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指标的影响

周奕;魏玉婷;萧松建

关键词:培哚普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转换指标, 高血压
摘要:目的 探讨常用降压药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9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培哚普利组(30例)服用培哚普利每日4 mg;阿仑膦酸钠组(30例)服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5 mg;氨氯地平组(30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5 mg.3组同时予调整生活方式和服用碳酸钙D3片(每日1片)作为基础措施.各组均受试6个月,受试前后检测骨转换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 氨氯地平组治疗后骨转换指标水平无改善,继续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及阿仑膦酸钠组骨转换指标水平降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虽培哚普利组改善程度不如阿仑膦酸钠组(P<0.05),但较氨氯地平组明显(P<0.05).结论 虽培哚普利效果不如阿仑膦酸钠,但服用培哚普利6个月仍可降低POP伴高血压患者的骨转换指标,对POP有早期改善作用,培哚普利有望成为POP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优先选择.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常用降压药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9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培哚普利组(30例)服用培哚普利每日4 mg;阿仑膦酸钠组(30例)服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5 mg;氨氯地平组(30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5 mg.3组同时予调整生活方式和服用碳酸钙D3片(每日1片)作为基础措施.各组均受试6个月,受试前后检测骨转换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 氨氯地平组治疗后骨转换指标水平无改善,继续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及阿仑膦酸钠组骨转换指标水平降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虽培哚普利组改善程度不如阿仑膦酸钠组(P<0.05),但较氨氯地平组明显(P<0.05).结论 虽培哚普利效果不如阿仑膦酸钠,但服用培哚普利6个月仍可降低POP伴高血压患者的骨转换指标,对POP有早期改善作用,培哚普利有望成为POP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优先选择.

    作者:周奕;魏玉婷;萧松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匹多莫德注射剂在中国健康人体中的单剂量药动学特征

    目的 评价在中国人群中单次静脉注射匹多莫德后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用二重3×3拉丁方交叉试验设计.12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注射匹多莫德200、400、800 mg后,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匹多莫德的浓度,用WinNolin 6.2.1软件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用SPSS 19.0软件考察匹多莫德主要药动学参数的剂量线性特征及性别差异.结果 匹多莫德200、400、800 mg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17 920±2068)、(34 771±6 336)、(70 950±10 527) μg·h·L-1;ρmax分别为(10342±1 545)、(18093±3 589)、(39 120±4 686) μg·L-1;t1/2分别为(1.421±0.285)、(1.523±0.414)、(1.643±0.157)h.结论 匹多莫德的AUC0→t、ρmax均随剂量增加而线性增加,在200~800 mg内呈线性药动学特征.除200 mg组的ρmax外,其他剂量组别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徐红蓉;陈伟力;马媛媛;苑菲;杨梦婕;李雪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碘海醇致过敏性休克1例

    [病例] 患者,女,30岁,于2014年8月7日因肾结石入院复诊.该患者曾于2013年6月3日因“头痛伴发热1月”入院治疗,期间(6月8日)出现左下腹及左背部疼痛.询问否认青霉素、磺胺等过敏史,经查体,左下腹轻压疼,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左肾区叩击痛.患者既往有肾积水及肾结石病史,行B超示:左肾积水,左侧输尿管上端扩张.咨询泌尿外科后考虑患者左肾结石可能,建议行双肾、输尿管薄层CT平扫.

    作者:谭秀艳;李中东;时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PDCA循环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目的 探索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加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 引入PDCA循环,对PIVAS 的选定项目——“规范静脉用药混合调配操作”实施多维度管理,并评价改进活动后的成效.结果 循环结束后,静脉用药混合调配不规范操作频数每月减少89.27%,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隐患得到进一步消除;输液冲配数增加27.57%,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合理应用PDCA循环,有助于促进PIVAS的质量管理及效率提升,可在医院药学服务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振宇;曾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C-MS/MS法测定药物中硫酸二甲酯的残留量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药物左舒必利及起始原料中硫酸二甲酯的残留量.方法 色谱柱采用Venusil XBP Phenyl column(100 mm×2.1 mm,5μm),流动相为100%甲醇,流速0.25 mL· min-1.通过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串联质谱,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硫酸二甲酯在质量浓度2.52~100.60 μ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5;在低、中、高浓度下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3%、103.9%及100.9%;方法精密度良好(RSD均<5%).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药物中微量硫酸二甲酯残留量的测定.

    作者:施燕;何志高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米托蒽醌浓度及其在药动学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HPLC法建立大鼠血浆中米托蒽醌浓度的检测方法.方法 用10%三氯乙酸甲醇沉淀蛋白的方法处理血浆样本,色谱柱为XBridge-C18色谱柱(150 mm×2.1 mm,3.5 μm),流动相为0.3%庚烷磺酸钠溶液(用磷酸调pH=2.0)-乙腈(72:28),流速1.0mL· min-1,检测波长λ 240 nm,内标为安非他酮.并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米托蒽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结果 血浆中米托蒽醌在质量浓度100 ~ 10 000 μg· 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良好(RSD均<6%),平均回收率>80%,短期室温和长期冷冻保存条件下稳定性良好(RSD均<8%).静脉注射给予米托蒽醌5 mg·kg-1,大鼠的AUC0→t为(1 178.44±70.07)μg·h·L-1,t1/2z为(0.39±0.12)h,CLz/F为(3.91±0.26)L-1·h·kg-1,Vz为(2.18±0.63)L· kg-1,tmax为(0.22±0.04)h,ρmax为(2 380.91±360.12)μg·L-1.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且稳定可靠,适用于米托蒽醌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周子晔;周彬;王陈翔;龚大湖;黄爱芳;张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目的 探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提出的DPN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成甲钴胺治疗(M)组,依帕司他(E)组及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M+E)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甲钴胺、依帕司他、甲钴胺加依帕司他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等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M、E、M+E组显效率分别为13.33% 、20.68%、27.59%,有效率分别为20% 、17.85%、37.93%,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39.28%、65.51%.M+E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M、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0.01),且提高幅度M+E组较M、E组大(P<0.05).结论 甲钴胺与依帕司他均可改善DPN患者的症状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但两者联用效率更高,传导速度改善更明显.

    作者:蒋翠萍;陈一;冯强;孙华;顾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对1例华法林停药处理后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升高患者的药学服务

    目的 临床药师利用专业知识,对1例患者停华法林药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升高进行药学服务.方法 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用药史,结合患者基因检测为医师提出治疗建议.结果 患者经合理处置后INR恢复至安全范围,经行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用药,患者达标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可综合专业知识和新技术进展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实践,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李进峰;徐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C-MS/MS法测定人血清中替加环素浓度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清中替加环素的浓度.方法 人血清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后,选用Agilent Poreshell C18(50 mm×3.0 mm,2.7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含0.03%三氟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0 mL· 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监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586.1→513.1(替加环素)和m/z 444.8→428.2(内标多西环素).结果 血清中替加环素的线性范围为0.02~ 2.5 mg·L-1(r=0.997 9),定量下限为0.02 mg·L-1;低、中、高3种浓度下,本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5.5% ~ 104.1%,日内、日间精密度良好(RSD均<15%),提取回收率为86.8% ~ 93.2%.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人血清中替加环素浓度的测定.

    作者:廉洪;韩奇;刘炜;朱逢佳;李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国内肿瘤领域药物经济学文献分析与评价

    目的 分析和评价近几年来国内肿瘤领域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文献质量,了解国内抗肿瘤药物经济学研究现状.方法 检索2010-2014年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结果 共纳入药物经济学文献53篇,研究者多以药剂师为主,大部分无经费支持,期刊分布广泛,对比方案多以化疗方案为主,主要采用回顾性研究和成本效果分析,多以直接医疗成本作为成本指标,对药费进行单纯性敏感度分析.结论 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符合临床需求,但缺乏足够的重视,文章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评价角度、成本范围过窄、贴现问题易被忽略、研究设计方法有待提高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单一等方面.

    作者:范丽萍;焦园园;郭子寒;张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肿瘤疫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复发,以达到清除或控制肿瘤的目的.现以血管内皮生成因子为抗原靶标对其相关的肿瘤疫苗研究动向进行综述.

    作者:林忠;孙渊;谢群莉;蒋正立;周鹏;金慧;朱燕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乳酸依沙吖啶致过敏性休克1例

    [病例] 患者,女,29岁,体质量51 kg,怀孕18周,经超声波检查发现胎儿发育畸形,欲做中期妊娠引产入院.经检查:心电图正常,心肺功能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ALT 12.7 U·L-1,AST 19.0 U·L-1,ALP 62.0 U·L-1,BUN 3.1 mmol· L-1,CREA 54 mmol·L-1,UA 197 mmol· L-1);查体:t 36.5℃,P64次·min-1,R 20次·min-1,BP 110/70 mmHg;出凝血时间正常(PT1.031 s、TT 16.6 s).遵医嘱通过羊膜腔内注射乳酸依沙吖啶注射剂(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号141203-1)50 mg,约3min后,患者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寒战、烦躁不安、面色紫绀、意识模糊等症状,测血压为70/40 mm Hg,心率52次·min-1.

    作者:姜在铎;姜奎;徐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列腺素E1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作用

    目的 应用旁流暗视野仪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感染患者34例遵照SSC 2012指南,早期目标导向复苏后,在常规“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GE1组,各17例.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舌下微循环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和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宏循环指标的变化,记录2组APACHEⅡ评分和28 d病死率.结果 PGE1组患者舌下微循环在给药后第1天PPV较入组时明显增加(77.21±2.72 vs75.5±7.67,P<0.05);治疗第7天,PPV、MFI较常规治疗组增加明显(86.60±6.74 vs 80.20±8.55,2.51±0.45 vs2.19±0.46,P均< 0.0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乳酸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及28 d死亡率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E1可改善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状况.舌下微循环指标可作为评估及指导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优化血流动力学治疗的重要方法,临床仍需更多的研究支持.

    作者:汪月奔;虞意华;刘秉宇;颜默磊;严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上海市闵行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抗菌药物用药现状评价

    目的 评价上海市闵行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用药现状.方法 收集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集中采购数据,对抗菌药物品种和购药金额采用药物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 2014年抗菌药物购药总金额1 461.38万元,其中非限制、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分别占67.36%与32.64%.用药频度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限定日费用小的是硝咪唑类(0.85元).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药基本合理,但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任重道远,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监管.

    作者:金蕾;杨耀芳;魏新萍;储继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剂联合50%葡萄糖注射剂预防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剂联合50%葡萄糖注射剂用于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疗效.方法 46例在维持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6个月血透中发生低血压反应比例>50%),随机分成2组,各23例.对照组在血液透析时给予50%葡萄糖注射剂100 mL持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给予50%葡萄糖注射剂100 mL的基础上,在每次透析开始时给予参麦注射剂50 mL缓慢静脉滴注.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内发生低血压的次数以及透析前、透析2h及透析后的收缩压及心率.结果 观察组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34.9%);观察组透析2h、透析后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透析前、透析2h及透析后的心率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预防血透相关性低血压的总有效率(87.0%)明显高于对照组(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剂联合50%葡萄糖注射剂能有效预防血透相关性低血压,从而保证了透析的充分性,提高了透析的质量.

    作者:厉青;张艳;苏静;陈铁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我院门诊药房退药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

    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患者退药原因及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共28 901张退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门诊药房退药处方涉及31个临床科室和1 040位临床医师,退药原因共分有7类,即医师药品选择错误、医师药品费别选择错误、药量过多、因检查取消造成治疗中断、药房缺药、不良反应和患者拒绝使用.实施干预措施后门诊患者每月退方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 门诊退药情况有客观存在的,也有可以改善和避免的.在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医师和门诊药房药师的干预下,降低退药发生率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喻俐懿;徐瑾;王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临床药师在药物中毒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中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临床药师参与药物中毒治疗的工作内容.结果 临床药师在药物中毒救治中可以从提供特殊解毒药物、中毒药物信息、血药浓度监测和提供治疗方案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协助医师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结论 临床药师应抓住药物特性,结合患者个体化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药学服务,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杭永付;谢诚;高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我院2014年上报的5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不良反应(ADR)所体现出的数据特征,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520例ADR报告,对发生ADR的患者年龄、药物分类进行分析.结果 520例ADR中41~60岁年龄层患者人数多,占总数的37.7%.引发ADR的药物中以抗肿瘤类药物多见,占总数的23.7%.ADR临床表现多的是涉及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等,占总数的58.1%.结论 应加强对收集的ADR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地完善监测机制,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用药策略,做到临床工作与药学工作互补互助、合作提高,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荀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精益6σ管理方法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

    目的 采用精益6σ管理方法,规范我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方法 按照精益思维,6σ标准改进流程,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DMAIC)的改进模式,干预我院围术期预防用药的不合理情况.通过比较改进前后药物、溶媒、给药时机、给药途径和给药疗程5个环节的缺陷情况,评价应用精益6σ方法后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改进效果.结果 在精益6σ方法的管理下,围术期预防用药的问题环节(主要是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时机和疗程)的缺陷率和总体缺陷率显著下降,Ⅰ类切口Z值由2.26提高到2.70;Ⅱ类切口Z值由2.34提高到2.83.结论 精益6σ管理方法可有效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作者:付辛芳;郭建芳;吴爽爽;冯琴琴;薛梅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