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徽;董建峰;齐效勇
目的:提取并纯化木防己多糖(AFMP),确定其组成,研究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方法:利用水提醇沉得到木防己粗多糖,再经DEAE纤维素和聚酰胺纯制.利用Fenton反应研究AFMP清除·OH的作用;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AFMP清除·O2-的作用.结果:纸色谱显示AFMP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AFMP清除·OH的能力较弱;清除·O2-时的效果稍强,IC50为1407.4μg/ml.结论:木防己多糖为首次提取制得,有一定的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
作者:杨海东;陈艳梅;刘淑芬;甄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思密达消除小儿红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疗效.方法:静脉滴注红霉素25~30mg/kg.d,治疗前0.5~1h加服思密达.结果:思密达能够明显消除小儿静滴红霉素时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结论:临床儿科静点红霉素时可广泛加服思密达以消除红霉素所致的胃肠道反应.
作者:韩永清;孙桂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视疲劳发生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103例视疲劳患者的病因、病史及症状特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视疲劳为多种因素所致,屈光不正、操作电脑终端、隐斜视等因素常引起症状.视疲劳症状繁多,治疗方法因人而异.结论:视疲劳病因复杂、症状繁多,必须做详细的相关检查,全面分析,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
作者:孙江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不同时期心肌胶原网络的改变,为高血压的治疗及心脏功能的早期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用Masson三色法染色、光镜观察和天狼猩红-苦味酸饱和液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两种方法,对压力后负荷增高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术后2周、4周、8周心肌胶原进行观察,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对高血压不同时期心肌胶原总量和Ⅰ/Ⅲ型胶原比例的改变进行观测.结果:4周时心肌胶原总量较2周时增多,Ⅰ/Ⅲ型胶原量比例无显著改变.8周时,血管周围胶原增生显著,且向周围心肌间质中蔓延,出现了大面积的心肌细胞消失,取而代之为胶原纤维.胶原纤维互相交织,排列杂乱无章.Ⅰ型胶原增多,Ⅰ/Ⅲ型胶原量比例增大.结论:在高血压时,心肌胶原网络重建与血压增速和病程关系密切.血压增高越快,病程越长,胶原网络破坏越严重.
作者:王新生;路立军;陈小迅;田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医院的文明建设是医院建设的一个长期研究与探讨的课题.医院的形象及形象设计是一个新的理论.这两个看似孤立的概念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作者:胡玮斌;徐九洋;梁玮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巨核细胞、血小板参数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显微镜检测巨核细胞,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4项血小板参数,并与对照组相比.结果:贫血组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增加,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是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重要特征,且与功能相关,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作者:佟长青;赵麟成;张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栓形成机理涉及血管壁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凝血、纤溶变化的检测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促纤溶作用方面探讨血栓康抑制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王成梁;马淑兰;杨洁;王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驾驶员醉酒与交通肇事的关系.方法:酒精定量检测仪、1:1硫酸、1%重铬酸钾、50ml/dl乙酸液、特制滤纸.结果:306例肇事人员中,血中乙醇浓度80~90mg/dl占64%,乙醇浓度100~110mg/dl占23%.结论:酒后驾车是引起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占交通肇事的97%.
作者:杨书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测定了43例脑出血病人的QT离散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将脑出血死亡组与存活组以及脑出血合并冠心病组与无合并冠心病组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组Q-T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死亡组Q-Td显著大于存活组(P<0.01);脑出血合并冠心病组与无合并冠心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可作为评估脑出血者病危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而无论其有无基础冠心病存在.
作者:何峰;邵海琳;张寰;顾秀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颅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脑梗死复发原因.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颅内外动脉检测,并对随访期间复发患者进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结果:136例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42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12例.随访期内脑梗死复发26例,其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10例.结论:急性脑梗死与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者密切相关,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作者:潘妍婷;邹玉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脂肪肝大鼠在生化、病理、脂肪代谢、细胞因子、胰岛素及瘦素各方面指标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2只,按体重层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11只,脂肪肝组(B)11只.对照组饲以普通鼠饲料,脂肪肝组饲以高脂饲料.8周后,全部处死,取血及肝组织,测定血中AIT、AST、TG、CHO、INS、FBS、FFA、Ieptin、II-6、TNF.肝组织匀浆测定肝组织TC,TG,SOD、MDA,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脂肪肝大鼠存在明显脂肪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及瘦素表达增高;细胞因子升高.结论:实验性高脂饮食脂肪肝大鼠存在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
作者:李岩;邵宏;阚志超;商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用随机对照方法选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针灸组32例,对照组30例,评价患者在残损和残疾水平的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初次评定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末次评定的肢体运动评定(FMA)和残疾功能评定(FIM)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灸治疗可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
作者:刘卫平;林展增;谭海彦;蔡昌龙;邢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自2003~2005年,我们对12例在我院治疗的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的患者进行了血磁治疗,一个疗程10次,积累期3~5次/周,治疗期和巩固期,隔日一次,少做10次,多做15次,全部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磁极化,其治疗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陈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视交叉的解剖特点,进而为垂体肿瘤切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例成年男性头部标本上,对视交叉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视交叉前缘与鞍结节相距4.42±1.17mm,视交叉前缘与交叉前沟相距7.0±1.1mm,视交叉与镰状韧带颅前窝附着处后缘相距10.7±1.02mm,视交叉宽度为10.6±1.2mm,在出视神经管、入颅处,两侧视神经内缘相距14.8±1.9mm.结论:视交叉的解剖关系是垂体瘤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张国徽;董建峰;齐效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医古籍,义理幽微,用字奥涩,词义邃艰.为便于初学诵习,深解医宗,现将部分中草药难字的中英文名称作一释析.
作者:张明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桩核冠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后牙残根冠的修复体,桩核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有许多种,如树脂、桩核铸造桩核等,近几年来作者采用了全银汞合金根管桩核修复后牙残冠,疗效满意.
作者:杨捷;安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人类基因组用卫星法对DNA长度多态性进行分类.其中平均每15Kb就有一个短串联重复(shorttandem repeats,STR).STR又叫微卫星DNA,重复单位一般为2~7bp,等位基因碱基长度一般在500 bp以下,在同一位点上因重复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等位基因.依据孟德尔遗传分离律,在配子细胞形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各自的配子细胞.
作者:李峥;罗强;孙黎;赵铁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急性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及与其发生可能有关的因素,探讨SIRS在判断急性脑出血的病情和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且以目前外科、危重病领域公认的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诊断标准为依据,了解急性脑出血后SIRS和MOD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问题.结果: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率为52%;出血量≥30ml、出血破入脑室、随机血糖≥11.1mmol/L的患者,SIRS的发生率分别较出血量<30ml、出血未破入脑室、随机血糖<11.1mmol/L的患者显著增高.脑出血后发生SIRS的患者,其MODS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SIRS的患者.结论: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率高,SIRS的发生提示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作者:谢高强;刘家令;高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医院是社会和谐的窗口,抓好医院管理创建和谐医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和谐医院的含义应该是在和谐社会的框架内,在医院特殊的环境中,规范行医过程,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医疗工作安全有序,医院发展前景广阔、职工之间、医患之间、医院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医院管理年活动刚刚起步,如何抓好医院管理年活动,构建和谐医院谈以下几点看法:
作者:杨慧芬;崔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口服米非司酮进行中期妊娠引产,可提高引产的简单性、安全性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方法:选择要求终止中期妊娠的妇女100例,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各50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均能一次性成功.但用药组出血量及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本文通过使用利凡诺羊膜腔穿刺与口服米非司酮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数据对比,分析了米非司酮药物作用和特点,建议临床推广.
作者:魏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