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纺;张桂华;李农;王玉娟;赵爽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钉分别联合2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融合术( PLIF)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PLF)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0.7%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9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分别联合2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均有显著疗效,后路椎弓根钉联合融合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医疗成本。
作者:杜兵强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6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4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科学的综合护理方法,显著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重获健康,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廖秀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妇产科常见的健康问题,为今后妇女保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并发放给本辖区1000名妇女,指导其填写的注意事项。此次发放1000份,回收1000份,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70.0%的妇女通过主动获取妇女保健知识,不需要其帮助者占4.0%;了解>3种妇科疾病的妇女占45.0%。产后不知如何康复者占21.0%。不知纯母乳喂养与产后子宫修复关系者占65.0%。知道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妇科者占60.0%;但咨询率只占9.0%。结论大多数妇女对妇女保健的需求较高,但其对相关妇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利用还相对比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妇女人群的健康宣传力度,同时应开展更多的妇科疾病治疗和妇女健康保健服务工作。
作者:迟少珍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胆道出血外科治疗疗效。方法通过对该院2008-2010年收治的16例胆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总结分析。结果4例非手术治疗患者全部痊愈,12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死亡1例,其中死亡患者为晚期肝脏肿瘤以及胆道出血,术后出血停止,但出现了肝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结论应根据胆道出血的具体的原因及出血位置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作者:刘永茂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对二氧化锆全瓷系统在口腔修复中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该院收治的65例采用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前牙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相关情况,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65例患者的二氧化锆修复体未出现脱落、崩瓷、变色及桥体折裂等情况,牙龈也无出血、红肿、牙龈黑线等现象。修复前龈沟出血指数3级者7例,4级者6例,修复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0级和1级。结论二氧化锆全瓷系统在口腔修复中能够明显改善牙龈健康状态,保证修复体的稳定性,值得推广。
作者:鲍萍萍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该院88例老年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出院3个半月后,在62例GCS 9~12分中,恢复良好40例占64.5%,中度伤残8例占12.9%,重残5例占8.1%,植物生存1例占1.6%,死亡8例占12.9%。26例GCS 3~8分中,恢复良好3例占11.5%,中残6例占23.1%,植物生存4例占15.4%,重残5例占19.2%,死亡8例占30.8%。结论在治疗老年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时应做到时时观察,密切关注,及时发现病情,尽早治疗。尤其应时刻注意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有效治疗,降低老年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作者:陈素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佐治女性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输卵管阻塞不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脱落0例)和对照组58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灌肠联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女性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华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该院收治的65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给予注射器抽液、放置胶片或胶管负压引流,分段加压包扎,腔内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70例,发生率为10.7%;经积极治疗后所有患者皮下积液均消失,治愈率为100%。结论术中给予患者有效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经积极有效治疗后,皮下积液可消失治愈。
作者:李兴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压疮的新定义是指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肌肉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压疮的发生给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压疮患者的救治十分重要[1]。本文结合相关文献,通过探讨压疮发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以缓解或消除压疮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痛苦。
作者:赵爱民;张晓荣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50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失败的妇女作为观察组;按照1∶2选择100例药物流产成功的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影响药物流产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有剖宫产史、子宫后倾屈位、胚囊径≥23mm、孕产次≥3次、停经时间>49d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年龄≥35岁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败率,影响因素复杂,对具有影响药物流产效果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物流产,同时服药前需充分与患者沟通,说明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效果。
作者:孙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高频超声诊断确诊,观察淋巴结大小、形态、数量及分布情况。结果6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肿大淋巴结位置:脐周26例,右下腹32例,混合部位5例,其他部位5例;所有患者均为淋巴结肿大,大面积为1.7cm ×2.7cm;其中10例患者脐周或右下腹出现3~5个增大不明显的淋巴结,大面积为1.3cm ×1.3cm,血流较丰富,其中24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盆腔与肠间隙积液,经治疗后肿大淋巴结回缩。结论高频超声能准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可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要影像检查方式。
作者:郭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EBN),是指护士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好证据,同时结合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1]。子宫内膜电切术是利用宫腔镜在显示器下切除或破坏子宫内膜,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是替代子宫切除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我科于2012年9月-2013年3月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65例,根据65名患者的个体情况开展EBN,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胡丹;万卫红;曹翾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给予综合治疗及磷酸肌酸钠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治疗15d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6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2%高于对照组的6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后治疗组6MWT距离为(485.8±72.1)m长于对照组的(360.4±86.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明显,能提高患者6MWT距离,安全有效。
作者:张孟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患者,女,51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平素口服格列吡嗪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h无诱因出现胡言乱语、躁动不安、谵妄,无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肢体抽搐及昏迷等,家人立即送其来院诊治。入院后测血糖为1.8mmol/L,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曾口服格列吡嗪5mg,后因家中有事未进餐。即刻给予50%葡萄糖40 ml静脉注射,数分钟后患者清醒,不能回忆发病情形,行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周雪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儿科迁延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迁延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予综合疗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止咳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止咳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迁延性肺炎患儿采用综合疗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贤春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对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42例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地西泮治疗,同时和患者展开及时交流与沟通,消除、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对照组仅给予安抚,不加以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程度和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易引发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应对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耿月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控制感染、常规吸氧、祛痰、解痉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气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PaCO2和Pa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aCO2水平低于治疗前,PaO2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疗效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瑞忠;肖丽丽;许书萍;刘爽霞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hs-CRP的影响。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TC、TG及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通过迅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而改善病情。
作者:刘丽;张英岚;陶利勇;周忠群;葛玉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山莨菪碱联合氨溴索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山莨菪碱联合氨溴索。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热、咳嗽、喘息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山莨菪碱联合氨溴索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康复,且临床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
作者:贾淑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正压无针输液接头临床输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普通外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236例,其中接受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患者107例( A组),接受肝素帽接头的患者129例( B组),进行有效性(回血、堵管)和安全性(感染、护士意外针刺)的评价。结果 A组发生回血、堵管、感染、护士意外针刺伤等事件的几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静脉滴注操作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唐仪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