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娜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而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地解除冠状动脉阻塞的方法,其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我院于2008年3月-2012年3月采用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35例,经有效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文世英 刊期: 2013年第13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剖宫产术的增加,早期母乳喂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剖宫产后禁食、卧床、切口疼痛等诸多因素影响产妇哺乳,促使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下降.分析剖宫产术后早期母乳喂养障碍的影响因素并实施相关针对性护理措施尤显重要.笔者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280例剖宫产后母乳喂养障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丽敏;张春芬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日显突出.老年群体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而老年妇女又是其中弱势的群体,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等方面因素,老年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她们在老年人口中占的比例较大,遇到的困难多,社会和政府应对老年妇女健康问题给予重视和关注.正确认识和处理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妇幼保健医师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作者:高琼芬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六味地黄汤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基础药方为六味地黄汤,据各科具体症状随症加减,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六味地黄汤加减应用于儿科、内科、妇科、五官科等科,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平强 刊期: 2013年第13期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不仅影响鼻腔通气功能,且可引起鼻出血、头痛、鼻塞等症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往往伴有鼻中隔偏曲,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不但影响鼻窦引流,还妨碍鼻内镜自由放入鼻腔,不能充分暴露术野、彻底开放鼻窦,影响手术疗效.传统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已成为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方法,但也可能发生鼻中隔穿孔、血肿及鼻腔粘连、鼻中隔黏膜摆动、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利用鼻窦镜照明好、术野清晰的特点,对78例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同时行鼻中隔成形术,二期手术一次完成,既减轻患者痛苦又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齐琴 刊期: 2013年第13期
麻疹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多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具有很强的传染力,一般多发于婴幼儿,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及皮肤特殊性丘疹等,严重者并发肺炎危及患儿生命.我国自1965年使用小儿麻疹疫苗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发症也随之减少.近年来,我市一直在加强小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较满意效果.自2008年始我院收治麻疹患儿5例,笔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流行状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世梅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1995年Ravina等[1]首次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随着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广泛开展,其并发症也逐渐引起重视.回顾性分析我院UAE治疗子宫肌瘤患者2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类型及时间,寻找解决方法和治疗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夏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作为重大疾病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突然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AMI是一种常见的急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对AMI患者进行急救治疗与护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救治AMI患者9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亚丽 刊期: 2013年第13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破溃、出血致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尽早地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和血运重建对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保护心肌的泵功能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对AMI患者采取积极地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东亲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并探讨MHD患者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MHD患者52例按其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20例)及非糖尿病组(32例).2组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双侧颈动脉IMT,并检测患者血清磷、钙、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生化指标及肾功能.比较2组各生化指标及IMT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肌酐、PTH水平低于非糖尿病组,IMT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血磷、PTH呈正相关(r=0.459,P=0 001;r=0.311,P=0.025),与性别、年龄、肌酐、尿素氮、血钙及ALP无相关性.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MHD患者各部位存在较严重的颈动脉硬化,非传统的颈动脉硬化因素在血管硬化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宁;赵战云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腹泻患儿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儿均有效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2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腹泻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有效缩短患儿退热、止泻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淦世进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当前国内医学检验教学和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医学检验是医学治疗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医学检测教学过程中,减小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已迫在眉睫.只有把这一目标当做医学院校的工作重心,加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将检验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就此过程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梁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50例作为甲亢组,另选本院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心电图情况.结果 甲亢组心电图异常率为89.33%高于对照组的1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甲亢组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房颤动、左心室高电压和P波高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房颤动、左心室高电压、P波高尖.
作者:梁丽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剖腹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行剖腹产手术产妇256例随机分为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各128例,分别采用CSEA及EA手术.并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I-D)、动脉血压、心率及腹肌的松弛程度.结果 CSEA组I-D明显短于EA组(P<0.05);CSEA组腹肌松弛程度优良率为100 0%高于EA组的82.0%(P<0.05).结论 CSEA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起效快,肌肉松弛效果好.
作者:姚永申 刊期: 2013年第13期
胺碘酮注射液为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生物利用度约为50%,静脉滴注后5min起效,停药后可持续20~240min.2012年9月,我科在为患者左前臂静脉泵入胺碘酮时引发上臂血栓性静脉炎1例,后经对症治疗20d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冀学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颅脑外伤的发生率也较前有所增加.一般脑外伤患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常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及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较长,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重返社会造成了困难,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于颅脑外伤患者,笔者利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海棠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疼痛往往是烧伤患者的第一反应,在烧伤后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烧伤疼痛程度常与烧伤深度、病程进展、治疗措施和患者的个体因素等有关,如处理不当、措施不到位,则延误病情,影响治愈,甚至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1].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改变及整体护理的逐步完善,对烧伤患者疼痛的科学管理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科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42例,经有效治疗、护理,效果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彤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去大骨瓣减压+脑-颞肌贴敷术(EMS)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手术组,另选同期行内科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内科组.手术组采用去大骨瓣减压+EMS治疗;内科组行常规内科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组存活率高于内科组,重症监护时间短于内科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内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大骨瓣减压+EMS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翔;马培彬;武保元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征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1],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年龄以0.5~2岁婴幼儿居多,<1岁患儿约占5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秋季发病率高,因而又称小儿秋季腹泻.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原因有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和易感因素.感染因素主要为病毒感染,主要有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克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人类轮状病毒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因,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我国小儿秋季腹泻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小儿第二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非常重要.我科2019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秋季腹泻患儿158例,均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患者(包括联合脏器切除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发生腹腔脏器复发、转移7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4例,其中2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后病灶得到控制,肿瘤未进一步增大,其中带瘤生存时间长为13个月.姑息性手术患者2例均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是GIST治疗的首选,术前转移、Fletcher分级和是否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任锐;黄君 刊期: 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