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与结石性胆囊炎形成的研究进展

郝晓尊;王会生;郝玉杰;崔庆贵;牛建华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结石性胆囊炎, 进展
摘要:目前,结石性胆囊炎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病率,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结石性胆囊炎危害机体的关键是胆结石对胆囊的损害,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及对胆囊壁的反复刺激而造成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的出现,胆系感染的菌株也不断发生变化,菌群结构随之变迁,自1982年Warren等[1]从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上消化道疾病感染的主要细菌.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活动期RA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38例,给予来氟米特20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32例,给予甲氨蝶呤15mg,口服,每周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其中疼痛度、压痛指数、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氟米特能够显著缓解症状,改善病情,可推广应用.

    作者:陈达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并发心肌损害5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并发心肌损害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月所收治5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肌损害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当心率分别为60~120次/min、120~140次/min、>150次/min时,中重度中毒患者的心率改变比轻度患者变化明显(P<0.05);所有患者中心电图异常17例(30.91%),心肌酶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结论 有机磷中毒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密切观察心肌的损害及损害程度,早期保护心脏功能,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作者:韦克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氧氟沙星注射针剂过敏3例的观察与对策

    氧氟沙星是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属喹诺酮类的第3代氟喹诺酮类,该药口服吸收好、分布广、组织内浓度高、半衰期长、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肺炎支原体、沙眼支原体、淋病奈瑟菌、厌氧菌及结核分枝杆菌也有一定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炎及敏感菌引起的消化道、下呼吸道、尿路、生殖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盆腔炎、骨及关节感染等,也可作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的代用品.

    作者:赵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手术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探讨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疗效,提高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率.方法 利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寻找断端远端,插入直径1mm硬膜外尼龙导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物,吻合泪小管断端.结果 108例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8~12周拔管,随访6个月~2年,治愈88例占81.5%,好转14例占13.0%,未愈6例占5.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高,操作准确方便.

    作者:江惠燕;李斌;徐剑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小儿热惊厥的家庭预防与急救指导

    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多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主要发生在6个月~3岁的小儿,5岁以后少见,患病率为2%~5%[1],复发率为34.65%[2].一般病初出现高热,突然出现惊厥,患儿家长十分焦急,但急救知识有限,不知如何处理,部分家长采取一些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如给正在惊厥的患儿喂水、猛烈摇晃、强制按压抽搐的患儿等,不仅会造成误吸、误伤,还会造成骨折和窒息甚至耽误治疗而引起脑损伤[3],特别是对学习记忆的影响[4].因此,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十分必要.现就笔者对小儿热惊厥的家庭预防急救的经验报道如下指导.

    作者:马学梅;高丽萍;王秀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幽门螺杆菌与结石性胆囊炎形成的研究进展

    目前,结石性胆囊炎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病率,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结石性胆囊炎危害机体的关键是胆结石对胆囊的损害,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及对胆囊壁的反复刺激而造成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的出现,胆系感染的菌株也不断发生变化,菌群结构随之变迁,自1982年Warren等[1]从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上消化道疾病感染的主要细菌.

    作者:郝晓尊;王会生;郝玉杰;崔庆贵;牛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2008年度我院门急诊处方合理用药评价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和合成了越来越多的药物,用药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疾病谱的变化使病种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联合用药非常多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而造成许多不良反应或危害,甚至导致死亡.

    作者:乔日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浅谈化疗患者的护理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恶性肿瘤患者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加上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患者极度痛苦无助.因此优质的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毛艳楠;陈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审核处方用药适宜性的实践

    我院药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第35条审核处方用药适宜性的7项内容[1],对门诊医师处方进行调配前审核.首先由接处方的调剂药师初审,对简单的用药不适宜的,经与医师沟通,确认更正后调配并进行登记;对较为复杂的用药不适宜的或药师与医师未达成一致意见的用药问题,以及严重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初审药师将问题处方转给资深咨询台药师专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医师采纳情况及药师调研)给予记录.举例如下.

    作者:张辉;刘彦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单纯程序超滤对容量负荷过度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应用单纯程序超滤对容量负荷过度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72例维持性透析患者随机分2组,单纯程序超滤透析组(A组,n=36)和标准透析组(B组,n=36).分别观察2组患者在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透析中、透析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不同时间段及总时间内低血压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程序超滤模式可有效预防过度容量负荷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蒋红梅;何正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重症颅脑损伤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重症颅脑损伤约占颅脑损伤的20%[1], 该病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一般高达30%~50%,是临床救治的重点难点.而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郑海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酒精依赖患者32例护理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酒的生产量及人均消耗量明显增加.酒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嗜酒者呈上升趋势.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会对躯体造成伤害,对社会的危害性也在增加,因酗酒造成家庭不和离婚的比例较高,因酒精依赖住院率也逐年增加,应引起充分重视.

    作者:苏艳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通心络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通心络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每天3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低分子肝素钙5 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7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9%优于对照组的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与低分子肝素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作者:乔艳;陈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误诊6例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一种内分泌常见病,临床表现涉及全身各个器官,有时与某些疾病症状相似,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本文选取6例误诊病例,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郭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特殊人群使用非处方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深入与完善,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不少患者为了节约时间,减少药费支出,自主使用非处方药(Over the counter,OTC),指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调配、销售,而且不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患者按照说明书即可安全使用的药物.

    作者:吴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下排汽式灭菌器与脉动真空灭菌器性能对比分析

    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械和其他物品的重要科室,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热源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灭菌效果是否合格,对降低医院感染,尤其是控制外源性感染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而使用性能良好的灭菌器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关键.

    作者:赵莉莉;杨志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B3亚型1例

    B3亚型极其少见,其鉴定主要根据红细胞抗原的强度,特点进行分类,将发现的1例B3亚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男,27岁,2008年因桡骨骨折在延边医院进行手术.正定型与抗A无反应性,与抗B呈混合外观,反定型为B型,经血型血清学检查,确定为B3亚型.

    作者:金玉顺;金仙玉;全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121例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而观察组使用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比较2组孕囊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时间、完全流产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95.0%)高于对照组(88.5%),失败率(1.7%)低于对照组(4.9%),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囊排出时间为(3.6±1.3)h,流产出血时间为(11.6±3.5)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1.5)h及 (16.5±4.6)h (P<0.05或P<0.01).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安全、有效、方便,并可减少出血量.

    作者:伞翠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死率高,与患者的情绪是否紧张、是否及时就诊、生活护理不当有直接关系.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主要护理问题及及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杨春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新生儿机械通气有效吸痰的护理体会

    急性呼吸衰竭是新生儿较常见的急重症,病死率较高,及时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合理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新生儿的重要操作技术.有效吸痰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并发症,提高机械通气成功率.现将我科自2005年10月-2007年8月共2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气管内吸痰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孙俏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