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结合诊断宫外孕临床观察

赵建嫦

关键词:阴道超声, 腹部超声, 宫外孕
摘要:目的:分析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结合的方法诊断宫外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50例疑似宫外孕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患者均采用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分析此方法在病灶发现率、病灶内部回声分辨率及病灶全貌探查等方面的优劣。结果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结合诊断,诊断宫外孕46例,手术确诊宫外孕42例,确诊准确率为91.3%。结论临床中采用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结合的方法诊断宫外孕,有效快速,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系统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吸氧、抗感染、雾化吸入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同时配合匹多莫德予以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停药后的感染次数、感染持续时长等。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停药半年内的平均感染次数和平均感染时长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匹多莫德在治疗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上有明显优势,配以抗感染、吸氧、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疗效卓越,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宏继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专家首次为大肠杆菌植入人工碱基对

    英国《自然》杂志7日公布的一项合成生物学研究显示,科学家首次将人工合成碱基对插入大肠杆菌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中,且并未影响其生长和复制过程。这一成果向利用合成技术“订制”特定生物组织迈进一步。遗传物质 DNA 由两条很长的糖链结构形成骨架,通过碱基对的结合形成稳定的螺旋结构。自然界的生命多姿多彩,基本的碱基对却只有两种:腺嘌呤-胸腺嘧啶(A-T)和胞嘧啶-鸟嘌呤(C-G)。但美国研究人员构建出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体,它稳定包含一种代号为“ X-Y”的人工碱基对。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介绍说,将人工合成碱基对植入活体生物细胞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比如人工碱基对需要与天然碱基对融合以保持 DNA 结构稳定。此外,DNA 在自我复制及转录为 RNA 的过程中,人工碱基对必须能在拉链样结构的 DNA 链中成功地“分分合合”,还要避免被 DNA 修复机制当作“外来者”而清除掉。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上颌窦穿刺冲洗术患者290例护理体会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严重者可累及骨质、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从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以上颌窦炎为常见,且以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作为一项基本诊疗手段[1]。回顾性分析我院五官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上颌窦穿刺冲洗术治疗鼻窦炎29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龙翠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延期妊娠并发羊水过少6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延期妊娠对羊水过少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3年分娩的延期妊娠患者180例,分为羊水正常120例及羊水过少6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羊水正常组中羊水Ⅱ度以上粪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羊水过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羊水过少是胎儿宫内慢性缺氧敏感的特异性指标,在延期妊娠的羊水过少孕妇中,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率均明显升高,一经确诊应积极引产,若合并羊水Ⅱ度或以上污染及胎儿宫内窘迫症状,预计短时间内不能阴道分娩者,宜剖宫产结束分娩。

    作者:唐海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

    近年来,随着各种中成药的研发加快,加之其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人们也很乐于接受并使用,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滥用出现不良反应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会导致中毒等严重后果,现急需一些规范性的用药方案,在中成药制作过程中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应用,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其携带方便、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1]而受到医患广泛推崇,使得销售比例逐年上升,但人们并不能完全正确地服用中成药而导致效果不明显甚至不良反应等出现,因此中成药能否合理使用将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作者:牟如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炎琥宁与阿奇霉素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目的:评价注射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与炎琥宁粉针的配伍稳定性。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2种成分配伍后0~8h 外观、pH 值、不溶性微粒及含量的变化。结果室温、自然光条件下,门冬氨酸阿奇霉素与注射用炎琥宁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8h 配伍液颜色、pH 值、不溶性微粒无明显变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8h 内门冬氨酸阿奇霉素在2种配伍液中含量无明显变化,注射用炎琥宁在2种配伍液中4h 后含量下降明显。结论0~4h 内阿奇霉素、炎琥宁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张成湘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表现分析

    老年痴呆症即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本病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脂、血液黏稠度增高、吸烟和血糖增高等,积极防治主要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防治的关键。

    作者:王静;李巧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深入开展药学服务对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索药学服务对推动特殊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医院门诊收治的500例患者建立档案,开展药学服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学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药师亲自了解患者的特点,与医师共同制定合理化给药。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深入开展药学服务可以全面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改善医疗质量。

    作者:袁湘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喹诺酮类药物致发热的护理

    喹诺酮类药物本是一种广谱抗菌消炎药,加之不良反应少见被临床上广泛运用。在2013年6月我院运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治疗1例泌尿系统感染者,在使用过程中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条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穴位注射氟哌啶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氟哌啶在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化疗时引起恶心呕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肿瘤患者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21例患者首次化疗疗程采用传统静脉注射方法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第2次化疗疗程则另加用穴位注射来预防和治疗,观察患者在化疗期间有无恶心呕吐等主观感受。结果穴位注射总有效率达85.7%明显高于传统静脉注射方法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注射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导致恶心呕吐疗效明显。

    作者:黄晓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护理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护理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护理组在宫腔纱条填塞术的前、中、后加强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2组出血停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子宫动脉栓塞和子宫切除的几率。结果护理组出血停止时间(20.63±2.8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36±3.71)min,并发症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组全部经纱条填塞有效,无中转子宫动脉栓塞和子宫切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宫腔纱条填塞术是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严密的护理可以减少再次出血和感染的几率,大可能保留生育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饶小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及早干预可防艾滋病毒感染者骨折

    传染病学科带头人卢洪洲教授指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干预,会增加患者骨折的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骨折的合理策略。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不同微生物标本检验的阳性率结果观察

    目的:临床分析不同微生物标本检验的阳性率,提供流行病学的信息,为临床医师治疗患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送检到检验科的不同临床标本,共4340份,其中血液标本共835份、呼吸道标本共1605份、粪便标本共820份、尿液标本共80份、其他标本1000份。对这些标本进行接种培养,记录阳性结果,计算阳性率,比较各种标本阳性率的差异。结果4340份标本中,478份结果培养为阳性,总阳性率为11.01%;阳性检测率高低排序依次为呼吸道标本(19.00%)、尿液标本(8.75%)、血培养标本(6.95%)和粪便标本(5.00%);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与血液标本、粪便标本及尿液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1、16.35、87.00、23.42,P ﹤0.05)。结论临床分析不同微生物标本检验的阳性率的区别,可以指导临床医师更好的医治患者。

    作者:萧凤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可接受氯吡格雷和 PPI 联用

    氯吡格雷被广泛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抗栓药物剂量的增加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PPI 通过抑制胃壁细胞H +-K +-ATP 酶直接抑制胃酸形成。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大且持久,应用广泛。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手术器械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优势

    我院于2011年1月正式实施手术器械供应室集中管理,通过近3年的运作,深感手术器械供应室集中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清洗和包装方面的优势突显而出。

    作者:傅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应用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病死率较高[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更是 COPD 患者致死的主要因素。在实际临床工作中,AECOPD 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5%或更高[2]。但 AECOPD 患者中﹥40%不伴有细菌感染[3]。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问题如二重感染、耐药菌产生、经济浪费等日益严峻。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炎性指标来指导AECOPD 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及对病情的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清降钙素原(PCT)已经成为了预测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系统总结血清 PCT 水平在AECOPD 中的应用进展情况。

    作者:黄晖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药房药品调配差错分析与控制措施

    目的:通过对医院近几年药房药品调配的差错分析,降低调配过程中的差错率,控制临床用药风险。方法对医院住院药房2010年6月-2013年6月3年差错登记本记载的药品调配差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药师如何在药品调配过程预防或减少差错的发生,提高药师调剂质量和药学服务水平。结果3年内共发生调配差错108例,差错未造成患者伤害;出门差错与药房内部差错比例为1:4,其中药物数量差错30例,药物品种差错20例,药物剂量与剂型差错13例,包装相似差错12例,生产厂家差错12例,划价差错7例,退药差错5例,医师处方差错4例,发错科室3例,位置相近取错药2例。分析表明:药师自身问题是造成差错的主要原因。结论医院逐步规范了药房药师调配工作各个环节操作过程,并对药师进行定期业务培训。交流经验,增强调配药品中的风险意识与防范措施,并在实践中总结实际有效的控制措施,争取大化减少因药品调配错误所造成的损失与用药安全隐患。

    作者:王佳;侯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护患沟通技巧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技巧对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12年医院对护理人员实施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前后20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护患沟通技巧的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实施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护患沟通技巧掌握的合格率、满意度分别为95.0%、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83.0%;培训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为5.0%,较培训前的26.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可以显著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增进护患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卢廷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Ⅱ、Ⅲ期压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Ⅱ期以上压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2例Ⅱ、Ⅲ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2组均予常规综合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复方黄柏液湿敷法,每天换药2次;对照组创面用0.5%碘伏持续湿敷。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Ⅱ、Ⅲ期压疮,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莎莎;张紫寅;李容华;文贵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宫颈癌疫苗国内仍待上市不能治疗相关疾病

    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全球第一个用于癌症预防的疫苗--HPV 疫苗(宫颈癌疫苗)已经问世。据了解,目前 HPV 疫苗已在多个国家上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将 HPV 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者需要在6个月内打完三针接种。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用来预防由 HPV 6、11、16和18型引起的宫颈癌和生殖器官癌前病变的癌症疫苗。至于宫颈癌疫苗预防原理,默沙东医学部介绍,HPV 疫苗是重组的 HPV 病毒样颗粒抗原,它通过基因工程的技术制备而成,其表面构造、形状和大小(直径约55nm)均与感染性 HPV 病毒类似,但无病毒 DNA,从而保留了免疫原性而无感染性。机体通过注射 HPV 疫苗后,它们会诱发中和性抗体产生,当再次感染时可与 HPV 病毒颗粒结合而防止它们感染细胞,从而预防相关的疾病。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