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麻钩藤颗粒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

黄月芳;楼招欢;余芳

关键词:天麻钩藤颗粒, 偏头痛, 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 多巴胺
摘要: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颗粒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比灵胶囊组、天麻钩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服蒸馏水,阳性组灌胃给予西比灵胶囊(1×10-3g/kg),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浓度的天麻钩藤颗粒(低剂量:0.75g/kg,中剂量:1.5g/kg,高剂量:3g/kg)7d,于末次给药30min后,除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造模,并观察其耳红、挠头次数等行为学指标;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酶免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NO、SOD、MDA及脑组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天麻钩藤颗粒中、高剂量组能显著缩短模型大鼠耳红消失时间(P<0.01),此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天麻钩藤颗粒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少模型大鼠挠头次数( P<0.05,P<0.01).天麻钩藤颗粒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血浆黏度切变率及全血还原黏度低、中切变率( P<0.05,P<0.01).天麻钩藤颗粒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清MDA含量,升高SOD含量(P<0.05),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清NO、MDA水平( P<0.05),升高SOD含量.天麻钩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大鼠脑组织E、NE、5-HT、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天麻钩藤颗粒能预防偏头痛发作,这种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机制得以恢复,进而改善脑及血管的功能障碍有关.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调查的中重度原发性痛经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目的:对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以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平时、痛经及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3例被调查者中,有69.94%平时较怕冷,57.06%易手脚冰冷,77.30%喜热饮热食,83.44%每周运动少于3次.78.53%、64.42%的患者因吃冰品冷饮或用冷水洗衣服引起或加重腹痛,66.26%、74.23%因吃热食热饮或热敷腹部缓解腹痛.腹痛时69.33%的患者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变稀软;61.35%、56.44%左侧或右侧尺脉沉.68.10%的患者被诊断为寒湿凝滞证.结论:调查发现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为寒邪,病机以外感寒邪而致寒湿凝滞胞宫为主.

    作者:刘玉祁;佘延芬;朱江;宋佳杉;陈寅萤;郑媛媛;马增斌;陈旭;杨欢;解秸萍;苑鸿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舟曲泥石流灾后中药汤剂预防腹泻和感冒的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泥石流后灾区人群感冒及腹泻的发病状况,评价大规模使用中药汤剂对灾区人群感冒、腹泻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舟曲县独立初中二年级学生496名,分为试验组(278名)和对照组(218名),试验组每天服用防腹泻方及防感冒方各1次,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药物.20d后,统计两组的感冒、腹泻发病率并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全体试验人群进行血常规及相关免疫水平的检测:T淋巴细胞亚型(CD+3、CD+4、CD+8)检测、B淋巴细胞检测、NK淋巴细胞的流氏细胞检测.结果:CD+4/CD+8比值、血红蛋白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0);CD+3、NK、B、全血红细胞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0.45、0.60、0.57).试验组感冒发病率为30.58%,腹泻发病率为16.55%;对照组感冒发病率为75.69%,腹泻发病率为34.40%.两组感冒发病率及腹泻发病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感冒保护率为59.60%,腹泻保护率为51.89%.感冒效果指数为2.48,腹泻效果指数为2.08.结论:中药汤剂防腹泻方和防感冒方可提高灾区灾民免疫力,降低感冒及腹泻的发病率,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力的提高和血红蛋白的增加有关.

    作者:刘立;冯蕾;陈国英;黄生辉;彭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健骨颗粒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骨颗粒对成骨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生理盐水血清组加入生理盐水血清;含药血清组加入佳浓度的健骨颗粒颗粒含药血清;MTT法检测佳含药血清浓度;运用采用ELISA法检测成骨细胞OCN的表达,采用比色法测羟脯氨酸(HYP)、碱性磷酸酶(AKP),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法检测核心结合因子(Cbfα1)、Ⅰ型胶原(Col Ⅰ)、成骨转录因子(OSX)mRNA的表达.取第4代细胞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染色矿化结节.结果:MTT法检测显示含药血清佳浓度为20%;钙化结节观察显示含药20%组先出现矿化结节,结节数量增多;含药血清组细胞液内OCN、AKP和HYP含量高于生理盐水血清组(P<0.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含药血清组Cbfα1、Col Ⅰ、OSX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血清组(P<0.05).结论:健骨颗粒含药血清能提高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中矿化结节的数量、AKP、HYP、OCN的含量、Col Ⅰ、Cbfα1、OSX mRNA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分化.

    作者:林煜;吴银生;卢天祥;黄云梅;林燕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痰瘀同治”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痰瘀同治”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对17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41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分别于入院后治疗前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6项及血液流变学.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服用祛瘀化痰中药2周后再次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6项及血液流变学.结果: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对照,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与血脂代谢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为TrG(甘油三酯)、ApoB(载脂蛋白B)和ApoB/Apo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升高,而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poA(载脂蛋白A)减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治疗后血脂水平有改善,主要表现为CHOL(总胆固醇)、HDL、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ApoB和ApoB/ApoA减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治疗后血液高凝状态有改善,主要表现为200/s(全血高切黏度)、30/s(全血中切黏度)、3/s(全血低切黏度)、HCT(红细胞压积)、Arbe(红细胞聚集指数)、ηc(卡松黏度)、EPT(红细胞电泳时间)、HRV(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和IR(刚性指数)减低.结论:中医“瘀”和“痰”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痰瘀同治”能够改善血液高黏滞状态及血脂水平.

    作者:陈镇秋;何伟;魏秋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镶)针耳背割治配合中药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镜)针耳背割治结合中药内服对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镜)针耳背割治加中药内服,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内服.分别治疗1-2个疗程后,采用PASI评分表进行评分.结果: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PASI评分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甥)针耳背割治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血热型银屑病总体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内服组.

    作者:刘智艳;杨欢;刘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王灿晖教授运用理气和胃法验案两则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为常见的胃脘痛发生原因.王灿晖教授作为当代著名温病学家和中医内科学家,根据胃脘痛的基本病机,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理气和胃”法,取得显著疗效.笔者选取两则典型案例,将王灿晖教授运用理气和胃法治疗胃脘疼痛的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王贾靖;刘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正交实验法优选黄连-厚朴药对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黄连-厚朴药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小檗碱与厚朴总酚的提取率以及出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溶剂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醇浓度对各指标的影响.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檗碱,厚朴总酚的含量,流动相:乙腈:0.3%磷酸(三乙胺调节pH=4.0).结果:黄连厚朴的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药材,70%乙醇回流,提取60min,提取1次.结论:该工艺稳定,可靠,省时,省材.为黄连-厚朴配伍的复方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吴安国;曾宝;韦杨;李生梅;黄孟秋;黄斌;陈建南;赖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试析《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诊疗原则

    文章重点探讨了《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诊疗原则及其临床意义,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涉及脾胃病的诊疗原则主要有:以辛开苦降为主治原则,以甘补为辅助原则;以辛热为主治原则,以甘缓为辅助原则;以甘辛为主治原则,以酸收为辅助原则;以辛甘通阳为主治原则,以苦燥淡渗为辅助原则.

    作者:赵哲伟;王新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基于概化理论的40-65岁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目的:考核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信度,以完善调查问卷的条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和北京市东城区社区40-65岁妇女开展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并以获得的1 740例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信度指标(概化系数Ep2)和可靠性指数(φ),评价调查问卷的信度.结果:被调查者与条目的交互效应变异分量的估计值为0.8350,占总变异70.31%,是变异的主要来源.决策研究中相对误差变异σ2(δ)为0.0226,概化系数Ep2为0.9121.结论:调查问卷的整体信度高,质量较好,但在条目数量上尚需精简.

    作者:田峰;杜婧;谢雁鸣;裴誉;刘峘;易丹辉;李建鹏;孙学技;支英杰;崔庆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红外光谱、气相色谱分析

    目的: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的研究.方法:采用水提醇沉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得精制绞股蓝多糖(GPM2).利用红外光谱(IR)和气相色谱(GC)分析多糖的糖键结构和单糖的组成及摩尔比值.结果: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纯化多糖效果显著,得精制多糖(GPM2).IR分析显示GPM2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GC分析得出该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3.23:7.71:1.00:2.29:2.88:14.84,其中半乳糖的含量高.结论:分析绞股蓝多糖的结构和组成,对绞股蓝产品的功能和生产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周宝珍;肖娅萍;牛俊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小檗碱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小檗碱对SGC7901细胞的24h和48h抑制率,并计算24h和48h的50%抑制浓度(IC50)值;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浓度小檗碱作用48h后胃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的发生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小檗碱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4h和48h IC50分别为74.16、36.84μmol/L.1μmol/L至120μmol/L浓度梯度的小檗碱干预48h后,SGC7901凋亡率发生率逐渐增加.其中5、10、25、50、75、120μmol/L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0μmol/L时凋亡发生率达到35.43%;5、25、75μmol/L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SGC7901胃癌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S期细胞比例则随浓度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25、75μmol/L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G2/M期细胞,各组比例变化无明显差别.结论:小檗碱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阻滞细胞周期于Go/G1期,抑制DNA合成和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陈刚;胡少明;柯善栋;王清睿;向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清热化瘀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DNF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清热化瘀方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6、12、24h及3、7d共6个时间点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以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半暗带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6h表达继续增强,12h达高峰,3d后表达开始减弱(P<0.05,P<0.01);神经细胞凋亡于缺血再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24h达高峰,3d后表达开始减弱( P<0.05,P<0.01).清热化瘀方治疗后可以上调BDNF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P<0.01).结论:清热化瘀方可促进脑缺血后BDNF的表达,保护神经元.

    作者:胡跃强;唐农;刘泰;刘尊敬;祝美珍;胡玉英;范立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HPLC法同时测定九里香中橙皮内酯和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的含量

    目的:建立九里香中橙皮内酯和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在广西不同产地及药材中不同部位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Agilent Esclipe XDB-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 57:43),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332nm,柱温25℃.结果:橙皮内酯进样量在0.092-1.104μg,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进样量在0.14-1.6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为0.9999( n=5);橙皮内酯与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25%和98.30%,RSD分别为0.76%和1.19%.结论:本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为九里香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

    作者:姜平川;李嘉;杨海船;张赟赟;李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当代全国名老中医起居养生经验调查研究

    目的:从运动、房事、睡眠等方面总结当代全国名老中医起居养生经验的共性特征.方法:以全国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运动、房事、睡眠等方面的养生建议与自身实践进行调查和总结分析.结果:58位名老中医的调查数据显示,87.9%的名老中医赞同散步,62.1%赞同太极拳,其他运动项目皆少于50%;69.0%提倡应适度房事,15.5%提倡节欲;93.1%提倡应规律起居,主张注意气候环境、居处环境、衣着、规律睡眠者,分别占70.7%、63.8%、62.1%、89.7%,84.6%提倡睡午觉.名老中医个人施行的情况与主张的比例接近,晚上平均上床睡觉时间为22点24分,晚上床时间晚上24点,建议睡眠时间7h,午睡平均在13点,长度50min左右.结论:名老中医的运动养生推崇散步和太极拳;房事养生主张顺其自然、适度,并认为进行房事相关气功的修炼是不必要的;注重居处环境、衣物、气候对身体的影响.

    作者:林嬿钊;卢传坚;丁邦晗;李姝淳;欧爱华;冼益民;叶子怡;郭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随机对照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VIP、CNKI检索系统,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及灰色文献,纳入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随机分配方法、随机方案隐藏、盲法和意向性治疗分析逐个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2位研究员独立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78例患者,均以中文发表.均为低质量试验.结果显示:①总有效率:共纳入7项RCT,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②MMSE评分:共纳入3项RCT,结果显示,2项RCT研究中药治疗组MMSE评分优于对照组.③ADL评分:共纳入2项RCT,1项RCT显示中药治疗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④HDS评分:共纳入3项RCT,2项RCT显示治疗组ADAS-cog评分高于对照组.⑤MQ评分:共纳入1项RCT研究,治疗后MQ评分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⑥所纳入文献均未发现与中药相关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由于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缺乏重要的终点指标,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大量高质量研究支持.

    作者:张艳霞;张允岭;路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直流安培法测定扶本增脉颗粒中丹酚酸B的含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直流安培检测法建立扶本增脉颗粒中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ODS-BP C18柱(200mm×4.6mm,5μm);以乙腈和0.1%磷酸(35:65,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进行等度洗脱;工作电极为Pt,参比电极为Ag/AgCl,工作电压为1.0V;柱温为30℃.结果:丹酚酸B质量浓度分别为0.005-10mg/L时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回收率为97.8%-100.4%;相对标准偏差(RSD)<5.0%,检测限为2μg/L.结论: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相比,含量测定结果一致,检测限更低,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扶本增脉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寿旦;俞忠明;李亚平;章建民;马相锋;李洪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基于对应分析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

    分析历代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从《中医方剂大辞典》96 592首方剂中检索包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运用SPSS 11.0中对应分析方法,对搜集的1 406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十八反药对及其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特点;运用Excel统计得出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发现各年代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应用具有差异性,宋代应用频率高;隋唐时期含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占同时期总方的比例为各年代高;乌头药对、附子药对与宋代关联较为密切,川乌药对与明代关联较为密切,藜芦药对与隋唐年代关联较为密切,甘草药对与各年代关联无明显差异;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也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应用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外科疾病中其次,其他各科疾病均较少应用.

    作者:陶静;范欣生;杨环;尚尔鑫;华浩明;段金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用量策略的文本挖掘研究

    通过标记、信息提取、文本聚类及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文中关于用量策略文本进行挖掘研究,初步总结出经方的6条用量策略,体现了经方用量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证实患者体质、年龄、疾病、证候、症状等均是药物剂量的影响因素,提示医生处方时应对其进行全面考虑.

    作者:姬航宇;焦拥政;连凤梅;仇菲;常柏;傅延龄;仝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红花组分HSYA对人胃腺癌BGC-823移植瘤裸鼠VEGF蛋白、KDR与缺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红花组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对人胃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 nu/nu裸小鼠接种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于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HSYA高、低剂量组(0.056g/L、0.028g/L),观察抑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瘤组织VEGF与HIF-1α蛋白以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TFQ-PCR)法检测瘤组织KDR及HIF-lαmRNA表达.结果:HSYA低剂量组抑瘤明显,该组瘤组织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降低,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P<0.01);HIF-1 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瘤组织明显减少(P<0.01).KDR 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HSYA抑制肿瘤生长的可能机制与抑制VEGF、HIF-1α蛋白的表达,减弱KDR蛋白磷酸化及其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活化阻碍肿瘤血管新生以及降低肿瘤缺氧微环境对血管生成的诱导有关.

    作者:奚胜艳;张前;刘朝阳;解华;岳利峰;李卫东;臧宝霞;高学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补肾调冲止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炎症性血精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及评价补肾调冲止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炎症性血精症的疗效.方法:60例炎症性血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组(抗生素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6-18个月.结果:试验组血精消失28例(93.33%),对照组血精消失16例(53.33%).试验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7.14%),再次予以试验组药物治疗,血精全部消失(再次治疗成功率100.00%).对照组5例复发(复发率31.25%),再次予以对照组药物治疗,血精消失2例(再次治疗成功率40.00%).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及再次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取得了更高的临床治愈率、更低的复发率及更高的再次治疗成功率.结论:补肾调冲止血汤联合抗生素为治疗炎症性血精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迅;梁季鸿;梁世坤;韦国强;朱春晖;宋卫儒;李广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