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中医药在“诊出就治疗”时代防治艾滋病研究中的定位的思考

王江蓉;沈银忠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 中医药, CD4+T淋巴细胞计数
摘要:在“诊出就治疗”时代,对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归纳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疾病特征和西医药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明确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的背景,厘清中医药在“诊出就治疗”时代防治艾滋病研究中的定位。目前,尽管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也面临许多问题。中医药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特点,积极投入到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认为,在进行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中医药应了解西医药治疗的不足和中医药的特点,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上海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美国2014年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于2014年5月发布了新版成人及青少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与2013年2月发布的指南相比,新版指南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更新:改变了在初始抗病毒治疗后随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频率的建议;在初始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方案”中增加了3种含有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的治疗方案;阐述了在艾滋病病毒活性被充分抑制的情况下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部分增加了一个表格,对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可以使用何种替代药物给临床医师提供了指导意见。

    作者:沈佳胤;卢洪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唐草片的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

    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唐草片的药理学及药学研究进展。唐草片作为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益气的功效。现代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氧化等作用,急性毒性试验证明了唐草片的安全性,药动学研究表明其与依非韦仑相隔1h服用并不影响其代谢,与洛匹那韦同时使用,可以延迟洛匹那韦的吸收、推迟达峰时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在质量控制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的控制标准,唐草片严格遵循GMP规范要求,在原先质量标准基础上继续研究,建立了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的内控标准。

    作者:邵宝平;杨莉娅;李倩;黄艳春;陈竟青;汝芸;张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小剂量安体舒通对社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小剂量安体舒通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SH)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83例IS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继续目前降压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每天服用安体舒通10 mg,对照组患者每天服用维生素C 0.3 g,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3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电解质、血肌酐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明显降低,而舒张压和血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钾和血肌酐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的安体舒通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ISH患者的收缩压。

    作者:姬文慧;陆军;钟宁;陈冬冬;王占成;方宁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抗抑郁药的研发进展及市场情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外各制药公司正积极进行抗抑郁药研发。本文从抗抑郁药物的常见分类、国外上市开发现状、国内外销售情况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建忠;柯樱;沈佳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对中医药在“诊出就治疗”时代防治艾滋病研究中的定位的思考

    在“诊出就治疗”时代,对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归纳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疾病特征和西医药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明确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的背景,厘清中医药在“诊出就治疗”时代防治艾滋病研究中的定位。目前,尽管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也面临许多问题。中医药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特点,积极投入到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认为,在进行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中医药应了解西医药治疗的不足和中医药的特点,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作者:王江蓉;沈银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HAART联合中成药唐草片治疗HIV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联合中成药唐草片治疗HIV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118例HIV感染者在我院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加用唐草片后每3月随访一次,记录其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前患者CD4 T细胞计数为223(136~379)个/μl,经过(11.8±3.7)月的联合治疗后患者CD4 T细胞计数上升至320(206~469)个/μl(P<0.0001)。其中刚开始治疗患者采用联合治疗后1年内CD4 T细胞计数上升幅度和单用HAART无显著差异。23.7%(28/118)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均为1、2级,经对症治疗后均改善。结论:HAART联合唐草片治疗HIV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学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陈军;张仁芳;王江蓉;沈银忠;刘莉;卢洪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尼卡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患者53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尼卡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尼卡地平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尼卡地平治疗组患者给予尼卡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对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硫酸镁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分娩的新生儿结局和分娩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尼卡地平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尼卡地平治疗组患者分娩的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延长天数也显著长于对照组(P均<0.05);尼卡地平治疗组患者分娩时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卡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能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改善新生儿结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丽华;袁珍;林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作用机制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流感近年来在我国多次流行,相关指南和文献大量见诸于报道,潜在的新靶标陆续出现、新药的研发也推陈出新。为了充分总结药物研究资料,完善基础药物学理论,丰富临床医师药物治疗的选择,现选取部分作用机制各异的常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并综述。

    作者:许寅;孟现民;张永信;董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FK506的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并优化FK506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几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容量及分离能力比较实验,筛选到一种吸附容量高又有分离能力的树脂;通过吸附等温线及柱分离实验,确定佳吸附浓度、上样及洗脱流速等工艺参数。结果:FK506提取液通过HZ816树脂吸附分离掉杂质,中间体湿粉含量达到60.1%(折干含量81.3%),吸附分离总收率达87.1%。结论:HZ816树脂可有效吸附分离FK506。

    作者:诸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72例剖腹产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

    目的:探讨剖腹产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预防、治疗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剖腹产术后感染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采集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当上述各因素达到一定阈值时均变成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份切口分泌物中共培养出128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38.8%、17.4%和11.6%。结论: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尤其大肠埃希菌为主,临床治疗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作者:杨小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和术后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和术后转移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且均未接受新辅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至少2周的新辅助化疗,治疗后患者均随访5年。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和术后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6%,高于对照组的58%(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肝转移、骨转移、淋巴结转移等术后转移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观察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则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减少术后转移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传华;曾小娟;王志强;郭守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第二代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dolutegravir

    dolutegravir是第二代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与第一代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相比,dolutegravir具有更高的耐药发展屏障,可一天1次给药。对已产生对拉替拉韦和elvitegravir耐药的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仍可使用dolutegravir,但用药频率调整为一天2次。dolutegravir用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时不需剂量调整。在临床试验中,dolutegravir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失眠和头痛,发生率均为2%~3%。作为一种新的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 dolutegravir具有疗效显著、耐受性好的特点。

    作者:孙建军;沈银忠;卢洪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2014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召开

    “2014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于10月16日-17日在上海虹桥宾馆召开,本次大会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等单位承办。来自中美等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代表,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了药物质量标准、产品国际注册管理、产学研合作等问题。

    作者:2014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组委会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新型口服抗凝药临床一览

    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继批准上市,血栓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的有效途径。已经通过美国FDA批准的口服抗凝药有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本文综述了以上3个药物的主要临床研究,间接对比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兰标;郭晔堃;钟静芬;时惠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益母草提取物对阿霉素心肌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研究益母草提取物对阿霉素所致的心肌受损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以MTT法将H9C2心肌细胞置于(36.5±0.5)℃,95%空气加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培养。实验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益母草提取液和阿霉素;对照组加阿霉素;对照空白组两者都不加。结果: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63.4%,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为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母草提取物对阿霉素所致的心肌受损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瑜萍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的制备

    以泮托拉唑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滑石粉、磷酸钠、磷酸氢二钠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空白丸芯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优化了处方和工艺。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中制成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3批制品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30 min时释放度分别为91.74%、87.98%、88.31%,在0.1 mol/L盐酸中2 h时的耐酸力分别为98.71%、97.18%、101.5%。

    作者:董佳丽;黄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10基因1082G/A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常州地区人群白介素-10(IL-10)基因1082G/A多态性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病的关系。方法:招募了299例研究对象并分成UAP组(n=146)和对照组(n=153),经测序鉴定IL-10基因1082G/A多态性,并检测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IL-10基因1082G/A在UAP组和对照组中均存在GG、AG和AA这3种基因型;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调整对多个危险因素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IL-10基因1082G/A 3种基因型与UAP的发病仍无相关性。结论:IL-10基因1082G/A多态性与中国常州地区人群UAP的发病无相关性。

    作者:史雷忠;钱志宏;李银福;倪悦;陈国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丹红注射液配合调脂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配合调脂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在冠心病基础治疗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调脂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配合调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浆中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脂(TG)水平、左心室射血(LVEF)分数和血管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中TC、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前者LVEF分数明显高于后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MD功能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配合调脂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中血脂,提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心脏正常功能的恢复,且无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柳万千;殷锡虎;敖钦;何华斌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丹酚酸B热稳定性研究

    目的:考查不同因素对丹酚酸B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HPLC检测溶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变化。结果:温度和加热时间对丹酚酸B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乙醇溶液比水溶液更有利于丹酚酸B的稳定。结论:生产过程中应将浓缩温度控制在60℃以下,时间在4 h以内,且溶液中丹酚酸B浓度高有利于稳定。

    作者:晋迎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埃博拉病毒病的治疗及新药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具威胁的病原体之一,2013年12月始于西非几内亚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成为有记载以来严重的一次暴发。由于对疫情的估计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本次疫情的防治效果并不乐观。美国FDA紧急批准了未经系统研究的ZMapp和TKM-Ebola用于埃博拉病毒病的治疗,但限于未知的疗效、安全性和产能的不足,意义有限。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的方法以及新药的新研究进展,方便相关人员了解此方面的信息。

    作者:孟现民;董平;卢洪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上海医药杂志

上海医药杂志

主管: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上海医药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