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
目的 观察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水平测定用于缺血性肠炎(ICBD)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ICBD患者43例为ICBD组,非缺血性肠炎患者41例为NICBD组,体检正常者20例为健康组.采用ELISA试剂盒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I-FABP、D-LAC水平.结果 ICBD组血清的I-FABP和D-LAC水平明显高于NICBD组和健康组,NICBD组血清的I-FAB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CBD组血清D-LAC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ABP的判断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低于D-LAC.结论 I-FABP、D-LAC水平与ICBD的相关性显著,对于诊断ICBD有较高的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辉;康志龙;王海强;习伟然;赵小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生物因素,探讨加强自我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为临床手术室护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5名,观察组为2010年9月后进入手术室的3名护理人员,对照组为2008年9月进入手术室的2名护理人员,对照组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理论和操作培训,而观察组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因素预防教育.记录2组护理人员被感染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护理人员的感染率,加强了护士的自身防护,提高护理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伦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老年性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对照组短期口服大剂量阿奇霉素.半年后复查鼻腔镜,了解老年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情况.结果 试验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呕吐恶心及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4例,短期内停用或减少阿奇霉素的剂量,上述不良反应均消失.试验组治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书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运用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作为镇痛的无痛消化内镜检查与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将64例需进行消化内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无痛组各32例.常规组选用常规消化内镜诊疗,无痛组采用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比较2组患者血压、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等及无痛效果.结果 无痛组检查中血压、HR、SpO2均下降,而常规组检查中血压、HR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无痛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 麻醉镇痛术可有效缓解诊治所致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新建;力士大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究包裹性胸腔积液引流后注入尿激酶治疗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50例,采用引流后向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同时进行护理,观察治疗前后胸膜厚度变化和疗效.结果 治疗后50例患者中显效41例(82%),有效7例(14%),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治疗后B型超声检查患者胸膜厚度为(1.91±0.76) m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15±0.8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有良好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在护理中应该坚持无菌操作,做好巡视,防止引流管出血堵塞、滑出,并检察引流液的颜色、流速等,防止感染和皮下渗液.同时,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尿激酶灌注的护理.
作者:王建梅;李东玲;王丽娟;包磊;薛娜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嵌顿环状混合痔肛垫复位断桥整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嵌顿环状混合痔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行肛垫复位断桥整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外剥内扎术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垫复位断桥整复术应用于嵌顿环状混合痔的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辅以优质的护理服务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化方面疾病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药物研发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品种类和方法不断增多,消化内科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1].合理使用药物是保证患者能得到良好治疗的前提,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医师需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笔者就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郭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联合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ITP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各30例.A组给予地塞米松+泼尼松治疗,B组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C组给予亚标准剂量IVIG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出血控制、血小板开始上升及血小板恢复时间.结果 B组、C组总有效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及血小板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及血小板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标准剂量IVIG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ITP能快速控制出血状况,促进血小板水平的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且更加具有经济性,值得重视.
作者:王海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美沙拉嗪肠溶片和水杨酸柳氮磺胺嘧啶肠溶片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UC患者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和水杨酸柳氮磺胺嘧啶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肠溶片和水杨酸柳氮磺胺嘧啶肠溶片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UC疗效满意,优于单纯口服西药.
作者:孙现周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或P<0.01).结论 中西药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地进行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并可明显缩短肝硬化腹水症状的改善时间,对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黑君芳;程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便秘、腹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笔者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体会,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5 ~69(52.6 ±7.3)岁;病程1~14(5.7±1.5)年;双下肢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23例,四肢周围神经脱髓鞘损害8例,双下肢深感觉障碍2例,轴索损害1例.均经病史采集、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仪等检查确诊,符合贾建平等[2]著《神经病学》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产物对神经的损伤;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等.
作者:李合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又称菌痢,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该病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1].该病多发于夏秋季,患者以儿童居多、中年人次之,老年患者少.本文探讨了头孢呋辛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细菌性痢疾患者162例,其中男83例,女79例;年龄2 ~61(8.5±3.4)岁.经临床确诊为细菌性痢疾,需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且开始使用头孢呋辛治疗前2d内未使用过其他抗菌药物[2];排除对头孢菌素类过敏,肝肾功能异常,心肺、造血、神经系统功能严重损害者及孕妇.
作者:张淑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作为化疗增效剂作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4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采用同样的药物联合化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服米非司酮,跟踪随访3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全部缓解率(CR)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抑制骨髓和胃肠道反应的不良反应中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作为化疗增效剂作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治疗中,明显提高化疗效果,但对不良反应减弱作用不显著.
作者:邓秀莲;宁淑敏;王玖珍;李林权;董林林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无症状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婴儿期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先天性无症状性HCMV感染新生儿41例作为感染组,健康新生儿2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一般情况、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测查、听力学随访结果、52项神经发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 2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格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NA测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无症状性HCMV感染对新生儿期行为神经、婴儿期智力、婴儿期神经运动发育无明显影响.
作者:罗刚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调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并与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进行对比.方法 抽取该院2009年1月-2012年9月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试验数据,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统计分析.结果 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肺炎克雷伯菌总的ESBLs发生率为25.0%、34.3%、56.8%,呈上升趋势,而2012年1-9月,ESBLs发生率为31.0%.对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外,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第3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常用抗菌药物均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 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应选用亚胺培南、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青霉素类及其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的药物.
作者:周丽燕;洪滟;蒋晓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分为自发性SAH和创伤性SAH,自发性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SAH起病急骤,突发的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是本病基本的症状和体征,其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针对SAH的病因及诱因,采取科学性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SAH再出血的发生率,对预后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均非常重要[2].我院对收治的103例SAH患者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霞;高丽梅;李瑾花;李录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钙剂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116例行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待胎肩娩出后2组产妇均给予缩宫素20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米索前列醇0.2mg舌下含服,同时10%葡萄糖注射液15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比较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h、24h出血情况、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并观察2组不良反良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后2h、术后24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一过性胸闷、气促、心慌等2例,随后消失,无需治疗,对照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钙剂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增强子宫收缩,明显减少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少,提高止血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春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改进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及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为主,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人员配合,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2011年9月16日、2012年10月11日及2013年8月28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现患率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次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平均为2.17%,例次感染率平均为2.61%,发生医院感染现患率前3位的科室是ICU、高内科、外一科;医院感染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54.70%,呈逐年下降趋势.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培养送检率平均为45.81%,共检出病原菌67株,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3次现患率调查,阐明了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动态,发现了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和感染主要部位,对于今后制定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牛家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内皮祖细胞(EPCs) CD34+水平与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将EH患者81例按照是否并发CHD,分为EH并发CHD组50例和EH未并CHD组31例,选取22例一切生理指标正常者为正常组.检测3组EPCs CD34+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EH并发CHD组患者的EPCs CD34+显著低于EH未并CHD组和正常组,而EH未并CHD组亦明显低于正常组;EH并发CHD组患者的动脉IMT水平显著高于EH未并CHD组和正常组,EH未并CHD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EPCs CD34+显著下降,动脉IMT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并发CHD患者的EPCsCD34+水平明显下降,二者呈相关性,且随着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呈显著下降,因此,将EPCs CD34+水平作为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预测因子具有较大的意义.
作者:李斌;胡文斐;王芙蕊;李博;胡晓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该院2012年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该院门急诊处方50 647张,对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50 647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9471张,占抽查处方18.7%,合理处方9367张,占98.9%,不合理处方104张,占1.1%.主要表现在选药不合理、未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剂量不合理、处方超使用天数等方面.结论 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显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达到国家≤20%的标准,但仍存在少数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需持续改进.
作者:吴蔚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