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李彦格;刘炜;毛彦娜;李慧霞;张红梅

关键词: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46例IM急性期患儿、42例恢复期、26例随访期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期检测CD3+和CD8+细胞明显升高,CD4+细胞明显降低,CD4+/ CD8+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1);恢复期CD4+细胞明显降低,CD4+/ CD8+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1),CD+3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CD+3、CD4+、CD+4/CD+8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的IM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发生变化,检测其变化规律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网状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58例的疗效

    目的 探讨网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经切开复位网状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的髌骨粉碎性骨折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X线复查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0周.随访2~14个月,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膝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屈伸受限及跛行,无钢针松动、钢丝断裂;优40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网状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无克氏针固定之针尾触痛、皮肤破溃等,为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姜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半夏白术天麻加葛根汤治疗老年眩晕病60例

    目的 观察健脾补肾、平肝熄风、化痰开窍类中药配伍治疗眩晕病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加葛根汤加减,对照组采用西比灵、倍他司汀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67%.结论 本方具有健脾补肾、化痰开窍、平肝熄风定眩作用.

    作者:李广琴;房延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Folley's尿管致尿道损伤10例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总结留置Folley's尿管致尿道损伤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10例留置Folley's尿管致尿道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经过充分润滑尿道后留置尿管成功,2例行纤维膀胱镜尿道会师术成功.结论 对尿道解剖、Folley's尿管特点不熟悉及意识障碍患者无意识拔出尿管,均是导致尿道损伤的原因,对尿道损伤行微创处理安全有效.

    作者:刘勇;刘强;陈亮;王治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重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脊麻用于同侧下肢手术的效果

    目的 对比观察重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脊麻与等比重布比卡因常规脊麻用于单侧下肢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 68例ASAⅠ~Ⅲ级的一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入A(重比重单侧阻滞)、B(常规对照)两组.A组取患侧卧位,第3~4腰椎间隙穿刺成功后注入重比重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0.04 ml/kg+50%葡萄糖水0.3 ml),保持头高脚低倾斜5°~10°,侧卧12~15 min后平卧;B组穿刺注药后即改为平卧位,用药剂量与A相同,但不加50%葡萄糖.观察两组起效时间、麻醉时效(有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同时记录围麻醉期BP、HR、SpO2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34例患者的麻醉平面均被控制T10以下的患肢侧.B组有6例患者平面意外上升至T4.A、B两组的麻醉时效和麻醉后低血压率分别为(168±63)min vs (116±54)min,5.88% vs 23.53%.结论 单侧下肢手术时,重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脊麻较常规脊麻时效更长、效果更确切,而且循环干扰更轻.

    作者:屈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髌骨爪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

    目的 探讨髌骨爪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分体式髌骨爪加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36例,根据髌骨骨折分型:本组均为粉碎性骨折,且有分离移位.结果 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按陆裕朴等膝关节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优33例,良2例,可1例.结论 髌骨爪结合有限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活动,康复快、疗效确切.

    作者:沈军;沈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老年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2例

    宫腔积脓是指脓液积聚在子宫腔内,是妇科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各器官组织逐渐出现衰老状态,如阴道黏膜萎缩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菌易感染引起炎症.本病往往因其症状不典型加之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常易出现误诊.

    作者:李苓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儿童牙科术前沟通对患儿配合程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儿童牙科术前医患沟通对术中患儿配合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到我科初次接受牙科治疗的4~6岁儿童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术前做充分的医患沟通后再进行治疗.对照组省去术前医患沟通过程,在了解病情后直接进行治疗.结果 试验组总配合率为96.2%,对照组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牙科术前进行充分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术中患儿的配合程度.

    作者:刘新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和电生理学检查,并探讨其病情进展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在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GBS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病情等级根据Hughs评分分组,针对患者发病时脑脊液的蛋白量、血清C-反应蛋白、双上肢F波出现率是否<50%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重症患者较轻症患者发病年龄大,双下肢F波出现率≤50%,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更明显,C-反应蛋白升高更明显.GBS患者双上肢F波出现频率异常,可能是GBS患者重要的或惟一的异常电生理客观指标,随病情好转,F波出现,提示患者传导功能恢复.结论 存在发病年龄大,双下肢F波出现率≤50%,脑脊液蛋白和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患者,临床医生应注意其呼吸和心脏的异常情况,以防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及心搏骤停而危及生命.

    作者:陈玉;李递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性评价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尽管目前尚无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具有里程牌意义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表明,强化控制血糖对减少和预防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2].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到理想控制,尤其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在短时间内使血糖受到理想控制,胰岛β-细胞功能达到大程度恢复,从而缓解病情.现将我科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道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合并高凝血状态疗效观察

    川芎嗪注射液是从中药川芎的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四甲基吡嗪,属于酰胺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30例恶性肿瘤合并高凝血状态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栾宝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胃肠道间质瘤51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体会.方法 对5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在所有患者中CD117均呈阳性表达,胞质弥漫强阳性染色;CD34阳性表达率为86.3%(44/51);SMA阳性表达率为41.2%(21/51).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孔琦;徐国祥;汪向明;许力;朱家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Survivin在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Survivin 在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JORR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23例JORRP及23例儿童声带小结中的Survivin表达情况.结果 Survivin在JORRP与儿童声带小结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1%(12/23)与8.7%(2/2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Survivin在JORRP中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JORRP的临床高复发率有关.

    作者:潘晓李;任基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奥曲肽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曲肽对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患儿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抑酸止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奥曲肽,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消化道出血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为81.3%;治疗组出血停止时间为2.5 d,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为3.6 d,治疗组短于对照组.结论 奥曲肽能够提高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缩短止血时间,不良反应小.

    作者:杨裕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整理56例MRI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经CT、腰椎穿刺、手术或治疗后复查证实.MRI扫描机为SIEMENS公司的0.35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仪,采用常规T1WI、T2WI、Turbo Dark Fluid序列扫描.结果 低场强MRI条件下,在常规SE序列、T1WI、T2WI像均难以发现异常信号改变,而Turbo Dark Fluid序列显示脑沟、脑池内明显条状高信号.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Turbo Dark Fluid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很高的敏感性,能发现不同时期及CT所难以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价值较大.

    作者:刘辉;叶达林;陈朝阳;段军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常规心电图与256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常规心电图ST-T改变与256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分析及256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CTA).结果 256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诊断阳性率为76%,体表心电图冠心病诊断阳性率为6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256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明显提高冠心病的诊断阳性率.

    作者:姚锦容;张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经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慢性附件炎24例

    目的 观察研究经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慢性附件炎女性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在月经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和甲硝唑注射液,然后改为片剂口服;对照组35例在月经结束后第5天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和甲硝唑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治愈率为54.2%,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慢性附件炎安全,疗效显著.

    作者:杨玉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临床上不多见,属于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特殊类型,约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5%[1].1954年Leger首先描述本症,20世纪60年代Turrill提出左侧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概念,后来对其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慢性胰腺炎引起的孤立性脾静脉血栓上,故许多文献称之为孤立性脾静脉栓塞,也有文献称之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胃脾区门静脉高压症、节段性门静脉高压症及RPH等,现统称为RPH[2].

    作者:杜永生;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妊娠中晚期引产致先兆子宫破裂8例

    目的 探讨妊娠中晚期引产致先兆子宫破裂的原因、高危因素、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妇产科妊娠中晚期引产致先兆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诊断与处理方法.结果 高龄、宫颈坚韧、瘢痕子宫、宫颈狭长、子宫不协调收缩.精神高度紧张等是发生先兆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2例中孕患者经缓解宫缩,在静脉麻醉下行钳刮术.1例中孕患者经镇静镇痛效果不佳行小剖宫.2例钳刮术患者均3 d平安出院.5例晚孕患者及时剖宫产,母子平安,住院1周平安出院.结论 子宫破裂是妊娠中晚期严重的并发症.及早发现,正确处理先兆子宫破裂是预防子宫破裂的关键.

    作者:栗凤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鳃裂囊肿和瘘管误诊原因分析

    鳃裂囊肿和瘘管属先天性疾病,在胚胎发育至第3周时有5对鳃弓,鳃弓之间的凹陷称为鳃裂,胚胎发育过程中,若鳃裂口愈合而鳃裂不愈合则发生鳃裂囊肿,若鳃裂口及鳃裂均未消失则形成鳃瘘;鳃裂囊肿穿破后也可长期不愈,形成鳃裂瘘[1].鳃裂囊肿与瘘管如因感染常易造成误诊,收集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外院及本院曾误诊的28例鳃裂囊肿和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罗晓幸;尹昕;黄维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雷贝拉唑联合胃力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胃力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31例,采用雷贝拉唑+胃力胶囊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30例,单用雷贝拉唑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症状缓解率,食管黏膜糜烂的愈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联合胃力胶囊治疗GERD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严春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