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腕管注射配合中药外洗治疗双手麻痛症

赵光宇

关键词:双手麻痛症, 腕管注射, 舒筋活络剂, 外洗疗法
摘要:笔者用腕管注射法配合中药外洗治疗双手麻痛症患者12例,取得满意疗效.1治疗方法腕管注射:取腕横纹中,掌长肌尺侧缘.选维生素B12、维生素B1、地塞米松注射液各1支,利多卡因注射液3ml.操作:患者取坐位,作腕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准确定位后,将针头垂直缓慢刺入约1寸,针下有突破落空感,探得有酸胀等得气感,抽无回血,缓慢将药液注入,可出现药液向手指流动及手指胀麻感;注射完毕,用毛巾热敷以促进药液吸收.
河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痔瘘洗剂用于痔术后坐浴230例

    为减轻痔术后局部水肿,减少术后并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我科自1994年以来,采用自制痔瘘洗剂用于痔术后坐浴230例,并与温水坐浴作对照观察,发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詹艳艳;卢灿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况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按现在年发病率217/10万计算,全国估计有600万左右中风病人,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中风的43%~65%,有报道高达80%[1].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现就近几年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陈德宇;楚海波;牛琦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生半夏粉治疗宫颈糜烂60例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属慢性子宫颈炎,多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发生.笔者近几年采用生半夏粉外敷,必要时配以内服中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翠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解毒消疣汤治疗传染性软疣36例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近几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特别是成年人,发病者增多.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自拟解毒消疣汤治疗传染性软疣36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纪家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良性室性早搏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选用仲景方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良性室性早搏,取得较好疗效.自1996年5月以来,治疗42例患者,并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相中;刘维;李敏霞;李志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拟蜈蚣粉外治结核性窦道96例

    笔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自拟蜈蚣粉外治结核性窦道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96例患者全部来源于1993年9月~1997年12月的住院病例.其中男41例,女55例;20岁以下13例,21~30岁28例,31~40岁39例,41岁以上16例;胸椎结核11例,腰椎结核35例,髋关节结核14例,膝关节结核8例,踝关节结核17例,其它部位结核11例;窦道形成1年以下者56例,1~5年者27例,5~10年者9例,10年以上者4例.

    作者:高永富;李汾泰;李泽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拟消瘰汤治疗男性乳癖6例

    男性乳癖,又称男子乳疬,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病症,笔者采用自拟消瘰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治6例年龄大52岁,小42岁;病程长5 a,短0.5 a,全部病人经检查排除肿瘤病变,诊断为乳腺增生,经西药治疗未效又不愿手术而改用中药治疗.

    作者:刘和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复方仙灵脾注射液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TXB2和6-酮-PGF12水平的影响

    复方仙灵脾注射液是根据郑绍周教授的经验方化裁之后,经科学方法分离、提取而制成的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实践中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较好疗效,现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复方仙灵脾注射液对TXA2和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TXB2和6-酮-PGF12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王同聚;郑绍周;郭会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助阳健脾治疗痰喘嗽

    痰、喘、嗽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组特有证群,且以反复发作为特点.现代医学多诊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多冬春发病,乃危害老年人健康一大症.笔者近年来采用助阳健脾法为主,辨证用药,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张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滴鼻乐治疗鼻炎152例

    鼻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表现为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浊涕常流等症.特别是慢性鼻炎及副鼻窦炎疗程长,易复发,目前还未有治疗本病合适剂型的特效药物.我院自制的滴鼻乐,临床上收到了满意疗效,现介绍于下.

    作者:杨锁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

    笔者自1997~2001年1月,以推拿手法为主,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6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大61岁,小23岁,平均42岁;病程长者6年,短者1月.其中L4~L5椎间盘突出40例,L5~S1椎间盘突出26例,L4~L5/L5~S1椎间盘二节同时突出20例,直腿抬高低于45度者62例,低于60度者24例.8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放射痛、麻木感、肌力减退、腱反射迟钝或肖失.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弧度消失18例,脊柱侧弯68例.

    作者:李钰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调气养神汤新用

    调气养神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由龙眼肉、柏子仁、生龙牡、远志、天冬、甘松、生麦芽、石菖蒲、甘草、朱砂(冲服)等药物组成.具有养神明、滋心血、理肝气、清虚热之功效.笔者守方治疗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头痛、顽固性失眠、帕金森氏综合征,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作者:安文;陈汝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76例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发病率、复发率和致盲率均高的一种眼病,尽管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措施,但尚未满意地解决潜伏与复发问题.我们从1996年5月~1999年5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共治疗HSK病人76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爱霞;孙慧悦;关义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灵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临床研究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西药治疗多以解痉止痛为主.我们根据临床经验,精心筛选组成协定方,制成胶囊剂型,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疗效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素娟;王金山;黄育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36例

    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自拟止眩汤和静推纳络酮治疗眩晕3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小24岁,大75岁,其中美尼尔氏综合征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前庭神经炎4例,头部外伤性眩晕3例,不明原因2例.临床表现: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视物模糊,头位固定和不敢睁眼,眼球震颤,听力障碍,运动障碍,共济失调,面色苍白,血压升高或下降.

    作者:王丽霞;常爱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上非常常见,胆红素脑病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在治疗上多采用药物和光照方法.自1995年10月至今采用自拟利胆冲剂配合药物及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新会;段冰;赵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氟康唑致严重药疹反应1例

    氟康唑为氟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纳差,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偶可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延晓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腧穴学》教学方法探讨

    <腧穴学>是中医院校针推专业的基础课,是针灸学教学的重点课程,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腧穴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腧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淑君;高希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肾性水肿治法

    水肿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上常首发于组织松弛部位,如眼睑或颜面,然后发展至足踝、下肢,严重时波及全身.水肿的性质软而易移动,常伴有其他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蛋白尿、管型尿.在中医学中,肾性水肿的病机概括为风水侵袭,脾胃阳虚,封藏失职,水湿浸渍.笔者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设置相应的治法及方剂,起到了统领全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于下,以供同道商榷.

    作者:李明;董霄汉;李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闭经的辨证用药思路与方法

    闭经是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未初潮,或曾有正常月经又停闭6月以上者.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闭经是世界卫生界关注的疑难病症之一.原发性闭经多与遗传学、性染色体核型及性分化异常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闭经则与下丘脑-垂体-性腺-子宫轴的异常有关.然月经不以时而下之病因首应分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精血两亏,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寒凝血瘀、冲任不理,经血不得下行而致.现就本病的临床治疗体会略述拙见.

    作者:魏文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河南中医杂志

河南中医杂志

主管: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