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147例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并发心血管并发症34例,发生率为23.1%,其中心律失常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例,心脏骤停1例;术后第1~3天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9.3%、25.7%、3.75%;死亡2例,其中 AMI、心脏骤停各1例,病死率为5.88%。结论防治重点为术前全面检查,尽早发现并治疗合并的隐匿性心脏病和心血管病;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尽量减小手术范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改善心肺功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姚化建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微量盐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腰-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于住院的产妇150例,其中同意麻醉镇痛分娩的80例作为观察组,不做任何镇痛处理的7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组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1、5min Apgar 评分和新生儿出生后1、3、5d 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2组胎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各指标、1min 和5min Apgar 评分、NBN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2组新生儿的 NBNA 评分均﹥35分,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采用微量盐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腰-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预后无不良影响,安全可靠。
作者:成林树;袁蕾;高素英;赵志英;赵月芝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调查该院2013年1-6月一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抽取该院2013年1-6月一类切口病例1224例,对其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69%,无指征预防用药率为0.69%,品种选择合理率为94.48%,术前给药合理率为100%,用药疗程合理率为84.83%。结论该院的一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已达卫生部的规定(﹤30%),但仍有品种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的情况。
作者:池明建;张养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诊科常见急重症之一,病情危急、发展迅速、病死率高。阿托品是救治中毒患者的常用药物,尽快达到并维持阿托品化是临床抢救的关键所在。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了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26例,在使用阿托品等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仲志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9例。护理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常规组患者只给予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的疾病知识认知情况、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者糖尿病基本知识、危害性认识、治疗知识、检查处理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前2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均明显优于护理前及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糖尿病患者系统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认知情况,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康俊玲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4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软产道损伤、产褥感染、胎盘损伤、子宫收缩乏力等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常见的几种高危因素,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及清宫治疗后,本组4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对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及控制,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并配合产前、产中、产后等针对性的护理对预防及减少产后大出血现象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春红 刊期: 2014年第25期
剖宫产手术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而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手术的效果及对患者的生理影响与选择的麻醉途径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经常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作者:陈永红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外敷治疗手足火器伤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手足火器伤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外敷患处。比较2组术前症状控制情况、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待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前症状控制及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拟中药方外敷治疗手足火器伤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爱军;丁海生;周志玲;袁进国;丁英奇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喜炎平辅治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液体疗法与微生态制剂及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等处理,其中对照组患儿加用病毒唑针剂治疗,研究组患儿加用喜炎平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及止泻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80.00%,止泻时间为(2.41±0.77)d 短于对照组的(3.12±0.8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 P ﹤0.05)。2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喜炎平辅治小儿秋季腹泻可明显缩短止泻时间,同时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顾建达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脑出血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1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研究组进行微创术,对照组常规小骨窗开颅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高于对照组的84.1%,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应确切掌握其手术指征,选择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增加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钟挥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研究血清 C 反应蛋白(CRP)、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诊断为心衰患者8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组血清 CRP 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 NT-proBNPN 水平。研究组患者按照40%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40%组及≤40%组,比较组间血清 CRP、NT-proBNP 水平;按照 NYHA 对心功能等级分组,即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比较组间血清 CRP、NT-proBNP 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 CRP、NT-proBN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VEF ﹥40%组与 LVEF≤40%组血清 CR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VEF ﹥40%组血清 NT-proBNP 水平高于 LVEF≤4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清 CRP 水平与 NT-proBNPN 水平均逐渐递增,且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清 CRP、NT-proBNP水平与心衰患者心室重塑具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心衰患者心室重塑的评定指标。
作者:魏爱方;李桂敏;刘桂芳;王淑君;李文娟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5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52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生命指征均表现正常,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可有效治疗患者门静脉高血压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跃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血清 NT-proBNP 介导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AMI 合并 CS 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 IABP 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 IABP 及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压高于对照组,心率、血清 NT-proBNP 水平低于对照组,IABP 治疗及休克纠正时间短于对照组,心脏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 NT-proBNP 水平对 AMI 并发 CS 的治疗有指导意义。联合应用 IABP 和生脉注射治疗 AMI 并 CS 患者,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降低患者血清 NT-proBNP 水平及病死率,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兰春英;刘雪丽;张惠荣;张志平;李永亮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曲肽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谷同波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64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患儿给予口服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阿莫西林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但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7.3±1.8)d短于对照组的(9.2±2.3)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低于对照组的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明显,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惠;刘振旭;王风光;王扎根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浆 Hcy、D-二聚体、hs-CRP 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浆 Hcy、D-二聚体、hs-CRP 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 Hcy、D-二聚体、hs-CR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血浆 Hcy、D-二聚体、hs-CRP 水平差异显著(P ﹤0.05)。结论血浆Hcy、D -二聚体、hs - CRP 水平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呈正相关,且血浆 Hcy、D-二聚体、hs-CRP 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其水平检测在脑卒中检测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盖红兵;张爱芬;李晨霞;邹春晓;赵霞 刊期: 2014年第25期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和肠道病毒71型常见。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健康带菌者和轻微散发病例是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而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与患者接触时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通过被污染的玩具、食物、衣物、手、水源等间接经消化道传播,传染性强。主要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多发学龄前儿童,重症患儿可合并脑炎、脑膜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发展快,可致死。由于重症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首次就诊不易引起医师重视,使病情进展迅猛,及时识别重症病例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尤为重要[1]。我院收治的182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重症8例,经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书秀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E2)及β-淀粉样蛋白(β-AP)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及联合评定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初诊为脑梗死的100例女性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身体生理指标正常的同龄女性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 E2水平,血清和脑脊液β-AP 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E2与β-AP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 E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血清β-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脑脊液β-AP 水平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β-AP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E2水平与脑脊液中β-AP 水平表达呈负相关( r =0.439,P ﹤0.05)。结论脑梗死发病时血清 E2降低及脑脊液β-AP 水平升高,因此对血清中 E2及脑脊液β-AP 水平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赵志强;孟玲洁;霍贵云;马玉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待产妇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为轻度焦虑和重度焦虑,2组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统计分析2组产妇的疼痛分级、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2组同等焦虑程度产妇的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2h 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内不同焦虑程度的产妇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 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控硬膜外罗哌卡因1mg/ ml 联合芬太尼3μg/ ml 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更好,是分娩镇痛较为合适的浓度,同时对产妇的焦虑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分娩镇痛效果。
作者:韩专叶;郭洁;冉彩红;李玉红;李晨霞;朱立艳;靳红娥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12年7月-2013年8月妇产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46例,A组给予常规护理,B组给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妇产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燕 刊期: 201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