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申明月

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 室性早搏, 老年人
摘要: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人室性早搏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85例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口服参松养心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的变化,常规心电图心率、P-R间期、Q-T间期的变化以及对肝肾功能、血常规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室早次数明显减少,对心率、P-R间期、Q-T间期无明显影响,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室性早搏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血流突然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缺血性损伤或坏死.因AMI起病急、病性重、病死率高,除对症治疗外,溶栓治疗由于效果迅速、显著,能有效控制心肌梗死范围,使冠状动脉再通,降低病死率等特点,所以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者:张彩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联合用药防治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痉挛

    前列腺增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老年病,大多数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包括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和经直肠高能聚集超声(HIFU).术后由于手术刺激、留置导尿管及尿路感染等原因均可使膀胱痉挛直接影响着机体局部和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疼痛可引起心动过速,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脏病,同时由于生长激素、胰岛素浓度增加可致负平衡,不利机体恢复.另外因肌张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降低,引起缺O2和CO2潴留,增加术后肺部感染机会.局部的肌肉收缩,可增加膀胱出血量,并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对术后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术后有效控制膀胱痉挛,对于保证前列腺手术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彭浩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8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 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MTX治疗,米非司酮150mg(6片)空腹顿服,服后2h进食,每天1次,连续3d,共450mg;MTX 50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缓慢静脉滴注,隔天1次,共3次,静脉滴注的第2天给予甲酰四氢叶酸钙注射液(CF)6mg缓慢静脉滴注,隔天1次,共3次,此方案共6d为1疗程,分别在7d后开始第二疗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服用方法同治疗组.2组患者用药前均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各项结果正常后给药.结果 治疗组包块缩小、症状消失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阴道排除蜕膜管型、尿hCG转阴、血hCG 14d下降情况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86.4%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对具备保守治疗条件的异位妊娠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晓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是人类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药品,均具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越级报告.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世界各国住院患者发生ADR的比率为10%~20%,其中5%死于严重ADR.我国ADR发生率占住院患者的10%~30%,每年因ADR入院的患者达500万人次,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ADR[1].ADR的严重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这些年来,我国的ADR监测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1988年,北京、上海等地10所医疗单位开展了ADR监测试点工作.

    作者:严寓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胀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结合针灸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120例,2组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及中药治疗等,治疗组加用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腹胀、腹痛缓解,肠鸣、排便恢复,血尿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结合针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文豪;廖隽芾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急性外耳道炎防治进展

    外耳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外耳道炎多为细菌感染,每年发病率约4/1 000,慢性中耳炎多属真菌感染、过敏性疾病或为皮炎的一种表现,发病率可高达3%~5%.90%急性外耳道炎为单侧感染,峰发病年龄为7~12岁,50岁以上者发病率明显降低.空气湿度高、暑热季节、游泳、听力器及耳塞佩戴均为危险因素.

    作者:崔颖;余立;王静;尹丽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长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更好更合理的应用拉米夫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以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治疗后动态观察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HBV-DNA阴转和ALT复常情况,以及出现HBV-DNA复阳的情况.结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3年),52例出现HBV-DNA阴转占89.66%(52/58),HBeAg阴转率为65.52%(38/58),HBeAg血清转换率为29.31%(17/58).12个月时ALT复常率79.31%(46/58).治疗过程中出现HBV-DNA复阳22例,占HBV-DNA阴转总数的42.31%(22/52),其中13例加用阿德福韦酯后再次阴转,13例停药后随访,6例出现HBV-DNA复阳.5例患者出现HBsAg阴转.结论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持久抑制HBV复制和促进HBeAg阴转及血清转换,但存在耐药性和停药后的复发,选择适合的患者,可取得佳疗效.

    作者:赖祥红;朱肖鸿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药品不良反应407例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我院40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0.84:1;>50岁的中、老年患者166例,占40.79%;单一用药384例,联合用药23例,静脉给药为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是引起ADR的常见药物占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1.8%;皮肤及附件是常见的ADR损害部位,占49.4%;根据ADR程度分类,中度363例,重度只有2例.对ADR因果关系进行评定,具有肯定因果关系27例,很可能258例,可能106例,可疑16例;治愈227例,好转180例.结论 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

    作者:张峥;肖琳琳;陈吉萍;闫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青霉素过敏的抢救

    青霉素类药物抗菌谱广、疗效好、价格低,因此在临床上使用率很高,但也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多的药物之一.过敏反应迅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若抢救及时,措施得当,成功率很高;若抢救不及时且没有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患者则会在短时间内因过敏性休克死亡.现将青霉素过敏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姚立云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骨科医师常遇到的一种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10~1/6,是上肢常见的骨折,患者主要是伴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跌倒后患肢着地所引起.笔者对治疗的3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志敏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应用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250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双手干燥、红润.无Horner综合征、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无复发病例,远期主要并发症为转移代偿性多汗,其发生率与术前病情分级相关,大部分转移性多汗可自愈.结论 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严密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并发症,做好出院康复指导和随访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胡茜;岑婧;邵伟娟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旺苍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基线调查

    目的 了解我县在校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及行为特点.方法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共调查学生500人,有效问卷500份,通过调查,使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论 应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全面的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赵洪斌;米家君;吕丹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选择42例ACS患者、27例SAP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9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浓度.结果 ACS组MMP-9、CRP浓度为(50.64±7.68)ng/ml和(10.24±3.47)mg/L,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组与正常组MMP-9、CRP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

    作者:李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甲地孕酮对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地孕酮对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地孕酮,比较2组治疗后食欲改善、Karnofsky 评分、体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食欲增加、体质量增加、体质改善、胃肠道反应及WBC下降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甲地孕酮可全面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丽华;王华卿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灯盏花素组(48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支持处理;灯盏花素组在此基础上加用l灯盏花素50mg+生理盐水250m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5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d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2组经过治疗后NIHSS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5d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花素能够有效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作者:刘海江;陈聪;魏江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小型高压蒸汽灭菌器在口腔科门诊应用的体会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在口腔科门诊治疗时手机必须要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而牙科高速涡轮手机既高精密、高效能,但同时又十分的娇气,而且手机内部构造复杂,拆卸后不仅无法安装,还会影响手机的功能和寿命.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必须采用自动化清洗对手机清洗后再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才可保证手机的正常使用[1].我科从2001年起陆续配置了多台小型高压蒸汽灭菌器消毒手机,在这几年的使用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劳一群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顺产时利用母体体位矫正枕后位的质性研究

    当怀疑或确诊胎儿枕后位时,常指导产妇以侧俯卧位矫正,但侧俯卧位的卧姿及朝向与胎儿胎背的关系,文献报道有很大不同;决定胎儿转动效应的力偶概念存在着诸多误解,这反映了顺产时胎儿枕后位分娩机制的复杂性.因此,在量性研究的基础上,改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本次研究.

    作者:陈改婷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门诊麻醉药品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麻醉药品不合理用药情况,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我院门诊麻醉药品处方659张,根据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方案不合理、重复用药、剂量不合理、配伍不合理等.结论 将用药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可减少不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袁勇;钟代成;杨勤;何丽霞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常用活血化瘀药抗脑卒中神经元凋亡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及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但后者的病死率较高[1].因此,急性期脑卒中的研究和治疗效果,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脑血管病研究的重点.脑卒中后病理损伤过程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明确,近期研究证实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卒中的继发性损伤,造成脑的相应区域的功能障碍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2].因此抑制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的有效药物,对改善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尤为重要.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部分研究者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取得了一定疗效[3].本文就近几年有关活血化瘀药抗脑卒中神经元凋亡的研究概况加以综述,为本病的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海宇;秦毅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食管癌手术中应用体会

    医用生物蛋白胶,国外称纤维蛋白胶,纤维蛋白封闭剂,纤维蛋白组织黏合剂.它是利用血液中的相关成分模拟凝血过程后阶段,形成稳定的网状纤维蛋白多聚体膜,5~10s封闭创面,3~5min明显强化[1],7~18d左右被组织吸收,达到封闭黏合组织创面,充填缺损、诱发机体自身凝血机制,加快加强止血效果,减少微小静脉毛细血管渗出,减少淋巴管渗漏的目的.组织相容性好,预防瘘发生.

    作者:赵冰超 刊期: 2009年第1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