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靶向药物载体系统研究的新进展

张德荣;刘福臣

关键词:肿瘤, 靶向药物载体系统, 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作为3个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的化疗日益凸显了其对肿瘤治疗作用中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肿瘤定位、肿瘤转移和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特别是其治疗作用中对正常细胞的杀伤性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的药物特性,使临床医师在使用这类药物时不得不在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之间反复权衡.肿瘤靶向药物为开发高效低毒高富集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临床思路,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寻找新靶点、改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特性、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减少靶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杀伤、降低不良反应,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特点[1].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药物本身或者其药物载体的原因导致其仍然有很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表明,改进这类药物的载体,可能是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目前药理学上对载体的研究大致包括大分子载体系统、微粒载体系统、磁性药物制剂系统及多重靶向制剂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 高龄肺癌患者日益增多,但是由于老年脏器生理功能低下,且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肺气肿、心血管等疾病,致使心肺功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围手术期潜在风险、相关并发症明显增高.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老年肺癌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护理高龄肺癌手术患者9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晓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有效识别风险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可能存在于包括管理在内的各个环节[1].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护士与患者接触机会多,也是医疗行为终实施者,故出现护理风险概率相对较高[2].呼吸内科患者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各个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复合病多,病情重,变化快,突发事件多,猝死率高,使其成为风险管理高危人群.自2009年以来我科尝试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效护理风险管理,完善和制定相应管理对策,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

    作者:李光华;秦立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依达拉奉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出血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闫春雷;解雄伟;王志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深度压疮的观察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是由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于1992年首创[1].裘华德教授于1994年率先将VSD技术引进中国,并创造性地应用于骨科及普外科[2],近年来VSD广泛运用于多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的成活,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利用生物半透膜使开放创面封闭,通过引流管和敷料负压作用于清创后创面,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是创伤护理领域新的里程碑.我科于2010年11月-2011年6月采用VSD治疗深度压疮患者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与护理干预措施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与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方法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治疗前、护理干预1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并分别记录2组康复情况.结果 干预后2组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评分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理抢救与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马素兰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氨氯地平分别与替米沙坦及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分别与替米沙坦及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的影响.方法 12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8例和B组59例.A组给予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治疗,B组给予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年.观察2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变化.结果 B组治疗后LVMI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LVMI变化及2组治疗后LV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降压更有助于降低左室质量指数,从而改善高血压对心脏靶器官的损害作用.

    作者:涂国胜;李鸣媛;陈图刚;方正旭;谭维羚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酒精是亲神经物质,被吸收后广泛分布到身体的各器官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敏感的器官,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也会受到影响.当少量饮酒时,可使人欣快、健谈、控制力下降及轻度的行为障碍;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精神和躯体方面的受损,同时影响社会功能.本文就长期饮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和健康宣教知识报道如下.

    作者:韦秀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我院住院药房的退药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该院住院药房退药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 分类统计该院住院药房2010年1~6月份各病区退药情况.结果 退药主要集中在内科、外科和ICU.退药原因主要为护士因素和医师因素.结论 建议加大合理用药宣传,完善信息系统管理和加强沟通,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以减少病区药房退药现象.

    作者:邓树强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我院门诊处方分析

    目的 对医院门诊处方进行质量分析,以了解门诊患者用药的基本情况及不合理用药情况,提高用药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5~2011年5月门诊处方13634张,对其进行点评分析.结果 13 634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295张占2.16%,其中书写不规范占30.84%,不合理用药占69 16%.结论 该院应深入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加强处方的监督检查,提高处方质量.

    作者:田晓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心绞痛86例临床分析

    常规治疗心绞痛无明显疗效时,在不改变原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加用生脉注射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心绞痛患者86例,均符合WHO1979年诊断标准,男50例,女36例;年龄45~78岁,中位年龄68岁;病程<3年19例,3~5年24例,6~10年24例,>10年19例;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1个月无明显疗效;稳定型心绞痛56例,恶化型18例,自发型12例.

    作者:薛艳清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依沙吖啶凝胶皮肤局部给药毒性研究

    目的 了解依沙吖啶凝胶对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依沙吖啶凝胶用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产生的急性毒性情况;采用致敏与激发接触依沙吖啶凝胶,观察动物过敏情况;以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方法,将依沙吖啶凝胶外涂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皮肤刺激性反应.结果 依沙吖啶凝胶小剂量(0.05g/cm2)和大剂量(0.2g/cm2)外用时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不产生过敏反应;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结论 外用依沙吖啶凝胶未产生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对豚鼠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48h或72h,这种刺激性消失.

    作者:于葆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护理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其中胃小弯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见,故消化性溃疡通常是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分别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致病因素主要有H.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消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及遗传、精神、饮食等其他因素.因此,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护理可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现将临床护理分析如下.

    作者:张改仙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中医院校开展临床病理讨论课程的实践

    病理学是中医专业教学中重要的西医基础学科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中医课程,又要学习西医课程,其课程设置多,但课时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中医院校学生应用病理学思维去分析临床现象,培养科学的逻辑分析能力,满足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的需要,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本教研室把临床病理讨论(CPC)课程引入到病理试验教学中,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CPC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共同对死亡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明确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治疗措施是否合适、诊疗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否涉及医务人员的责任,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和机制[1].在病理实习课中开展CPC,将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病例,将枯燥、呆板的书本内容与生动、变化的现实情境结合在一起,对初步接触临床知识的医学生有很大帮助,是病理学教学中十分有益和重要的环节.

    作者:刘湘花;周浩;李建国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门诊输液室患者不满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门诊输液室患者不满意的原因,以提高患者对输液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 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对1200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输液室护理工作不满意的原因.结果 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护士服务态度生硬、不主动和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其次是巡回护士巡视不及时主动、输液等候时间过长及护士未交代清楚输液的注意事项等.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平均为95.6%.结论改善护士的服务态度,加强技术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优化输液流程,主动巡回,积极与患者沟通有助于提高其满意度.

    作者:岳亚琴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不孕症60例体会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其中输卵管因素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不孕症25%~50%[1].对不孕症患者实施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有10%~20%的患者存在输卵管近端阻塞,对此类患者进行输卵管的插管疏通是首选治疗方法[2].宫腔镜技术是用宫腔内镜直接观察宫腔内部结构和病变,并进行宫腔内治疗的一门技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宫腔镜在妇科检查和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60例不孕症患者进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活跃期应用山莨菪碱配合手法扩张宫颈加速产程进展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及手法扩张宫颈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儿情况的影响.方法 240例初产孕妇随机分为A、B组和对照组各80例,A组采用山莨菪碱配合手法扩张宫颈,B组单用山莨菪碱,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比较3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宫颈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 A、B组活跃期、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A组活跃期,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A、B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莨菪碱及手法扩张宫颈缩短了产程,降低了因产程延长对新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使自然分娩率提高,且安全、方便、经济、有效.

    作者:丁玉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儿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体会

    小儿患者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小儿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小儿手术的复杂性、风险性远远高于一般成人患者.如何大限度地帮助患儿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现将小儿患者围手术期的生理、心理状况及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作者:张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爱宝疗治疗不同程度宫颈糜烂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爱宝疗治疗不同程度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9例慢性宫颈糜烂患者按糜烂程度分为轻度组66例,中度组81例,重度组42例,均采用爱宝疗治疗,观察3组疗效.结果 轻度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中度组及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糜烂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黄成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实施体会

    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免疫原或抗体通过适当的途径有计划地接种于人体,使之对相应疾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相应的传染病.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且也是控制以致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根本的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已被卫生工作人员认识.现在,医院逐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中心,医院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健康教育.

    作者:畅慧梅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经外环入路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体会

    小儿腹股沟疝都是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本资料回顾了我院2001年4月-2011年6月经外环入路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均痊愈出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男156例,女52例,男:女为4∶1.年龄1~6岁,双侧29例.单侧179例,其中左侧157例,右侧51例.疝囊未降入阴囊或虽降入阴囊但疝块较小,患儿无发生嵌顿,均为首次手术治疗.

    作者:陈卫诚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