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侠
目的:探究系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8例,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采用视觉模拟( VAS)评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程度。观察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情绪(紧张、抑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分。结果护理后治疗组VAS评分、心理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中,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杏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研究检测心血管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内科学》诊断标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按照疾病类型分为两个亚组即急性心肌梗死组(观察1组)、慢性心力衰竭组(观察2组);另选取126例健康人群将其设为对照组。应用荧光磁微粒酶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人群中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甲状腺刺激激素( TSH)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血清T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血清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血清T3、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功能有关,该检测指标可以作为心血管患者病情发展、预后转归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贺世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560例,对其痰液中分离出的革兰阴性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所有患者痰液中检出革兰阴性菌1200株,革兰阳性菌570株。1200例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25.8%)、大肠埃希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4.1%)所占比例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低的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观察其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春华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校医务室及西乡塘社区医院2008年1月—2014年4月随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4例。治疗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观察服药后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依从性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药物。
作者:陈芳莲;农秋林 刊期: 2014年第33期
近的研究发现,B细胞来源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肥胖患儿较同龄其他患儿预后差。该研究发表在近的Blood杂志上。该文章的共同作者、洛杉矶儿童医院糖尿病和肥胖项目负责人Steven D. Mittelman博士认为,该研究首次揭露了肥胖对诱导治疗后患儿预后的影响意义重大。此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的患儿来自洛杉矶儿童医院,共纳入198例ALL患儿,主要是西班牙裔,127例(64%)体型较瘦,30例(15%)超重,41例(21%)肥胖。诱导治疗1个月,化疗方案根据患儿疾病的危险程度运用四药联合或三药联合。
作者:丁香园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以及疾病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4.4%;观察组知晓率为93.4%,高于对照组的7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提高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应用效果较好。
作者:李淑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妇科宫腔镜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12月收治的120例妇科宫腔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临床护理,试验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6.5±0.5)d,医疗费用为(5680±210)元;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2±0.5)d,医疗费用为(4316±210)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妇科宫腔镜围术期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较传统护理模式的临床优势更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作者:苏田英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加强药剂科管理对改善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从我院各个科室随机抽取的药物处方120张,即加强管理后;同时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从我院各科室抽取的药物处方120张,即加强管理前。对加强管理前后的抗菌药物应用率、问题发生率及处方药物金额进行比较。结果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应用率、问题发生率、处方药物金额均低于加强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强药剂科管理可有效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使耐药菌的增长得到延缓,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医药费用,临床实用性、可行性较高。
作者:沈杉松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儿使用语言为主的沟通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恰当、有效的非语言性沟通可显著改善护理人员同患儿的关系,促使患儿有效的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春日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调查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对护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提高护理人员对住院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自制病毒性肝炎护理相关知识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对问卷中反应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情况、对预防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相关疾病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均较低。结论住院病毒性肝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不到位,导致疾病逐渐深入发展,在家庭及社会中广泛传播,升高了发病率。因此,在住院期间给予护理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玲;段距萍;何影;刘洪碧;余燕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38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退热时间及复发次数。结果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时间及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复发。
作者:张继侠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对P波离散度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胺碘酮,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5d后P波离散度及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77.8%)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波离散度、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15d后P波离散度与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波离散度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62,P<0.001)。结论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P波离散度及C反应蛋白。
作者:颜冬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背带式缝合在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缝合,观察组产妇采用背带式缝合,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背带式缝合在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止血。
作者:张玉花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开胸矫治手术;观察组患儿采用右外侧小切口剖胸。比较两组患儿的近期效果及随访1年后的远期效果。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胸液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年后发现,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较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创口小,符合患儿及家属的审美,近远期效果好,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庆伟;丁树盛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就诊于我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碳酸利多卡因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盐酸利多卡因麻醉。比较两组的宫口松弛程度、止痛效果、术中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宫口松弛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四级疼痛0例,三级疼痛0例,二级疼痛28例(28%),一级疼痛72例(72%);对照组患者四级疼痛2例(2%),三级疼痛29例(29%),二级疼痛65例(65%),一级疼痛4例(4%)。两组止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7.5±1.6)ml,对照组为(16.9±1.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3例,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为3%,对照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16例,其中4例患者轻度头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为16%。两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碳酸利多卡因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良好,具有镇痛效果好、易于松弛宫口、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优点。
作者:陈蕾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研究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59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32例,乙组27例。甲组患者采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乙组患者单独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率(90.6%)高于乙组(62.9%),甲组心电图治疗效果有效率(87.5%)高于乙组(6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症状,安全性好。
作者:陈勇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究脐带血血气分析对新生儿窒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3年产科分娩的新生儿伴窒息者31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分娩的正常新生儿31例,将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pH值、PO2和PCO2及观察组不同Apgar评分患儿pH值、PO2、PCO2。结果观察组pH值、PO2低于对照组,PC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Apgar评分为0~3分的患儿pH值及PO2均低于4~7分的患儿,PCO2高于4~7分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脐带血血气分析可以较迅速的了解新生儿缺血缺氧状态,对新生儿的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作者:富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恢复情况、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作者:宗一;蒋建聪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83/89),对照组为70.8%(63/8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
作者:谢美玲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p1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中药组、黄芪组及0.9%氯化钠溶液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每组大鼠等量补肾活血方、黄芪、0.9%氯化钠溶液灌胃。提取含药血清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鉴定细胞衰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RT-PCR法检测p16基因的表达。结果中药组、黄芪组血清培养细胞与0.9%氯化钠溶液组比较, G0/G1期细胞比例均减少(P<0.05),且中药组G0/G1期细胞比例低于黄芪组(P<0.05)。中药组、黄芪组血清培养细胞p16基因表达较0.9%氯化钠溶液组下调( P<0.05),且中药组血清培养细胞p16基因的表达较黄芪组下调(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具有延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作用,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细胞p16的表达而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
作者:张毅;蔡智刚;唐新征 刊期: 2014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