病灶切缘阴性、FFDM复检无病灶残留及9例良性病变病人均采用广基腺体及脂肪组织瓣翻转移位Ⅰ期乳房内成形术,按JCRT标准评定疗效,优率为86.3%(19/22).病人随访时间为6~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无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者.结论 对乳房包块伴周边簇状钙化病灶的病人,采取翼状切口整体切除乳房包块、钙化病灶及距包块周围1 cm组织(触诊),同时行广基腺体及脂肪组织瓣翻转移位Ⅰ期乳房内成形术,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国人较小的乳房.

    作者:赵凯华;王小端;于玺;颜政;宫磊;谭政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椎间孔注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注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后外侧旁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单纯椎间孔注药治疗,B组行椎间孔注药联合臭氧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4.10~5.39,P<0.05).结论 经椎间孔注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近中远期效果稳定可靠.

    作者:常刚;左金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年轻与中老年乳癌分子分型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

    目的 探讨年轻乳癌分子分型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中老年乳癌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5年8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年轻(≤35岁)浸润性乳癌病人177例,分析其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Ki-67表达与肿瘤各分子亚型之间的关系,并与同期的2 311例中老年(≥45岁)浸润性乳癌病人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分子亚型年轻乳癌病人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EGFR、TopoⅡα、Ki-67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1.321~38.371,x2=31.886,F=27.241,P<0.05).LuminalB型年轻乳癌的组织学分级及TopoⅡα、Ki-67表达与中老年乳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7~2.151,t =2.129,P<0.05).结论 年轻乳癌分子分型与其病理特征有关,LuminalB型年轻乳癌的某些病理特征与中老年乳癌相比有其独特性.

    作者:李丽丽;魏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病人66例,按手术入路分为掌侧组35例,背侧组31例.掌侧组采取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背侧组则采取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术后肩臂手功能(Dash)评分及腕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患、健侧腕关节屈曲、背伸、旋前及旋后活动范围百分比;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t=60.87~76.67,P<0.05);掌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上肢Dash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及切口感染、延迟愈合、肌腱损伤、内固定物失效、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背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9~14.19,x2=4.09~6.11,P<0.05).结论 两种手术入路各有优劣,需要综合考虑病人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肖祥;韩含;程良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后颅窝减压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出血脑疝1例

    病人,女,41岁.因“突发头痛5h”于2015年2月22日入院.颅脑CT检查示少量蛛网膜下隙出血.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神智清楚,颈项强直,余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显著异常.入院后约10 min突发深度昏迷,血压升高,急诊复查颅脑CT示蛛网膜下隙出血增多,环池及脑干前方积血,侧脑室积血,四脑室梗阻(图1①、②),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急诊行DSA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图1③),予以弹簧圈栓塞治疗,介入治疗后立即行右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病人嗜睡,唤醒能简单言语,有遵嘱动作.

    作者:潘源;陈高明;贺西亮;辛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齐鲁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青岛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