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唐红梅;谢庆文;施榕

关键词:糖尿病, 社区, 运动干预, 综合干预, 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社区运动干预的效果,从而有助于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等的控制.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运动组(n=133)、综合组(n=200)和对照组(n=140),实施为期8个月的干预和随访,并对其血糖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测.结果 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综合干预使FBG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运动干预(P<0.05);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均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P<0.05),而综合干预对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效果更好(P<0.01).结论 在社区基础上进行的运动干预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危险因素,但若结合饮食控制和(或)药物治疗进行综合干预,则能更好、更快地达到疗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胃窦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与清扫

    目的 检测进展期胃窦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状况,探讨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为标志基因,对45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86枚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45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有23例出现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CK20阳性(51.11%),与常规病理检查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86枚淋巴结有46枚CK20阳性(53.49%),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结论 RT-PCR技术检测CK20 mRNA是诊断胃窦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应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的清扫.

    作者:顾钧;费哲为;欧敬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乳酸(LA)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肾功能正常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455例,用酶电极法测定空腹静脉血浆LA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用锝99-DTPA同位素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静脉全血LA水平为(1.16±0.47)mmol/L,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P>0.05),但21例(4.62%)患者存在高LA血症.血LA水平随着血肌酐(Cr)水平升高而增加,在Cr>90 μmol/L后更明显;相反,随着GFR的降低而升高,在总GFR<80 mL/min后更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血LA水平与Cr、谷丙转氨酶、BMI呈正相关.引起血LA水平增高的Cr截点是95.35μmol/L.结论 糖尿病患者基础血LA水平与正常人相似,其水平主要受肝肾功能和BMI的影响.血Cr超过95μmol/L时易出现高LA血症.

    作者:刘芳;陆俊茜;唐峻岭;候旭宏;王静;李诀;贾伟平;项坤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活髓牙一次法根管充填治疗的近期疗效

    目的 观察和分析活髓牙一次法根管充填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以因口腔修复需要、意外穿髓或牙髓炎发作而需行根管治疗的112例患者(230颗活髓牙)作为研究对象.患牙随机分为分次法根管治疗组(对照组,n=102)和一次性根管治疗组(实验组,n=128).其中实验组在根管预备、干燥后,即使用注射型Vitapex糊剂充满根管,同时采用侧方加压法紧密充填牙胶尖,摄片确定根管适填后,行锌水门汀垫底永久性充填.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X摄片复查治疗牙的牙根及周围组织情况.以疼痛程度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标准.结果 治疗后1周内患牙疼痛反应为Ⅰ~Ⅲ级的,对照组为100例,实验组为124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中各有2例患牙的疼痛程度为Ⅳ级(P>0.05).治疗后3~6 月随访结果显示,被访患者均无主诉患牙不适和疼痛感,进食和咀嚼功能正常;牙片复查根周组织未见异常.结论 针对活髓牙,一次法与分次法根管治疗可以获得基本相同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董建辉;李国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腹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期切除植皮术一例报道

    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低流速的血管畸形,其治疗目前仍是一大难题,特别是病变巨大弥漫者更为棘手.我科近来诊治1例腹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兵;陆民;蒋米尔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稳定期COPD患者肺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改变

    目的 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COPD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参数从Ⅰ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DLCO(DLCO/VA)、Dm以及Vc等参数则从Ⅱ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Ⅰ级患者Dm较对照组下降,但Vc有增高(均P<0.05).结论 在COPD早期,尽管DLCO值在正常范围,但膜弥散已有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Dm和Vc同时减低,DLCO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Dm及Vc是弥散功能重要和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肺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蓓兰;刘锦铭;杨文兰;朱东;王英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SNL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培养人胚胎干细胞

    目的 为便于人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培养和研究,寻找一种建系细胞作为人ES细胞的饲养层细胞.方法 以小鼠成纤维细胞系SNL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培养人ES细胞株hES1.传代17代后,检测hES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包括碱性磷酸酶(AKP)、Oct-4、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SSEA)-3和SSEA-4的表达;同时观察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 hES1细胞在SNL细胞饲养层上能持续生长.经多次传代后持续表达人ES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其注射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皮下仍能形成畸胎瘤组织.结论 SNL细胞能够作为饲养层细胞用于人ES细胞的培养,且操作更方便;该细胞已转染了耐受新霉素的基因,为将来对人ES细胞基因操作时进行药物筛选提供了可能.

    作者:谢峰;张文杰;王鸿;陆峻泓;丛笑倩;曹谊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影像学分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影像学分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按OCSP分型: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28例(11.9%),部分性前循环梗死(PACI)71例(30.1%),腔隙性梗死(LACI)94例(39.8%),后循环梗死(POCI)43例(18.2%).临床分型与影像学分型一致者共有171例,分型总准确率72.5%(171/236);各亚型分型准确率分别为TACI 76%(25/33),PACI 81%(34/42),LACI71%(81/114),POCI 66%(31/47).结论 OCSP分型能正确预测梗阻部位和大小,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作者:方侃;王为珍;祝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卵母细胞与体细胞的电融合效率

    目的 探索适合于人体细胞核移植的电融合参数,并比较不同类型和数目体细胞的电融合效率.方法 首先对体外授精(IVF)后的低评分胚胎行电融合,观察不同电融合参数下胚胎的融合及继续发育情况,确定适电融合参数;其次将1~2 个颗粒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置入IVF后未受精卵子的卵周隙(PVS)中,在适电融合参数下行电融合.结果 在两段交流脉冲间给予200 V、25μs的直流脉冲为本研究的适电融合参数;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电融合效率低于成纤维细胞(P<0.05);在PVS中加入2个颗粒细胞,其单个颗粒细胞的电融合效率高于加入1个颗粒细胞(P<0.05),而成纤维细胞则无差异.结论 低融合效率的体细胞与卵母细胞电融合时可通过增加PVS中体细胞的数目来提高融合效率.

    作者:李雁;冯云;孙贻娟;牛志宏;张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两种MDA-MB-231乳腺癌细胞原位移植型裸鼠模型制作比较

    目的 比较组织块法和细胞悬液法制作MDA-MB-231细胞乳腺癌原位移植型裸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将组织瘤块和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两组裸鼠右侧第二对乳腺的脂肪垫内,制作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比较两组的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形态、肿瘤中心坏死、肿瘤表面血管分布情况和肿瘤表面溃疡出现时间,并观察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结果 两组的成瘤率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块法的成瘤时间早,瘤块形态欠规则,肿瘤血管少,易形成肿瘤中心坏死和表面溃疡;细胞悬液法的成瘤时间晚,瘤块形态规则,肿瘤血管丰富,中心坏死少,表面溃疡出现晚.病理学检查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组织块法和细胞悬液法均可成功制作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其生物学特性较一致,形态学各有特点,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建立动物模型.

    作者:龚英;汪登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自身免疫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可同时伴有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其他内分泌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成为自身免疫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中的一个表现,其共同土壤为免疫耐受的破坏.文章从APS的角度探讨LADA的研究价值.

    作者:邵琦;任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及意义

    目的 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作者:陆蔚;周健;贾伟平;包玉倩;马晓静;张锋;李鸣;胡承;项坤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二期Fontan术术前HGB、HCT和SpO2与肺血管阻力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二期Fontan术术前肺血管阻力(PVR)与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及经皮氧饱和度(SpO2)的关系,建立无创评价PVR的方法.方法 选择35例准备施行二期Fontan手术的患儿,测定静脉血HGB、HCT和安静时不吸氧状态下的SpO2,同时行心导管检查,测定和计算PVR.分别将HGB、HCT和SpO2作为自变量,PVR作为因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并分别计算HGB、HCT和SpO2与PVR的直线回归方程.结果 35例患儿术前HGB和HCT与SpO2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685,P<0.01;r=-0.634,P<0.01);HGB、HCT和SpO2与PVR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562,P<0.01;r=0.579,P<0.01;r=-0.392,P<0.05).HGB、HCT和Sp02与PVR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268x-2.093,y=0.108x-2.976和y=11.951-0.117x.结论 二期Fontan术术前HGB、HCT和SpO2与PVR均高度相关,可根据计算的直线回归方程,由术前测得的HGB、HCT和SpO2值计算PVR估计值,用以评价肺血管阻力.

    作者:黄美蓉;陈树宝;高伟;李奋;李筠;杨健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qnr基因流行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上海部分医院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qnr基因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其中产酸克雷伯菌4株)的qnr基因进行筛选,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系统进行鉴定和低抑菌浓度测定,并采用PCR检测qnr基因阳性菌株Ⅰ型和Ⅱ型整合酶基因.结果 在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中1株为大肠埃希菌,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呈多重耐药性,且Ⅰ型整合酶均阳性、Ⅱ型整合酶均阴性.结论 在所收集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阳性率并不高.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ESBLs,且呈多重耐药性,qnr基因存在于Ⅰ类整合子上.

    作者:孙康德;冯志磊;倪语星;周慧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定量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UAE)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979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24 h-UAE、测量血液及肾功能指标,并行眼底摄片及肾小球滤过率检查.结果 ①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4 h-UAE分别为(10.92±6.5)、(98.56±68.93)、(990.44±676.97)mg/24h.②病程5~15年和≥15年的患者的平均24 h-UAE明显大于病程<5年的患者(P=0.003和0.001).③合并高血压者和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的24 h-UAE较不合并者明显增高(P<0.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尿酸、C反应蛋白及糖尿病病程为影响24 h-UAE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24 h-UAE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高,但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延长达到平台期.严格控制血压、血尿酸水平对于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与24 h-UAE独立相关,炎症过程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的致病过程.

    作者:杨明;贾伟平;李青;张磊;于浩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小儿两性畸形的外科干预

    目的 探讨两性畸形治疗中外科干预的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1993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26例两性畸形患者的病史及随访资料.26例中女性假两性畸形(FPH)4例,真两性畸形(TH)5例,男性假两性畸形者(MPH)16例,性腺发育不良伴苗勒氏管持续综合征1例.护养性别女性18例,男性8例.根据不同类型的两性畸形,26例患儿分别进行外科手术纠正外生殖器畸形.结果 4例FPH患儿外生殖器保持女性外观,患儿与家长均满意;TH和MPH患者中术后男性者,均认可自己的性别,已完成外生殖器整形患儿的睾丸或阴茎不同程度小于同龄儿;2例MPH术后女性者患儿乳房发育较差.1例性腺发育不良伴苗勒氏管持续综合征患儿性别改为男性,随访发现左侧性腺为精原细胞瘤,行放疗及手术治疗.随访发现女性患儿的性格男性化,部分男性患儿的性格女性化.结论 对于两性畸形患者的性别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而外科干预必须在护养性别确定后进行,且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畸形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作者:徐伟珏;许恩;沈丽萍;陈建雯;龚代贤;严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桥接周围神经缺损

    目的 观察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n=12).致大鼠坐骨神经12 mm缺损后,分别用SIS桥接修复(A组),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B组)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组).术后16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肌肉湿重测量、计算机图像分析、Trueblue逆行示踪和透射电镜观察来评价神经再生效果.结果 组织学观察、Trueblue逆行示踪和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三组均有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缺损区;B组和C组大鼠的小腿三头肌湿重、单位面积轴突数量和神经组织面积均显著优于A组(P<0.05),B、C两组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可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谢雪涛;张长青;苏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VSV-G蛋白修饰的GFP逆转录病毒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 通过与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糖蛋白G基因(VSV-G)共转染,使含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经超速离心得以浓缩,进一步提高GFP逆转录病毒的细胞感染效率.方法 应用GFP-RV质粒转染PT67细胞,并用G418筛选出GFP阳性克隆,利用其产生的病毒上清液再转染GP2-293细胞,在G418筛选的同时,瞬时转染VSV-G基因.收集该GP2-293细胞产生的重组假病毒液,并通过低温超速离心制备含GFP基因假病毒的浓缩液,测定浓缩前后含GFP基因假病毒液滴度,并分别感染NIH 3T3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在上述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GFP基因的转染阳性表达率.结果 GFP-GP2-293细胞转染VSV-G基因后产生的重组假病毒液滴度为7.36×104 CFU/mL,浓缩40倍后其滴度可提高至1.82×106 CFU/mL.用浓缩前后含GFP基因假病毒液分别转染NIH 3T3细胞,GFP阳性表达率可由44.21%升高至79.80%;转染兔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猪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后,均可见GFP阳性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逆转录病毒与VSV-G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可以制备出高滴度的假病毒液.浓缩病毒液的高转染率为其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标记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瑾君;刘伟;刘德莉;陆峻泓;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一例报道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其主要特点是在乳腺癌细胞的周围出现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现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例该病理类型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丁锦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研究进展

    生物人工肝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系统的核心,生物人工肝的肝支持作用完全依赖于所用肝细胞的特异性生物学功能.生物人工肝中使用的肝细胞来源主要有人源性肝细胞、异种肝细胞、肝细胞株等.近20年来,虽然对各种来源的肝细胞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研究,但是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来源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满意解决.文章综述此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韩宝三;沈柏用;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