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鳃裂囊肿(瘘)284例临床分析

胡永杰;李亚东;曲行舟;王丽珍;钟来平;刘浏;张陈平

关键词:鳃裂囊肿, 鳃裂瘘, 复发, 回顾性研究
摘要:目的:总结284例先天性鳃裂囊肿(瘘)病例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284例鳃裂囊肿(瘘)的l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随访时间短6个月,长120个月,平均37个月.采用SAS 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鳃裂囊肿(瘘),其中第一鳃裂囊肿132例,占46.5%;第二鳃裂囊肿145例.占51.1%;第三鳃裂囊肿7例.占2.4%.第一鳃裂囊肿好发于40岁后的中老年,第二、三鳃裂囊肿好发于40岁前的青壮年.术后病理证实原发病变188例,复发病变33例,囊肿伴内瘘44例,囊肿继发感染伴外瘘16例,内、外瘘均有为3例.鳃裂囊肿(瘘)伴结核1例.多囊性囊肿2例,伴静脉畸形1例,恶性变6例(5例来源于第一鳃裂囊肿.1例来源于第二鳃裂囊肿).术前辅助检查中,B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为66.20%.随访期间,鳃裂囊肿复发率为5.98%.结论:第一、二鳃裂囊肿(瘘)常见.术前B超检查对鳃裂囊肿(瘘)有较高的确诊率,首次手术完整切除囊肿与瘘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直接数字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

    目的:根据直接数字成像系统在口腔科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质量等级.方法:应用Trophy elitvs RVG口腔数字成像系统检查1195例患者,包括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牙外伤及牙发育异常等疾病,对成像质量进行4级评估.结果:口腔数字成像系统操作简便,方便保存,X线成像所需放射剂量明显减少;共供摄取牙片1587张.其中Ⅰ级(优良)占92.3%.Ⅱ级(欠佳)占6.3%,Ⅲ级(勉强可进行临床诊断)和Ⅳ级(无法进行临床诊断)合计为1.14%.结论:获得的不同牙位和不同的图像质量基本优良,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但尚需改进影像感受器性能,以提高摄片质量.

    作者:王凤琼;黄文;覃燕玲;秦晓丹;蒋谊芳;涂晓宁;常晓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全冠修复材料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

    目的:观察镍铬合金、金合金、铸造陶瓷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 cells,HGFC)的毒性.方法:制备镍铬合金、金合金、铸造陶瓷的细胞培养基浸提液,采用四唑盐比色分析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assay,MTT法)测定材料对HGFC生长的影响;在材料周围接种HGFC,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采用Stata9.1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析因分析.结果:金合金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为1.016、1.014、0.824、0.796,镍铬合金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为1.028、1.079、0.903、0.809,铸造陶瓷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为1.018、1.030、0.924、0.818.金合金和镍铬合金对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21),但金合金与铸造陶瓷、镍铬合金与铸造陶瓷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合金、镍铬合金和铸造陶瓷的细胞毒性级别(cytotoxieal grade,CG)为0-1级.倒置显微镜观察3种材料周围均有细胞生长.镍铬合金周围有细胞坏死带产生.结论:镍铬合金与HGFC直接接触引起的细胞损伤比析出的金属离子对细胞损伤大.金合金和铸造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马红;刘梅;章非敏;王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组大鼠正畸力作用下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目的:观察2个年龄组大鼠牙受正畸力后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6周龄和12周龄雌性Wistar大鼠各20只,采用粘结剂联合磨沟周位法在上颌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每周提取大鼠实验牙及对照牙的龈沟液,应用SDS-PAGE、Western印迹和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龈沟液中MMP-1与MMP-9含量的改变.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各周龈沟液中MMP-1和MMP-9的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6周龄组大鼠和12周龄组大鼠龈沟液中MMP-1及MMP-9含量的基础水平以及在加力第1周时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12周龄组比6周龄组稍高.加力早期,12周龄组大鼠MMPs含量增长速度快于6周龄组;后期,12周龄组大鼠较6周龄组大鼠的MMPs含量下降速度慢.结论:12周龄大鼠受正畸力后,龈沟液中MMPs的表达较6周龄组高,12周龄大鼠较6周龄大鼠的正畸牙根吸收可能更严重.

    作者:黄艳;马缨卫;田李静;靳淑梅;张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致龋菌生长关系的体外研究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4种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S.mutan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性放线菌(A.viscosus)在体外共培养时相互间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改良琼脂扩散法和双菌种液体培养观察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生长的相互关系;扫描电镜及菌落计数观察双菌种生物膜形态和细菌比例的差异.实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琼脂扩散法抑菌实验表明,A.actinomycetemcomitans对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的生长无抑制作用,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可抑制,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在双菌种液体培养中,A.actinomycetemcomitans所占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培养12h后,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4h在S.mutans和L.acidophilus组中的比例下降为0.生物膜的观察表明,单菌种A.actinomycetemcomitans成块状散在黏附,无完整生物膜形成,4种致龋菌在48h均形成结构完整的生物膜,具有三维立体结构.与单菌种相比,加入A.actinomycetemcomitans后,致龋菌的生物膜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更换培养液后,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混合菌种生物膜中的比例仍随时间延长下降,72h降低到低点,各时间点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4种致龋菌可抑制A.actirt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

    作者:韩耀伦;郝玉庆;张朝良;陆峻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即刻骨移植与延期牙种植术联合应用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即刻骨移植与延期牙种植术联合应用修复外伤性上颌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及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16例因各种外伤引起的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部分缺损及部分上前牙缺失患者.在清创缝合伤口的同时,切取大小合适的自体颅骨外板或颏部骨板,移植到骨缺损部位,钛钉固定.严密缝合牙龈及黏骨膜组织,并在12周后植入ITI SLA种植体42颗.种植体植入后12周,用金属烤瓷牙做固定修复.另选22例患者共50颗采用标准种植手术且无需植骨的ITI SLA种植体作为对照组,于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无线共振频率分析仪测定2组患者的种植体稳定值(ISQ),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ISQ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6例患者软组织伤口均一期愈合,黏膜及牙龈组织形态良好,牙槽骨丰满,牙槽弓弧度满意.义齿修复后形态及功能良好.2组种植体在0,4、12、52周时ISQ均值差异比较,其P值分别为为0.82、0.85、0.96和0.89.结论:外伤引起的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部分缺损,在清创缝合伤口的同期进行自体骨移植,再延期采用种植义齿修复,可以缩短疗程,减少手术次数,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童庆春;李宁毅;张志勇;吕凯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arisolv在根管机械化学预备过程中对根管清洁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Carisolv作为根管预备的化学制剂对根管清洁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经亚甲蓝染色符合纳入标准的离体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Carisolv、2%氯亚明+3%过氧化氢和2.5%次氯酸钠不同的化学制剂处理根管.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量荡洗液中亚甲蓝的吸光度值,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根管清洁度.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经Carisolv处理过的根管,其荡洗液中亚甲蓝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2%氯亚明+3%过氧化氢组(P<0.05),与25%次氯酸钠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与亚甲蓝吸光度的化学检测结果相吻合.结论:Carisolv作为根管预备化学制剂,对根管的清洁能力与2.5%次氯酸钠相近,可以去除玷污层及感染物质,又不引起过度脱矿.

    作者:詹福良;邵丽娜;王笑立;潘亚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计算机辅助导航外科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导航(CANS)技术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例单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定位钉植入后行面部CT扫描.在CANS上行术前设计及三维手术模拟,确定骨切除位置及范围,计算机辅助导航下行颞下颌关节成形术.术后CT复查.并与术前设计比较.结果:患者解剖结构与面部三维重建模型完全吻合,术中实现实时导航.手术器械实现空间定位,术者能够明确其与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精确度高,系统误差小于1mm.术后CT检查示切除范围与术前设计完全一致,手术刨伤小,无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颞下颌关节成形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方法.

    作者:于洪波;沈国芳;张诗雷;王旭东;王成焘;林艳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流体剪切力对成骨细胞凋亡及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流体剪切力对成骨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培养的第3代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分别加载0(对照组)、0.6、1.0、2.0、3.0、4.0、5.0 Pa流体剪切力1h后,静止培养24h.应用TUNEL法检测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Caspase-3蛋白.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0、0.6、1.0、2.0 Pa组,细胞凋亡及bcl-2、Caspase-3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3.0、4.0、5.0 Pa组间,随剪切力增大,细胞凋亡增加,Bcl-2表达量减少,Caspase-3增加,P<0.05.所有实验组间Bax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理范围的流体剪切力对成骨细胞凋亡无影响,而过大力值导致bcl-2表达减少,进而活化caspase-3,成骨细胞凋亡增加.

    作者:刘劲松;麻健丰;王琪;张大风;刘传通;梁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年轻女性嚼肌超声厚度及肌电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超声厚度和肌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SN-MP、FH-MP和FHI.将30名女大学生分为2组(高角14例、低角16例),应用B超测量姿势位和紧咬位的嚼肌厚度,表面电极测量姿势位和紧咬位的嚼肌肌电活动.采用SPSSI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低角组间各项测量值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嚼肌超声厚度和肌电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低角组浅层嚼肌厚度在姿势位(P=0.009)和紧咬位(P=0.000)均大于高角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姿势位,低角组与高角组之间嚼肌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紧咬位,低角组的肌电活动显著大于高角组的肌电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姿势位时,嚼肌厚度与大紧咬位肌电活动呈正相关(低角组r=0.61,高角组r=0.38);紧咬位时,嚼肌厚度与大紧咬位肌电活动也呈正相关(低角组r=0.73,高角组r=0.53).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嚼肌形态功能不同,低角骨面型的嚼肌超声厚度与肌电活动均大于高角组.

    作者:李海涛;崔传江;卢恕来;何开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冷冻自体病变骨再植在颅面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附4例报道

    目的:探讨冷冻自体骨再植在颅面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例颅面骨肿瘤患者,其中1例为额骨肿瘤,3例为下颌骨肿瘤.采用截骨术+冷冻病变骨再植+钛板内固定方法,切除骨肿瘤后重建骨缺损.结果:4例患者术后10~14d时,创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病理性骨折外,其余3例经6个月~3a随访,骨块愈合良好,无肿瘤复发,颅颌面外形满意.X线片示死骨被吸收.代之以新骨形成.结论:冷冻自体骨再植是治疗颅面骨肿瘤的一种可行方法,尤其适合年轻患者.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可一期重建骨缺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舜岳;刘治慧;卢宇;胡永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BCT和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89侧)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治疗患者采用CBCT进行种植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上颌骨多层面冠状及矢状位影像.将其与曲面体层片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牙槽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分别为30.34%和16.8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片分别为4.95%和11.88%,P=0.413,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CBCT与曲面体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应种植体周围骨质.

    作者:樊林峰;潘晓岗;浦益萍;赖红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5年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应用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行上颌前牙区种植治疗患者234例,共植人种植体354颗.随访7~62个月,观察方法为X线片、临床检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应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5年累计存留率(寿命表法),骨吸收情况(方差分析),软组织及美学效果.结果: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5年累计存留率为97.9%;不同术式下种植体存留率无显著差异(P=1.00):种植体周垂直骨吸收量各年份相比无显著差异(P=0.88);19.8%的患者牙问乳头达到Jemt分级3分.91.7%患者对种植修复表示满意.结论:上颌前牙区行种植修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崔婧;徐欣;马跃;兰晶;蓝菁;黄海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2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003-2007年收治的21例牙槽嵴裂患者,采用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术后随访3~12个月,拍摄X线片,分析患者年龄、裂隙类型、手术方法以及植骨来源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①手术成功率为95.24%.临床成功率为90.48%;②植骨效果与植骨年龄有关;③单侧牙槽嵴裂手术成功率优于双侧牙槽嵴裂.结论:①手术年龄以9~11岁尖牙萌出前较为合适,年龄越小,植骨成功的可能性越大;②髂骨是良好的供骨源;③良好的植骨床形成、创口的无张力严密缝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来祥;周正国;王鹏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光密度分析法在预种植下颌骨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光密度分析软件结合曲面体层摄影,尝试量化评估预种植下颌骨质量情况,并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60例预备接受种植牙手术的患者,手术前行全颌曲面体层摄影和CT扫描.通过高精度扫描.将X线胶片保存为计算机图像格式文件.根据Lekholm和Zarb颌骨分类法,将预种植下颌骨分为3组,并选取下颌角、下颌体后份、下颌体前份和预种植区为兴趣区.应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兴趣区的平均光密度值,同时应用SimPlant软件测量相应兴趣区的CT值.对各组的预种植区光密度平均值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组间的多重比较.并对各兴趣区的光密度值和CT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下颌角和下颌体后份的光密度值较高;预种植区的光密度值较低.Ⅰ、Ⅱ、Ⅲ组预种植区的光密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4个兴趣区的平均光密度值和CT值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通过比较研究,应用光密度分析法评估预种植下颌骨质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者:顾亮;俞立英;周艺;解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舌鳞状细胞癌厚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研究

    目的:从超声角度探讨舌癌肿瘤厚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使用口腔内超声探头检查测量37例原发性舌癌患者的肿瘤厚度,同时检查其颈淋巴结情况,记录各区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及内部回声.观察淋巴结的血流信号并判断其性质.使用SAS6.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超声测量的肿瘤厚度与病理标本测量的肿瘤厚度作非参数Wilcox秩和检验(P=0.2013).2种方法所测量的肿瘤厚度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肿瘤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作非参数检验(Spearman r=0.6824,P<0.01).超声测量的肿瘤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厚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也增大.结论:应用超声正确检测舌癌的肿瘤厚度及颈部转移的淋巴结,可以在术前对舌癌的临床分期进行更好地评估,为手术医师制订方案提供确切的依据.

    作者:周辉红;徐秋华;胡永杰;詹维伟;燕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T和SPECT对下牙龈癌侵犯下颌骨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评价CT和SPECT在检测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侵犯下颌骨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06年10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1例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住院患者,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对照,对CT、SPECT资料进行比较,评价CT和SPECT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中,SPECT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正确指数分别为100.00%、95.24%、100.OO%、1.00,CT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正确指数分别为80.00%、80.95%、20.00%、0.80,CT有80.00%(4/5)的假阴性,而SPECT无假阴性.结论:与CT相比,SPECT的诊断效能高,故可作为牙龈癌侵犯下颌骨的筛查方法.

    作者:段青云;贾暮云;张雄;袁荣涛;卜令学;尚伟;赵洁;左书耀;金晓明;李宁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口腔白色念珠菌凋亡现象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观察口腔白色念珠菌在弱酸诱导下出现的凋亡现象,为进一步研究白色念珠菌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新途径.方法:从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腔中分离出白色念珠菌菌株,在体外用乙酸进行凋亡诱导后.使用Annexin-V/FITC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确定处于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的数目比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白色念珠菌细胞出现的凋亡表现.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口腔白色念珠菌在乙酸诱导下出现典型的凋亡表现,不同浓度的乙酸,诱导真菌细胞凋亡的能力不同.结论:低等真核细胞白色念珠菌存在凋亡现象,对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为开发抗真菌药物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杨丞喆;宫玮玉;卢境婷;张杰铌;朱秀娟;亓庆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与治疗策略

    血管瘤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通过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考察、分析,认为要取得佳的治疗效果,需要在早期(增生初期)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血管瘤存在2个快速生长期,其发生以及持续的时间是明确的.虽然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策略的选择仍存在争议,但治疗的关键还是早期进行干预,尤其是第1个快速生长期,是控制血管瘤的佳时机和不可丧失的关键期,应采取积极措施,使血管瘤的增生受限和停止,而不进入第2个快速生长期.对病情和所处病期的明确诊断以及对病程的确切预期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可以采用激光、硬化剂注射、口服激素等治疗手段.有效控制或治愈血管瘤.本文着重对激光、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方案进行讨论,认为周密的计划和精确的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金志勤;袁荣涛;贾暮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调强放疗减少放疗口干症的研究进展

    众多的研究表明,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腮腺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与常规放疗相比,IMRT放疗后严重口干发生率显著下降,放疗后唾液流率影响降低,在肿瘤放射疗效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解决放疗口干症带来了希望.本文就放射剂量-腮腺体积与腮腺唾液流率关系、IMRT放疗靶区勾画的改进、腮腺放射耐受剂量、口干的主客观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如果把腮腺、下颌下腺和口腔黏膜的小唾液腺作为IMRT的保护目标,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预防放疗后口干症的治疗方式.

    作者:阎超;王中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质粒表达载体pIRES-CD的构建及其在ACC-2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构建质粒表达载体pIRES-CD,并利用该载体转染ACC-2细胞,建立稳定表达大肠杆菌CD基因的ACC-2细胞克隆.方法:通过PCR从大肠杆菌DH5α DNA中扩增出CD基因全长序列,将扩增产物定向插入到克隆载体pMD18-T中,进行序列测定.测序正确后,将其亚克隆到质粒表达载体pIRES中,构建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相连的CD基因的质粒表达载体pIRES-CD,采用电穿孔法,以质粒表达载体转染ACC-2细胞,用400μg/mL的G418筛选10d,获得稳定表达CD基因的ACC-2细胞系.提取该细胞的总RNA,用RT-PCR检测CD基因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出1280bp大小的片段,测序结果与GeneBank报道的CD序列基本一致:阳性重组质粒pIRES-CD经XbaI和NotI双酶切后,获得6.1kb和1280bp的片段;RT-PCR从转染细胞的总RNA中扩增出228bp的预期片段.结论:成功扩增了CD基因的DNA片段;成功构建了质粒表达载体pIRES-CD;建立了稳定表达CD基因的ACC-2细胞系,为CD/5-FC自杀基因系统在腺样囊性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圣运;张东升;张世周;刘桂军;牟文丽;张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