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阎作勤;姚振均;夏庆;郭常安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PGC)-1α在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及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分别转染PGC-1α shRNA质粒和空载体质粒.培养7天后,用KA刺激上述海马神经元24 h,检测转染空载体质粒海马神经元(空白对照组,n=10)、KA刺激的转染PGC-1α shRNA质粒(实验组,n=11)和KA刺激的空载体质粒海马神经元(KA对照组,n=10)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变化.FJB染色检测KA刺激24 h后实验组和KA对照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KA刺激24 h,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GSH含量和SOD活性分别为(5.74±0.54) μmol·L-1·μg-1 protein和(10.57±1.25) U/mg protein,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9.38±0.72) μmol·L-1·μg-1 protein,P<0.01;(23.12±3.23) U/mg protein,P<0.01];LDH活性为(2.21±0.18) mmol NADH,H+/min/100 mg protein,较空白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显著增高[(1.29±0.09) mmol NADH,H+/min/100 mg protein,P<0.01].转染PGC-1αshRNA质粒组,KA刺激24 h海马神经元GSH含量和SOD活性分别为(3.37±0.42)μmol·L-1·μg-1 protein和(4.54±0.91) U/mg protein,较KA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明显降低(P均<0.05);LDH活性为(2.74±0.19) mol/NADH+/min/mg protein,较KA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显著增加(P<0.01).FJB染色显示转染PGC-1α shRNA质粒组,KA刺激24h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较KA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PGC-1α基因下调加重KA刺激后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可能与其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作者:唐海燕;杜鹏;李鑫;林豪杰;刘剑英;马昱;范薇;汪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恶性肿瘤的侵袭及转移需要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涉及到很多蛋白水解酶类,其中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uPA)系统.uPA系统不仅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还参与癌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形成.目前,一些研究已证明uPA系统对乳腺癌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对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本文对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inhibitor 1,PAI-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董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临床组织形态学检测来评估运用100%Bio-Oss(R)充填材料进行上颌窦外提升的实际成骨率.方法 对12例上颌窦区的剩余垂直牙槽骨量不足(平均<3 mm)的患者(平均56岁)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术后6.5个月用Trephine牙钻分别从这12个术区钻取骨质标本,且同期将12颗Bego(R)种植钉植入取骨区.钻取标本参照Donath&Breuner (1982)的标准方法进行切片及染色处理.结果 组织形态学分析测定表明样本的新骨生成量为4.33%~24.05%,平均12.56%±5.03%;Bio-Oss(R)颗粒平均存余量为26.78%±6.19%;Bio-Oss(R)颗粒表面平均有57.03%±8.07%的区域与新生骨组织有直接接触.二期手术时植入的12颗Bego(R)种植钉负重1年后的存活率为100%.结论 Bio-Oss(R)是一种理想的、成骨性能较稳定的骨替代材料,适合我国人群的使用.
作者:郭雪华;阮宏;余优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窥镜检查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65例,电脑随机法分成对照组(P组,n=33)、实验组(D组,n=32),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吸氧,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D组静脉推注DEX(0.1μg·kg-1·min-1),P组静脉推注安慰剂(0.9%生理盐水)3 mL,之后两组均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1·min-1),完成后开始插镜,检查中如有体动反应,追加丙泊酚30~50 mg,并观察丙泊酚用量及体动、循环、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丙泊酚总用药量P组明显高于D组(P<0.05);D组体动发生例数明显低于P组(P<0.05);用丙泊酚实施无痛麻醉过程中均可导致循环抑制,而且DEX对此效能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 小剂量DEX在无痛胃镜中的使用方法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协同丙泊酚的麻醉镇静作用,提供更佳的术中镇静效果.
作者:赵刚;严敏;郁丽娜;张冯江;蔡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诸如冰毒、摇头丸和K粉等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正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泛滥,吸食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不仅会导致严重的躯体和精神损害,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吸食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者更容易发生包括多性伴、群交、商业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从而更容易感染或传播艾滋病性病.尽管俱乐部毒品或新型毒品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对我国艾滋病性病广泛流行乃至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利益形成严重挑战,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和高度关切.
作者:丁盈盈;何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低磷性骨软化症是由于低磷血症和活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造成的以骨骼矿化不良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inked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XLH)、常染色体显性低磷性佝偻病(autosomal dominant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ADHR)、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3型[1].本文报道TIO1例如下.
作者:马文杰;易茜璐;于明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髋部疾病、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股骨颈骨折治疗,尤其是老年和日常活动量相对较少的患者,THA可以尽早恢复患髋功能并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我们采用THA治疗了1例膝上截肢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病例,并进行了3年多的随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马春辉;朱力波;马金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充足的能量及营养供应是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基础,能量代谢异常是癌细胞显著的特征之一.癌细胞存在广泛的能量代谢异常包括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而有氧糖酵解是癌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以糖酵解、氨基酸及脂肪代谢关键酶或载体作为靶标对一些肿瘤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刘小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共培养联合序贯成组培养对人早期废弃冷冻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获取人子宫内膜细胞并冷冻保存.共培养前,解冻内膜细胞并培养至30%~50%汇合时解冻人早期废弃胚胎,胚胎冷冻年限为3~10年.2~3个胚胎一起转移至已更换胚胎培养液的内膜细胞上行成组共培养,待胚胎发育至8-细胞期更换为囊胚培养液,观察胚胎复苏存活、桑葚胚及囊胚形成情况.结果 人子宫内膜细胞生长良好.采取内膜细胞联合序贯成组培养废弃胚胎33个,总体桑葚胚形成率45.5%,囊胚形成率27.2%,其中Ⅰ~Ⅱ级胚胎桑葚胚、囊胚形成率皆高于Ⅲ~Ⅳ胚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联合序贯成组培养对人早期冷冻时限较长的胚胎发育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可为充分利用宝贵资源进行胚胎实验室质控、胚胎干细胞研究等领域提供支持性方案.
作者:林晓龙;姜桦;陈彤;刘素英;孙晓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间收治的11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性肿瘤病例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资料、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 本组11例患者,除1例肾上腺肿瘤较小未手术未明确病理类型外,其他1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5种病理类型的肿瘤发生.其中胃肠道间质瘤4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1例,成熟型畸胎瘤1例和乳腺浸润性导管腺癌1例.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肿瘤复发带瘤生存,7例术后无瘤生存.结论 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性肿瘤是一类特殊的肿瘤,具有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病理类型多、预后较相应散发性肿瘤差的特点.开展针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群的定期体检,提高该类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可能会改善预后.
作者:童汉兴;徐静;何俊义;谢斌;陆巍;张勇;陆维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 Ⅱ cell,AT2)是构成哺乳类动物肺泡上皮的主要细胞之一,是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合成和分泌功能受多种体液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并涉及多种相关基因、蛋白及信号通路.AT2具有增殖、分化及修复功能,其异常转分化可能与肺纤维化及肿瘤发生有关.AT2在维持肺泡内液体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受多种体液与炎症因子调控,可能参与肺损伤和肺水肿的病理过程.AT2参与固有免疫及免疫调节机制,可向T细胞呈递抗原并调节T细胞的分化.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功能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肺泡生理功能和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病和病理过程,对其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在多种肺部疾病的防治中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杨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病因已被广泛研究,对于不明原因的RSA患者,通过研究发现,其早期妊娠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发生率较无不良孕史的患者有所增加.因此,RSA与IR是否相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吕蓓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CC族趋化因子受体4(cc chemokine receptor 4,CCR4)和CCR7的表达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TNBC、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TNBC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3组,各38例)和管腔型乳腺癌组织(40例)中CCR4和CCR7的表达.结果 在TNBC组织中,CCR4和CCR7的表达率分别为47.4% (18/38)和50%(19/38),与非TN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4).CCR4表达与TNBC肿瘤直径(P=0.023)、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6)、肿瘤分期(P=0.016)和远处转移(P=0.028)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CR4表达与TNB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相关(P=0.018).CCR7表达和TNBC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8),而与TNBC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OS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是TNBC患者DF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5),而CCR4是TNBC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2).结论 TNBC中CCR4和CCR7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CCR4可作为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陈祥锦;张茂泉;张惠灏;朱有志;吴坤琳;张德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IGF-2、IGF结合蛋白3(IGF binding protein 3,IGFBP-3)与正常胎儿生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正常体重儿的初产妇66例,分为妊娠16~18周、妊娠26~28周、妊娠37~40周3个阶段进行纵向观察,放射免疫法测定孕妇各阶段血清中IGF-1、IGF-2、IGFBP-3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孕期母血IGF-1水平随着孕周增加明显上升,其中IGF-1水平在妊娠37~40周高于妊娠26~28周,妊娠26~28周高于妊娠16~18周.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孕期母血IGF-2水平随孕周增加无明显改变,妊娠3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血IGFBP-3水平妊娠37~40周高于妊娠26~28周及妊娠16~18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妊娠26~28周与妊娠16~18周无显著差异.妊娠16~18周、26~28周和37~40周3阶段母血IGF-1、IGF-2、IGFBP-3水平与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孕妇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正常胎儿生长密切相关,IGF-1可作为临床评价不同阶段正常胎儿生长的指标,而IGFBP-3更多地反映了妊娠中晚期正常胎儿的生长.
作者:陆宇萍;陆志洁;钱丽娟;邵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电针干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内水通道蛋白4 (aquaporin 4,AQP4)的表达与分布改变.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406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40),脑缺血组(n=138),脑缺血+电针组(电针处理组,n=138)和脑缺血+假电针组(n=90).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1h后实施脑血流再灌注.电针处理组在脑缺血开始后立即给予电针刺激,穴位选择“水沟”(GV 26)与“百会”(GV 20).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的蛋白表达水平,胶体金免疫电镜观察AQP4免疫阳性颗粒在血管周边的分布,常规焦油紫染色计算脑缺血后的脑梗死体积以及脑肿胀程度.神经行为学评估通过Garcia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1)再灌注24 h内,电针可下调因脑缺血而诱导的AQP4表达升高,再灌注后6h和12 h分别是缺血组的0.63倍和0.72倍(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管周边AQP4的免疫阳性颗粒在再灌注后6h增多,在再灌注后24 h减少,电针干预组中血管周边AQP4的免疫阳性颗粒密度发生改变,其变化与缺血组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减轻脑缺血后的脑梗死及脑肿胀,促进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结论 电针下调因缺血而导致的AQP4蛋白的表达升高,并动态改变其在血管周边的分布.电针对AQP4的调控作用可能与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相关.
作者:任清潇;杨帆;彭拥军;郭景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成人Still病(adult onset zStill's disease,AOSD)曾被称为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病因未明,以高热、皮疹、关节炎并伴有血象增高、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男女罹病相近,散布世界各地,无地域差异,患病年龄多在16~35岁.由于无特异诊断标准,常常需排除感染、肿瘤后才考虑其诊断,因此,临床上诊断AOSD十分因难.某些患者即便诊断为AOSD,还需在治疗中密切随诊,以进一步除外感染和/或肿瘤的发生.一青年男性,有酒精性肝硬化基础病,在饮酒后病情加重合并AOSD病,以此为线索,探讨在酒精性肝病基础上AOSD的发病机制.
作者:王书杰;张涛;卢胜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不同的肝叶切除方法,建立30%和60%比例的大鼠部分肝移植(par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PLT)模型.方法 60% PLT组,在体切除(n=50)或者离体切除(n=50)肝左外叶、尾叶,保留中叶、右叶、右前叶;30% PLT组(n=50),在体切除肝左外叶、尾叶、右叶、右前叶,仅保留中叶.结果 各实验组获取的部分供肝比例与临床部分肝移植相似,移植后存活率较高.结论 通过在体切除或者离体切除不同的肝叶组合,建立30%和60%比例大鼠PL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部分肝移植过程,为深入进行肝移植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作者:宋康;贺轶锋;周俭;黄晓武;孙健;王晓颖;王征;潘奇;樊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以84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人体参数和相关生化指标.男性和女性分别以血尿酸>420 μmol/L和>360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的代谢综合征患病比例分别为77.14%和46.35%(P<0.001).按血尿酸水平的四分位分组,第1至第4四分位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比例分别为32.55%、45.58%、52.38%和70.67% (P<0.001).按代谢综合征组分1、2、3、4个分为4组,4组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39.88±6.46)、(277.89±5.00)、(301.38±5.42)和(330.74±7.99) μmol/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性别和年龄后,高尿酸血症者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是尿酸正常者的3.85倍(OR=3.85,95%CI为2.39~6.22,P<0.001).结论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者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较高.
作者:凌雁;李晓牧;高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类泛素蛋白FAT10的C末端双甘氨酸基团及双泛素结构域结合修饰底物蛋白质的活性.方法 分别将野生型全长FAT10,C末端双甘氨酸的缺失突变体FAT10△GG,分别包含N端、C端泛素结构域的截断突变体FAT10-N和FAT10-C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中,转染HEK293T细胞,并使用26S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野生型FAT10及其突变体结合底物蛋白质的活性.结果 与野生型FAT10的蛋白质底物结合能力相比,FAT10△GG、FAT10-N、FAT10-C与底物蛋白质结合能力均显著下降.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促进FAT10及其突变体的底物结合活性.结论 FAT10的C末端双甘氨酸基团及双泛素结构域都是FAT10与底物共价结合所需的活性基团,被FAT10标记后的底物蛋白质通过26S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作者:于欣;王英明;吴燕华;金成学;穆颖;乔守怡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经SD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行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24 h后40只SD大鼠分为两组:A组(n=20))经左侧颈动脉插管,进入腹腔干,通过脾动脉移植1×107个肝细胞;B组(n=20)通过同样的方法经脾动脉注射0.5 mL Hank's液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间点(1、3、6、10、15天)大鼠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脾内白蛋白合成作用,HE染色观察脾内肝细胞分布情况.结果 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成功率约90%,荧光示踪剂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1天后,受体大鼠脾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A组移植10天后,HE染色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散在分布;A组移植15天后,共聚焦白蛋白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脾内有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结论 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移植的肝细胞能在脾内存活,证实该途径是肝细胞有效移植途径之一.
作者:冯渊;李德卫;杨均均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