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钢;蔡端;马保金;邬剑华;张延龄;李保国;龚佳蕾;肖强
目的 比较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3种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 方法 68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三叶草钢板内固定(46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10例)治疗.对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三叶草钢板内固定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显著少于人工肱骨头置换组(P值均<0.05),而术后功能锻炼开始天数显著长于人工肱骨头置换组(P<0.01);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功能锻炼开始天数均显著少于三叶草钢板内固定组(P值均<0.01).三叶草钢板内固定组头静脉损伤6例,骨折畸形愈合3例,术后开始功能锻炼较晚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5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有2例出现畸形愈合.其中1例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人工肱骨头置换组1例由于术中操作不当导致腋动脉伴臂丛神经损伤,另有2例术中出现头静脉损伤.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疗效评定均为满意.仅三叶草钢板内固定组为不满意. 结论 三叶草钢板内固定应避免广泛软组织剥离,植骨可避免骨折复位的丢失;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软组织损伤少,结合有限切开螺钉固定重建肱骨头可避免畸形愈合;提高人工肱骨头置换技术可获得无痛关节.
作者:蔡兵;于沈敏;慕小瑜;李敏;张鹏翼;江建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危害妇女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发病有着不同的变化,现将我院近20年的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陶敏芳;滕银成;朱洁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近国外研究指出,慢性房颤患者的运动耐量进行性降低[1],而运动耐量是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近期,有关房颤的抗凝、心律与心室率控制[2]等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旨在分析慢性房颧患者运动耐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郑宏超;丁跃有;崔克俭;王伟;潘澄;顾水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2000年6月-200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泌尿外科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双切口法)、经尿道输尿管开口环切+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单切口法)和后腹腔镜+下腹部小切口法(后腹腔镜法)3种不同术式进行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5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亚成;徐丹枫;任吉忠;崔心刚;高轶;姜应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My027蛋白的体外表达,通过原核表达获得大量可溶性My027融合蛋白. 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出My027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构建质粒pGEX-My027.转化BL-21菌,IPTG低温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亲和层析法获得融合蛋白,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Western印迹法及质谱进行鉴定. 结果 融合蛋白以水溶形式分泌于大肠杆菌BL-21胞质中,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SDS-PAGE、Western印迹法及质谱证实高效表达,氨基酸序列正确. 结论 人脂肪细胞新蛋白My027在pGEX-4T-2原核表达载体可获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李晓华;郑升;刘优萍;骆天红;罗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外周血循环标记物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33例因胸闷、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患者,其中16例(不稳定斑块组)造影显示至少1处病变的狭窄<70%.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处有不稳定脂质软斑块;另17例(对照组)造影显示血管正常.采用酶联单克隆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高敏肿瘤坏死因子(hs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用TransAMTM系统检测核因子(NF)-κB P65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CP-1 mRNA的表达. 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的MCP-1 mRNA表达为1.03±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17(P=0.012 2).不稳定斑块组NF-κB P65活性为0.31±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2±0.06(P=0.000 1).不稳定斑块组hs TNF-α、MCP-1水平分别为(1.662±0.014)、(192.83±25.24)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50±0.013)、(148.86±43.93)ng/L(P值分别=0.019 5、0.001 5). 结论 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处(<70%)的斑块常是一些性质不稳定的脂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NF-κB、hsTNF-α、MCP-1在不稳定斑块患者外周血表达升高,因而检测外周血循环标记物可作为早期预测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简便手段,有望替代有创性的影像学检查.
作者:黄磊;陆国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 结果 6例患者中.间质型梅毒3例,实质型梅毒3例,其中1例为脊髓痨,2例为麻痹性痴呆.6例患者的血、脑脊液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或正常,细胞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神经梅毒的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间质型梅毒的影像表现为脑梗死、软脑膜增强等;麻痹性痴呆表现为脑萎缩、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异常信号.青霉素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 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临床表现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是确诊的依据.
作者:王中魁;赵玫;张社卿;丁素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因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结性逸搏和室性逸搏节律于2005年8月29日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安置抑制型按需心室VVI起搏器(Vitatron,脉冲发生器:JD3400065K,SN:0196274967,心室导线SN:VMM06481V).术后无不适.患者平素喜欢运动,常作大幅度两手上举运动.术后1、3个月随访正常.
作者:鲜玉琼;郑昌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慢性心力衰竭或严重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时,贫血发生率平均为18%;高龄、症状严重或合并肾病时,30%~61%者合并贫血[1-4].除心力衰竭引起血浆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原因外,贫血还与新生红细胞的产生不足以代偿衰老红细胞的清除有关.已知2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中度以上慢性肾病(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后者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及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性降低.由于30%以下的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缺铁,因此贫血多为正细胞性.贫血常伴体质指数降低,恶液质时促炎症的细胞因子增高,使贫血危险性增加.
作者:沈卫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非造血作用逐渐被认识[1],有关EPO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
作者:王金秀;王淮燕;张一鸣;杨利民;周惠娜;张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肠外营养(PN)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措施,在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加重治疗中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2003年1月- 2007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对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在运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等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低热量PN支持,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坚;欧少君;厉振凯;金惠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麻醉期间吸入氧化亚氮(N:O)对双腔喉罩套囊内压的影响. 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30例,麻醉诱导后置入双腔喉罩,喉罩套囊内预充空气使压力至20 mmHg(1 mmHg=0.133 kPa).随机均分为两组,N2O组术中吸入50%N:O,对照组吸入氧气.异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术中持续监测喉罩套囊内压. 结果 N2O组喉罩套囊内压持续上升,在(46.3±23.6)min时达到40 mmHg以上.高1例达到66 mmHg,而对照组套囊内压保持平稳,麻醉20 min后N2O组的喉罩套囊内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拔管N2O组套囊内气体量明显增加,为(15.7±5.2)mL,而对照组气体量则无明显变化,为(9.1±2.5)mL,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2O组2例发生咽痛,2例出现舌尖麻痹;对照组1例发生咽痛. 结论 麻醉期间吸入N2O使双腔喉罩套囊内压明显升高.
作者:李春华;陈锡明;尤新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80岁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治疗难点、围术期处理,以提高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2001年4月-2006年12月62例≥80岁冠心病患者行CABG,男46例,女16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为(82±2)岁.其中停跳CABG 30例,不停跳CABG 32例. 结果 全组行单纯CABG 54例,CABG+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DVR)1例,CABG+二尖瓣置换(MVR)1例,CABG+DVR+三尖瓣成形(TVP)1例,CABG+室壁瘤切除3例,CABG+激光心肌血运重建(TMLR)2例.共搭桥145支,胸廓内动脉桥41支,静脉桥104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病死率为9.7%.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40例(71.4%),平均随访时间为(6.2±5.0)个月;6个月时,90.0%(36/40)的患者无心绞痛发作. 结论 ≥80岁高龄冠心病患者行CABG是可行的,应重视围术期处理,及时处理并发症,不应因患者年龄大而放弃手术.
作者:毛建强;刘延华;肖明第;袁忠祥;卢成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大型赛事是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综合衡量,也是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全面检验.近年来,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承担了多项赛事的医疗救护任务,成立了由驻地宾馆医疗保障、赛场医疗救护、急救转运和定点医院等组成的医疗救护体系,通过加强救护网络建设、救护技能培训和救护规范建设等,顺利完成上述医疗救护工作.现对2001年1月-2007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的大型赛事医疗救护工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王现;陆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5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腰臀比、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B细胞功能等临床资料.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将患者分为DPN组(144例)和非DPN组(110例).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PN的危险因素. 结果 DPN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PN组(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51,95%CJ为1.018~1.085,P=0.002) 、糖尿病病程(OR=1.059,95% CI为1.008~1.113,P=0.002)和糖化血红蛋白OR=1.183,95%CI1.060~1.319,P=0.003是DPN的危险因素. 结论 DPN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有关,代谢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进;薛波;施弘;钱雪梅;刘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存活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方法 分离出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经体外诱导分化为EPCs,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通心络对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AGE-HAS)刺激的EPCs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以及AGEs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不同浓度通心络对AGE-HAS刺激的EPC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结果 通心络超微粉溶液可抑制由AGE-HAS诱导的EPCs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其中以100 mg/L的通心络对p38和细胞外信号调节酶(ERK)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为显著(P值均<0.01). 结论 通心络主要通过抑制AGE-HAS诱导EPCs MAPK(主要是p38和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EPCs RAGE的表达,进而抑制EPCs的凋亡并促进其增殖.
作者:孙承渡;梁春;吴宗责;任雨笙;潘晓明;贺治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一住院期内用药物洗脱支架完全血运重建术的安全性及2年临床疗效. 方法 153例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92例于同一住院期内接受除梗死相关动脉(IRA)外的其他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A组),61例仅接受IRA治疗(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住院期和术后2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 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IRA分布及直接PCI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3>0.05).A组平均(9.25±2.2)d后接受再次PCI.A组植入支架数为(3.0+0.9)枚,显著多于B组的(1.15±0.2)枚(P<0.01).A组的住院天数为(17.45:5.1)d.显著长于B组的(11.5+4.9)d(P<0.01).住院期间,A组死亡2例,B组死亡3例.A组发生支架血栓形成1例,A组总MACE发生率为4.3%,B组为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临床随访中,A组的再入院率为28.3%,显著低于B组的67.7%(P<0.01),但两组间病死率(6.5%比8.2%)、再梗死发生率(3.3%比3.3%)、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3.3 0A比6.6%)、MACE发生率(10.9%比14.8%)、明确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1.1%比1.6 %)及2年无MACE生存率(89.1%比85.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同一住院期内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是安全的,且能显著降低再次人院率,远期MACE发生率也有降低趋势.
作者:陈燕春;张奇;张瑞岩;沈杰;胡健;杨振坤;张建盛;沈卫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临床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识别和危险分层至关重要,既可降低高危患者病死率,又可降低非心肌缺血患者的收治率.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是心肌缺血标志物,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其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定具有较高价值,但国内临床应用有限.本研究通过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改良方法探讨IMA在临床ACS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王骏;张雁;周谮;黄少华;徐志强;曹宾;陶文其;王鸣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发病3 h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与直接PCI策略进行比较. 方法 连续135例接受PCI的发病3 h内STEMI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150万U溶栓后即刻PCI和直接PCI两组,记录术前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和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出血并发症及90 d随访期间终点事件(死亡、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休克及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发生率. 结果 即刻PCI组与直接PCI组相比,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7.4%,P>0.05).但术前IRA开通率显著升高(50.7%比19.1%,P<0.01).术中慢血流发生率显著降低(13.4%比27.9%,P<0.05),90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呈减低趋势(6.0%比13.2%,P=0.06). 结论 发病3 h内溶栓后即刻PCI不增加出血并发症,90 d预后可能优于直接PCI.
作者:邱建平;葛智儒;陆纪德;龚佩华;王海容;沈卫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贫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251例AMI患者.依入院时(6 h内)红细胞比积(Hct)水平分为3组:A组,Hct≤0.33(33例);B组,0.33
作者:钟华荣;吕安康;沈卫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