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中重症 ITP 血小板参数及细胞因子变化

王立和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血小板参数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HD-IVIG)治疗儿童急性中、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中、重度 ITP 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A、B、C 组)各20例。其中 A 组给予中剂量 HD-IVIG 连用2d,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连用7d;B 组给予大剂量 HD-IVIG 连用5d,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连用7d;C 组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连用7d。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疗效及血小板参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a(IFN-a)、肿瘤坏死因子-Ⅱ(TNF-n)等,记录治疗开始后出血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治疗后骨髓巨核细胞均降低,且治疗14d 后均较治疗7d 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LT、PCT、PDW 均升高,其中 PLT 治疗14d 后均较治疗 d 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7d 后,A、B 组 PLT 较 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 MPV 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出血消失时间 A 组为(4.6±1.5)d,B 组为(4.2±1.3)d,C 组为(7.1±1.1)d,A、B 组较 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有效率为85.0%,B 组有效率为90.0%,C 组有效率为65.0%,A、B 组较 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有1例在静滴过程中有轻度发热,B 组共2例出现发热,均经减慢滴速及地塞米松治疗后输完总量,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中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不仅可有效治疗 ITP,还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地塞米松合用具有止血更快、血小板升高更迅速、疗效维持时间长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及治疗分析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重症之一[1],儿童的发病率为3%~5%,好发于6月~5岁儿童。发病急,发病形式多样,该病多由于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导致的发热有关,发作时患儿体温多﹥38.5℃,发作形式以强直或者痉挛发作多见,如不能及时控制发作,或反复发作,均可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甚至留有后遗症、危及患儿生命,但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后恢复良好,故及时合理的处理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本文将对我院6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迅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与评价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采用苯妥英钠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VAS 评分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2周、3周治疗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马西平治疗能有效地缓减患者的三叉神经痛,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广推应用。

    作者:黄明;喻水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69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行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34例行传统疝修补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疼痛强度、术后下床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和复发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其疼痛、并发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且不易复发。

    作者:罗志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90例 CHD伴高 Hcy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5mg/ d、维生素 B12500μg/ d。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心电图和血清 Hcy 水平改善情况。结果2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心电图改善率和血清 Hcy 水平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高Hcy 血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电图和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孙伟青;邢丛丛;王芳;黄丽琴;王英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消毒供应中心实习生带教体会

    医院内各个科室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消毒供应中心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却是医院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是一个技术性很强,而且具有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科室。随着我国公共医疗事业的发展,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医院感染及保障医疗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护理教学是实习生从学校课堂到临床实践、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学校课堂及书本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提及很少,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缺乏了解,不够重视。许多实习生认为消毒供应中的工作就是清洗器械,发放物品,与患者不接触,无技术含量,因此不必要实习,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实习生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全面了解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特点,才能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达到实习大纲的要求。因此,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和带教尤为重要,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宝清;谢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桡动脉血采集进针方法的对比分析

    临床经常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氧合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患者有无缺 O2和 CO2潴留的可靠方法。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均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护士接触到动脉血采集也相应增加。临床采集动脉血气分析血标本主要从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而桡动脉为体表暴露部位,位置表浅故进针角度小,贴近桡骨而易压迫止血及观察出血情况,采血方便,因其对患者的损失较小,适于反复多次采,故而桡动脉采血在工作中较为常见。我科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采用40度角进针采集动脉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喹硫平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4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喹硫平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奋乃静治疗,观察组采用喹硫平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2周、4周和6周的临床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及6周的 BPRS 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喹硫平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魏怀兰;吴忠印;王清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促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317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疗效观察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2013年各年度临床科室提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疗效观察表数量逐年递减;提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疗效观察表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血液科、肿瘤科及呼吸科。结论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关制度及规定严格监管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王姝;李青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小切口微创拇外翻截骨矫形患者术后护理

    拇外翻是由关节神经、关节肌肉出现病变所造成的,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1],另外穿鞋不适也会对骨形态造成影响,从而引发拇外翻[2]。我院对49例拇外翻患者采用了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并进行了相关的康复指导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鲁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新止骨增生丸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新止骨增生丸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新止骨增生丸治疗,对照组予美洛昔康胶囊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止骨增生丸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皓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诺华在欧洲推出 Lucentis 预充注射剂

    诺华3月20日宣布,在德国推出诺适得(Lucentis,通用名:雷珠单抗)预充注射剂,将于2014年在欧洲其他市场上市,专门用于眼内注射,以加强患者的安全和临床医师的便利。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指导抗生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质量浓度指导抗生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5月急性脑梗死合并发热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2例和 PCT 组23例。PCT 组按质量浓度决定抗生素应用,常规组由医师按抗生素使用指南决定抗生素应用,对2组治疗前炎性检测指标和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 反应蛋白测定、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及治疗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T 组住院费用、抗生素费用、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发热患者在 PCT 质量浓度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及耐药性发生,降低总的住院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梦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入院24h 内动脉血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NC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纳入标准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 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 NICU为研究起点,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及低灌注情况;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依乳酸水平分为正常乳酸组、高乳酸组、乳酸中毒组。比较各组间的血乳酸水平和 pH 差异及氧分压、低灌注状态、病死率、住院时间及疾病分布状态。结果危重新生儿131例(NCIS 评分﹤70分125例,符合单项评分标准6例),其中男73例,女58例。平均日龄(4.1±3.1)d,胎龄28~42(35.5±3.3)周;出生体质量1010~4300(2145±926)g;乳酸中毒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及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酸中毒组出现低灌注状态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和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乳酸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作者:曾立军;刘卫东;戴怡蘅;邵巧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门诊药学服务尝试

    随着医药体制的深化改革,医疗保障事业得以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门诊药房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需要直接与病患进行交流沟通,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门诊药房不能只满足于单一的处方调剂工作,应开展全面的药学服务工作来促进和保障临床和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门诊药学服务主要是处方药品调剂、对患者的用药指导、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这3个方面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是降低用药风险、规避用药差错的前提。我院门诊药房以这3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了一些尝试,提高了一定的服务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茜;李涛;苏秀霞;赵聪格;王愿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11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医院心律失常患者116例,予胺碘酮负荷量静脉滴注,并酌情调整用药量,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116例患者经胺碘酮治疗2周后,显效:73例(62.9%);有效:34例(29.3%);无效9例(7.8%);恶化:0例。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胺碘酮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佩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介入导管室工作人员职业性危害与防护

    目的:分析介入导管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根据介入导管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介入导管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较多,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心理社会压力因素。可通过相应的防护避免或减少对介入工作人员身心造成的危害。结论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作者:王志鹏;朱伟;郁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疾病防控的影响

    高血压属常见心血管疾病。在农村,高血压的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加之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患者血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高血压严重影响心脑肾等功能,同时也是引起患者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的主要因素。我处对240例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旨在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于农村高血压患者疾病防控的影响,收到良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腾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耳内镜下鼓膜穿刺鼓室冲洗治疗鼓室积血26例效果观察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外伤所致颞骨骨折合并鼓室积血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往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不显著,并有遗留中耳炎或鼓室粘连可能。对2008年10月-2012年8月我科共收治的颞骨骨折合并鼓室积血患者26例,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并鼓室冲洗的新方法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波;范永强;刘伟;张艳灵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二甲双胍降低血浆维生素 B12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呈现迅速增高的趋势。2010年,全球有﹥3.46亿人患有糖尿病。据201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显示,在﹥20岁成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病人数已达9240万[1]。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轻度认知障碍期(MCI)和痴呆期。近年来,糖尿病并发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并发认知功能障碍[2],尽管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糖尿病很可能是 AD 的危险因素之一[3]。二甲双胍抑制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与一线用药,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牵头制订的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是将二甲双胍推荐为主要治疗路径的唯一首选用药,并贯穿治疗全程[4]。但二甲双胍的长期使用可造成血浆维生素 B12(VitB12)水平下降,而 VitB12为神经系统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所必需的物质。本文主要讨论二甲双胍的使用与血浆 VitB12水平及其与糖尿病并发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春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复方丹参滴丸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中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案。方法择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滴丸联合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用复方丹参滴丸结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秋暹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