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弓根钉结合 PKP 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观察

徐保生;魏双胜;杨鹏

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爆裂性骨折, 椎弓根钉
摘要: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4例11个椎体,女9例24个椎体;所有患者均有2个或以上椎体骨折,并且其中至少有1个椎体是爆裂性骨折,通过术前、术后1d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前 VAS 评分为(8.9±1.4)分,术后评分为(2.1±0.8)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术中骨水泥渗漏2例3个椎体。结论椎弓根钉结合 PKP 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可迅速缓解腰背部疼痛,减少出血和手术时间。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患者非药物治疗干预及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对三甲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非药物治疗干预,加强糖尿病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的认知,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干预。在干预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前后血糖。结果非药物治疗干预前后比较,糖尿病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的认知增强,患者提升了对非药物治疗的重视程度,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干预前后对比,患者的血糖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结论非药物治疗干预是糖尿病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的有效手段,通过非药物治疗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梁立革;李栋正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脑出血伴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护理策略

    脑出血患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病程漫长,肺栓塞一旦出现,随时危及生命。临床上对肺栓塞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施行抗凝溶栓治疗,但此类治疗方法会由于全身用药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制约了其病情的改善。而对于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对其采用介入治疗溶栓的效果较为显著[1]。而肺栓塞进行抗凝治疗,在脑出血急性期易致再出血,治疗上存在矛盾。因此提高对脑出血伴急性肺栓塞的诊疗水平十分重要,同时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科收治的6例脑出血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苏丽娜;王月华;卫翻娜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检验科在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分析

    医院感染控制已经成为医疗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医院感染管理成效也逐渐成为医院综合治疗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检验科为医院核心科室,工作人员需要接触患者带病菌标本接触,如体液、血液、排泄物等,极易引发感染。因此,检验科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目前医院感染控制情况,检验科发挥自身作用,辅助医院感染控制。针对目前医院感染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检验科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减少疾病感染发生率。

    作者:马春平;马骏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胃部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据有关统计资料其癌变率是:5~10年癌变率约3%~5%,>10年癌变率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影响着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1]。加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与治疗,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职责。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现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健康教育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丹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间歇性导尿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2011年6月-2013年8月接受过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导尿处理,试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处理及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重置尿管例数、发生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的例数。结果试验组重置尿管、发生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采用间歇性导尿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患者尽早的恢复自行排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尹翠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导师王耀光治疗血淋验案一则

    患者,毛某,女,28岁,2013年11月16日,因排尿涩痛,加重2d,前来我院国医堂王耀光主任医师处就诊。主诉:排尿涩痛,加重2d。现主症:少腹拘急疼痛,排尿涩痛,欲出未尽,加重2d;可见肉眼血尿;在总医院诊为急性肾盂肾炎;纳可;寐安;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王教授认为此系湿热下注膀胱,膀胱蕴热,热伤血络所致血淋,治当清热利湿,止血通淋。方如下:石韦30g,土贝母20g,萹蓄20g,秦皮20g,杜仲20g,川断10g,川牛膝20g,乌药10g,小茴香10g,细辛6g ,野菊花10g,马齿苋30g,桑枝30g,硼砂3g,六一散20g,车前草30g,生麦芽20g ,大枣4枚。14剂,分2次温服。并嘱其多饮水,清淡饮食,以观后效。

    作者:高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莫沙必利、甲钴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莫沙必利、甲钴胺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胃轻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 A、B 2组各48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B 组给予甲钴胺500μg,3次/ d,加莫沙必利5mg,3次/ d,饭前30min 服用。A 组在 B 组基础上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2次/ d。疗程均为21d。结果 A 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明显高于 B 组的77.08%(37/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师苹;杨红坡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探讨术后肢体肿胀原因后据此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肢体消肿时间,并比较2组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消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护患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并可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倪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标准化护理晨间床旁交接班的实施与评价

    标准化是指为更好地达到某些目的而提供依据,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1]。交接班的重要环节就是护士床头交接班,是护理交接班的决定因素[2]。未标准化的交班形式因其内容模糊,会出现不规范交接班现象,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护士职业能力的提高[3]。因此标准化床头交接班对提高交接班质量,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1月开始,我科护士对床头交接班的模式进行了标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彭琳;詹婷;何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O 型血 Rh(+)孕妇544例血清 IgG 抗 A(B)效价测定

    目的:探讨 O 型血孕妇 IgG 抗 A(B)效价测定状况。方法采用卡式 IgG 抗 A(B)效价检测544例O 型血 Rh(+)孕妇产前血清 IgG 抗 A(B)效价测定。结果总共检测孕妇544例,阳性检出281例,阳性率为51.65%,其中,妇—夫 O-A 组合223例,阳性120例,阳性率为53.81%;O-B 组合246例,阳性125例,阳性率为50.81%;O-AB 组合75例,阳性36例,阳性率为48.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O 型血孕妇血清 IgG 抗 A(B)效价检测阳性率高,孕妇采用卡式 IgG 抗 A(B)效价检测对预防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有临床意义。

    作者:刘忠;邓国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我院2012年1~4月门诊药房处方点评与分析

    目的:对医院门诊药房2012年1~4月处方的合理性进行点评,评价医院的门诊处方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在4个月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样,按照相关法规、规定,对抽样处方进行点评。结果1~4月间医院不合理处方比例不断下降,平均为35.76%。其中,不规范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构成比为64.07%,不适宜处方占31.36%,超常处方占4.58%;处方中药物均使用药物通用名。结论在建立处方统计制度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医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张洪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34例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育龄期妇女,其发病年龄段为35~45岁之间,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全切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1],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34例,经临床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龙毅;龙开琼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涞水县医院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情况与有效防疫。方法经证实的80例COPD 患者给予药物(噻托溴铵)治疗控制,大部分接受6个月以上治疗。结果全组 COPD 患者共80例,其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24例,感染发生率为30%。结论 COPD 治疗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几率高,故在 COPD 治疗期内应及早加强下呼吸道的免疫支持治疗。

    作者:胡丽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静脉穿刺成功体会

    静脉穿刺是临床工作中一项极为常用的诊治手段,迅速成功的穿刺,既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为诊治疾病争取时间,特别是在紧急抢救中尤为重要。老年久病患者由于慢性消耗体型消瘦,皮下脂肪少,血管虽然清晰可见,但血管壁弹性差,细而易滑动,因此穿刺时将欲穿刺血管上下皮肤绷紧,固定血管,选用锐利针头,刺皮迅速,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可稍抬高,快稳准地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进针少许。

    作者:尚艳丽;刘春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当代护生存在的问题及带教对策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以培养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的必由之路。护理带教要根据当代护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临床护理带教水平,以培养新时期合格的护理人才。

    作者:闫红卫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为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患者对手术操作的配合度,同时达到镇痛效果,常需要根据患者的机体情况以及手术方案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进行干预。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的过程当中,麻醉药的给药途径包括雾化吸入、静脉滴注及肌内注射3种。我院近年来,外科技术迅速发展,手术种类与数目迅速增加,逾1/4的手术患者需采取全身麻醉方案进行处理。全身麻醉属临床常用麻醉方式。给药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抑制,使患者神志消失,肌肉松弛,同时达到反射抑制的功效,符合以上特点的麻醉方式定义为全身麻醉[1]。全身麻醉除需要做好对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以外,还要求通过系统护理配合的方式,使患者接受麻醉更加的安全,耐受度更加有效,及时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对患者的麻醉操作,同时降低麻醉期间各种不良反应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麻醉的效果。笔者总结我院2013年6~9月术中行全身麻醉患者385例的护理配合的工作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新生儿创伤性颅脑损伤监护1例

    创伤性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新生儿颅脑损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脑损伤疾病。主要是因产伤引起。新生儿机体发育不成熟,其生理调节和适能力差,一旦受伤后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早产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做好其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很大的作用[1]。现将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朱黎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无痛人工流产术静脉复合麻醉临床用药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间接受人工流产患者75例进行用药分析,所有患者随机分为 A、B、C 3组各19例及 D 组18例。A 组患者单纯采用异丙酚麻醉,B 组患者采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C 组患者采用咪唑安定静脉麻醉,D 组患者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麻醉;分别对4组患者麻醉情况进行监测,其中包含患者 SPO2值、麻醉诱导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术后出血时间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观察患者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短,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短,通过对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进行观察,A 组患者无药物并发症出现。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能够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靳书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腹膜透析临床研究新进展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我国的慢性肾脏病总患病率为10.8%,预计有1.195亿患者,肾脏病患者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1]。由于受肾源的限制,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肾脏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2种。腹膜透析具有较高的早期生存率、良好的残余肾功能(RRF)保护作用、较低的交叉感染率等优点,对 RRF 的保护作用优于血液透析[2],是作为一线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肾功能替代疗法。

    作者:何东;廖静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胃管固定新方法

    神经内科留置胃管属常见护理操作,但常规的胃管胶布固定法存在一定缺限:(1)每隔几天即更换胶布过于繁琐,增加患者痛苦;长期不换则胶布难以固定且在患者鼻部形成胶布痕迹,很难去除;(2)遇患者变换体位牵拉到胃管,或遇到打喷嚏、呕吐等腹压大的动作时,胃管易脱出,再次留置胃管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与痛苦;(3)胶布过敏。故笔者在临床中尝试新型胃管固定法,胃管脱出发生率显著降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会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