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连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至1999年1月132例70岁以上胃癌病人的外科处理。结果老年人胃癌起病隐匿,以上腹饱胀、隐痛、梗阻及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绝大多数有其他合并症。根治性切除76例,姑息性切除31例,切除率81.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7%,围手术期病死率5.3%。结论对老年人胃癌,应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除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外,充分的术前准备,适当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完善的麻醉及心肺功能监测,精细简洁的手术操作,是提高根治性切除,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方仲雄;应秋生;黄一鸣;戴松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在过去许多研究中已有报道证明冠心病病人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明显降低[1]。本文对在临床上1995年1月~1998年10月检测到的冠心病病人及健康人血清胆红素、血脂含量分析研究,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分析对象冠心病组56例均为住院病人,并符合WHO规定的诊断标准,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龄44~76岁。正常对照组50例,为某单位来院查体的人群,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0~58岁,平均37岁。均在清晨空腹采血,以上检测者肝功能检查均正常。二、检测方法血清中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TC、TG、HDL-C、LDL-C含量在COBAS、EMIRA全自动生化仪上测试,试剂购于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各项参数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结果见表1。
作者:高岭;凌学静凌学静;李生斌;高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体外循环(CPB)可破坏血液有形成分,使血小板激活、大量消耗,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本研究通过测定心瓣膜替换病人CPB围术期血小板粘附率、大聚集率及数量,探讨CPB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与CPB时间、氧合器类型及性别、血型、输血量等因素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一、一般资料体外循环心瓣膜替换手术病人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25(30~53)岁,平均体重46.57(36~63)kg。其中二尖瓣替换1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4例。应用美国Sams-7400型血泵、国产科威87型鼓泡式氧合器(KB)11例、进口AL-2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M)9例。平均CPB转流102.27(57~190)min,平均升主动脉阻断67.14(30~134)min。全组均在芬太尼静脉诱导、维持,氨氟醚吸入全身麻醉、中低温(25~28℃)高流量CPB下手术.
作者:宋士秋;郭媛;于建华;武玉兵;于洪鸾;李守先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中华传染病杂志将从新世纪的第1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改刊后的中华传染病杂志全年出版6期,篇幅将有所增加,同时也缩短稿件刊用周期。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为了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改刊后,将增设英文原著的刊登,同时适当增加临床部分的比重,开辟读者来信等栏目。2001年中华传染病杂志改为大16开,铜版纸印刷,每期每册定价人民币10元,全年60元。可到当地邮局办理征订手续(邮发代号:4-352)。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中国人22q11区微卫星多态性、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TOF/PA)病人22q11区基因的缺失以及缺失片段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个微卫星DNA标记D22S420、D22S941、D22S944、D22S311、D22S306,分析了50例正常人与10例TOF/PA患儿及其父母的等位基因片段,并进行家系分析。结果 2/10例(20%)TOF/PA病人存在22q11区基因缺失,均为母源性缺失;没有基因缺失的病人与存在基因缺失的病人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TOF/PA中2/10(20%)存在基因缺失,缺失片段的有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这些结果尚需更多样本的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徐让;陈树宝;顾学范;王荣发;杨健萍;高伟;余志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抑癌基因p53、nm23、p16在儿童胚芽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30例儿童胚芽细胞肿瘤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抑癌基因p53、nm23、p16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30例肿瘤标本中有较高的p53阳性表达率和p16阴性表达率,均达63.3%(19/30),有约50%的病例呈nm23阳性表达(16/30),但三种抑癌基因的表达与发病年龄、临床分期、预后及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儿童胚芽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抑癌基因p53的突变和p16的失活存在一定的关联。
作者:吴晔明;施诚仁;宋家其;张文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胸部手术后因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acuterespiratory failure,ARF)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处理上较棘手,应引起高度重视。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连续施行各类手术3 669例,术后并发ARF需呼吸支持9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97例中男75例,女22例。年龄13~78岁。男性病例抽烟指数>300年支(一天20支,连续15年以上)占一半。25例术前有不同程度心血管病史,5例曾有心肌梗死史。原发疾病肺癌53例,重症肌无力17例,气管狭窄梗阻7例,严重肺大泡肺气肿致慢阻肺2例,其他肺部疾病18例。手术方式肺叶切除40例,全肺切除15例,肺楔形切除或修补术7例,胸腺(或加胸腺瘤)切除17例,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气道内安置术7例,纵隔肿瘤切除2例,食管癌根治术2例,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LVRS)2例,剖胸探查5例。70例术前肺功能检查,其中肺活量<预计值60%25例,大分钟通气量<预计值60%15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1 000 ml 3例。ARF与术前因素有关占21例(21.6%),与术后因素有关占78.4%。历年发生呼衰原因见表1。3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非心源性肺水肿6例,低氧血症致急性呼吸窘迫征4例,吻合口瘘及支气管残端瘘3例,消化道出血3例,脓胸2例,其他20例。
作者:王律;邹学超;赵德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前列腺癌为老年男性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1],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和治疗质量,是目前泌尿外科领域关注的课题。现将我院自1963~1998年,对34例伴下尿路梗阻症状的前列腺癌病人,行前列腺癌非根治性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内分泌治疗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资料34例患者,年龄54~82岁,平均70.5岁,均有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症状,平均残余尿115 ml,18例有导尿史,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总分平均为28.5。B超均示良性前列腺增生,其中13例前列腺内探及小结石,3例双肾轻度积水。直肠指检仅5例触及小结石,穿刺病理示前列腺增生组织。术前14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略高于正常。均作为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二、手术方法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部分切除术21例,其中13例类似良性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摘除术(钝性剥离组);8例因粘连紧密,钝性剥离困难,需用剪刀将粘连部分剪除(锐性剥离组);TURP13例(TURP组),切除组织约重30~50 g。
作者:王立明;夏鹏;闵志廉;朱有华;齐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病因素及结局。方法 回顾性调查1996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1047例异位妊娠、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情况,分析首次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重复异位妊娠前末次妊娠的情况、重复异位妊娠前官腔操作情况及首次异位妊娠所见输卵管炎症情况与重复异位妊娠之间的关系。结果 1047例异位妊娠中发生重复异位妊娠83例,占7.9%,两次异位妊娠的间隔从3个月到13年,81.9%重复异位妊娠是连续两次异位妊娠。91.4%输卵管切除术者的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对侧;而保守性治疗者,84.0%在原患侧,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输卵管有肉眼炎症表现者,84.9%的病例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炎症侧,而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无肉眼炎症侧者仅为33.3%(P<0.01)。结论 保守性治疗与输卵管炎症是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
作者:康建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近10年来严重呼吸衰竭经2次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并就机械通气疗效、指征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一、对象我院自1990年初至2000年5月30日,因严重呼吸衰竭经2次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3岁~80岁,平均(62±17)岁。机械通气2次13例,3次4例,4次1例,11次1例,本组患者机械通气共计53例次。二、方法19例患者中,18例行气管插管,1例患者因喉癌术后作气管切开长期带套管生存。其中经鼻插管者34例次,经口插管者17例次,气管切开2例次。长期留置气管导管者每1个月更换气管导管,24 h以上气管插管者都予以留置鼻饲管。气管插管前全部患者均有意识障碍,主要为痰液潴留无法咳出,气道严重痉挛,以及呼吸驱动力不足所致。血气分析:pH(7.123±0.12),PaCO2(119.19±24.32)mmHg,PaO2(64.28±29.35)mm Hg。拔管时患者自主呼吸良好,生命体征稳定,感染控制,排痰有力。血气分析:pH(7.400±0.05)、PaCO2(53.87±10.43)mmHg、PaO2(91.32±28.90)mgHg。
作者:陆建红;周新;陈钦;朱光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溴化异丙托品(IPB)短时及长期应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运动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37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吸入IPB160 μg/次、80μg/次、40μg/次。用药前后行肺功能及自行车功量仪极量运动负荷法运动试验测验。结果 吸入IPB160 μg/次、80 μg/次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通气及运动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P<0.05)。40μg/次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仅1 s量(FEV1)、每分大通气量(VEmax)改善,大作功率(wmax)、每分大摄氧量(VO2max)无明显改善。用药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溴化异丙托品可以改善通气,对气道阻塞的改善有量效关系。溴化异丙托品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
作者:田莉莉;才丽平;刘广杰;温华;宋玉;刘刚;康健;于润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高血压病的患病率、知晓率及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析高血压病的多项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以得知目前高血压病防治中的薄弱点及控制高血压的发病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方法 在我院普通门诊病人中按就诊比例及不同年龄段随机调查1054例,进行血压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我院门诊病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达40.6%。高血压病人中年龄、体重、有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口味咸、体力活动少均较非高血压组高(P<0.01)。72.4%的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但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食盐过多、缺乏锻炼等的了解率还不到30%。结论 加强对医院门诊病人的血压检查,坚持首诊血压检测,大力宣传高血压的防病知识,提高人群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的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是控制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小平;刘经磐;朱满芳;黄颖;于学伟;胡永青;韩晖;徐律;舒志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联合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病人瓣膜替换术的疗效。方法 1990年1月至1998年6月间共59例联合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左室病人行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其中保留二尖瓣全或后瓣下结构21例,行三尖瓣成形术4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25例,占42.37%;早期死亡9例,占15.25%,晚期死亡4例,占2.67%。影响手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重度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 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 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40%和短轴缩短率(FS)≤25%;围术期室颤和术后严重低心排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结论 提高这类病人手术早期和远期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围术期和术后随访期妥善处理上述高危因素。
作者:于伟勇;张宝仁;梅举;郝家骅;朱家麟;孙道华;黄盛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沐舒坦,学名盐酸氨溴索,其化学成分为{trans-4-/(2-amino-3,5-dibromobenzyl)amino/cy-clohexanolhydrochloride},是一种较新的粘液溶解剂,近年来它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倍受关注。现就其保护作用和机制综述如下。一、抗氧化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都证明沐舒坦有明显的抗氧化的作用,反应性的自由氧基团在许多肺部疾病的发病如在自发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囊性纤维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疾病可能起源于内源性因素或部分是因为外源性刺激(吸烟,石棉纤维)之故。因此,在这些疾病中增强抗氧化防御机制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途径。Gillissen等[1]以乙酰半胱氨酸(NAC)和沐舒坦作比较,研究它们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认为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清除H2O2(hydro-gen peroxide)、OH-(hyd roxol radical)和HOCl(hypochlorous acid),而且它易去乙酰基变成半胱氨酸,它是细胞合成谷胱甘肽的前体,促进细胞合成谷胱甘肽。低水平的谷胱甘肽和炎性细胞产生高水平的氧化物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要的特征。在扑热息痛中毒的治疗中,谷胱甘肽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减少细胞产生前炎性介质(TNF-alpha,IL-1)。而沐舒坦同样可以清除氧化物OH-,HOCl,减弱支气管高反应性,刺激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此外,沐舒坦的抗炎特性还与其抑制有关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这两种药物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已经被证实。
作者:朱科明;邓小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于80年代至90年代逐渐兴起,形成新的模式。从字面解释,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要求医师清晰地、带有判断性地运用目前所拥有的佳证据,对各个病人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处理和治疗,以佳预后评价为目标。EBM是以医师的专业知识与外界的佳证据的密切结合,成为当代国际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受到广泛的重视。一、实施EBM的五个相关步骤1.明确需要分析的临床疑问;2.围绕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资料查询,寻求新证据;
作者:金大鸣;胡晓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为目前诊断脑血管痉挛(CVS)的重要方法,在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中应用较多。我们通过对1991年6月~1999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例进行TCD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2~53岁,平均35.3岁,其中年龄<12岁11例、>13岁49例。受伤原因,车祸伤32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击伤7例。所有病人均在伤后24 h内行颅脑CT扫描,均表现为脑沟或脑池内有不同程度高密度血液积聚,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其中13例合并不同程度脑挫裂伤,5例脑内小血肿,6例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3例合并硬膜外血肿,GCS评分8~12分13例,>13分47例。60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均在伤后24h、6 d、1个月行TCD检查。部分病人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部分病人有脑膜刺激征。二、TCD监测方法我们采用德国EME TC-2000型TCD仪,探头频率为2 kHz。脑血管痉挛发生及程度的判断以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Vm)为指标,以Vm 100~140 cm/s为轻度痉挛,141 200 cm/s为中度痉挛,>200 cm/s为重度痉挛。
作者:顾水均;宣宏飞;项欣欣;张建军;瞿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结肠静脉曲张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据国外尸体解剖报告,约每1500人中有一例发生。自从1954年第一例报道以来,全世界迄今已陆续有80余例报道[1,2],国内曾有1例报道[3]。本文报道2例。病例1:患者女性,47岁,因左下腹隐痛不适半年,来本院就诊,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与排便无明显关系,无黑便、便血,否认有肝炎及血吸虫病史,否认家族成员有双下肢静脉曲张史。查体:一般情况可,无贫血貌,无肝掌、蜘蛛痣,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静脉曲张。辅助检查:B超示肝脾未见异常,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距回盲瓣5 cm处)见灰兰色血管呈串珠样突向腔内,直径3~4 mm,累及肠腔1周,余结肠直肠未发现静脉曲张。 病例2:患者男性,66岁,因大便带血2 d就诊,诉大便带血2 d,大便呈暗红色,每日3,4次,每次约20~30克不等。否认有肝炎及血吸虫病史,否认家族成员有双下肢静脉曲张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精神尚可,面色稍苍白,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静脉曲张。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4 5×1012/L、Hb 120 g/L、白细胞5.0×109/L、血小板140×109/L,肝功能示基本正常,B超示肝脾未见异常,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自升结肠开始肠腔内见暗红色血液,自升结肠至乙状结肠黏膜下见灰兰色血管呈结节状隆起,并见一活动性出血点,予喷凝血酶后出血停止。
作者:刘懿;石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TVP)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各家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以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本院自1992年2月至1999年6月在作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时先行膀胱内前列腺动脉缝扎486例(缝扎组),经与同期同手术组320例常规术式对照(常规组)比较,止血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一)年龄 缝扎组年龄大86岁,小58岁,平均66.5岁。常规组年龄大84岁,小62岁,平均65岁。(二)症状 两组患者均有夜尿增多,排尿困难,术前均经肛诊、B超、膀胱镜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三)合并症 伴有尿潴留同时合并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分别为:缝扎组(452/486)93.00%,常规组(296/320)92.50%。伴膀胱结石发生率分别为:缝扎组(15/486)3.09%,常规组(5/320)1.56%。膀胱憩室发病率为:缝扎组(16/486)3.2996,常规组(4/320)1.25%。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老慢支发病率为:缝扎组(102/486)20.99%,常规组(50/320)15.63%。二、手术方法(一)缝扎组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下腹旁正中切口,推开腹膜反折,适当暴露耻骨后间隙,纵行切开膀胱前壁,辨清两侧输尿管开口后于膀胱前列腺沟,前列腺向膀胱内突出处外侧缘5、7点钟处,以0号可吸收肠线各缝扎前列腺动脉一针,伴中叶肥大者于6点钟处加缝一针,以阻断痔中动脉血供,缝针深度为前列腺外科包膜全层。以电刀弧形切开后唇前列腺包膜,剜除前列腺,热盐水纱布填塞压迫腺窝5~8min,若见明显活动性出血点,逐一缝扎。腺窝较大者用1-0肠线间断缝合1~2针,缩小窝口,直径不小于一指。经尿道置入18~20 F Foley's气囊导尿管,气囊位于膀胱内,气囊注水30 ml,置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术后作膀胱持续点滴冲洗。
作者:严启明;刘峰;王伟峰;姚德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胆囊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文献报道原发性胆囊癌的误诊率较高。我院自1990年以来,因各种胆囊疾病行胆囊除术1 080例,其中胆囊癌共26例,有19例为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才发现,术前误诊率高达73.1%,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5例,女性14例。年龄45~82岁,平均63.5岁。其中>60岁者16例,占84.2%。术前诊断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3例,胆囊息肉2例,肝癌2例,胃炎2例。平诊手术11例,急诊手术8例。二、临床表现15例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12例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6例伴发热,8例伴黄疸,腹块6例,出现弥漫性腹膜炎1例。19例病人中有14例伴有胆囊结石,7例表现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液,6例有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表现,2例胆囊底部腺瘤样改变。三、术前影象学检查19例误诊病人中有16例术前行B超检查,7例行CT段层扫描。描述为胆囊肿大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壁水肿增厚,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7例。胆囊萎缩胆囊壁毛糙弥漫性增厚,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6例。胆囊底颈部单个隆起性病变不随体位改变,诊断为胆囊息肉2例。肝门区实质性占位肿大,伴稍强回声,诊断为肝癌2例。
作者:刘维燕;刘厚宝;徐子平;王炳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β转化生长因子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ypeⅡReceptor,TGF-β RⅡ)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组织DNA提取后进行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Polymorphism)-银染分析,经测序确定点突变类型。结果 在TGF-β RⅡ的DNA 709-718位点突变率为10%(5/50),表现为1A的缺失突变。突变率在近端(26.32%)明显高于远端(0%)。结论 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TGF-βRⅡ基因具有较低的突变率;近端结肠癌尤其是回盲部癌有较高的突变率。
作者:狄金明;张一楚;顾琴龙;陈蕾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