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琴;付松如;朱宏强
高血压脑出血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位居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首,其临床表现、头颅CT及其他因素与生命预后关系密切,本文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作以初步探讨,并对国内脑出血内外科治疗近期效果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诊疗决策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总结.
作者:张义琴;付松如;朱宏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因其外形、色泽逼真,耐磨性和抗冲击性强,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现已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体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口腔修复中金瓷全冠修复体恢复缺损或缺失的牙体,而其颈部与牙龈接触以恢复正常的龈齿关系.健康的牙龈通常呈现一种连续、起伏的波浪状,与牙齿交互相映,形成龈齿红白相间,自然和谐的节奏美、色彩美、健康美.牙龈美学就是在维持牙龈健康的前提下注意恢复和再现龈齿之间的这种牙龈美感.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常能遇到金瓷全冠修复后龈缘肿胀充血,出现黑色线条等问题,不仅影响了修复效果也破坏了牙周组织的健康.在此笔者就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作一探讨.
作者:胡若非;许翔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咳嗽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定义为持续或反复咳嗽3~4周以上[1],其病因复杂多样.儿童副鼻窦炎常表现为咳嗽,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之一,两者的关系正受到儿科医生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我院儿科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因慢性咳嗽就诊而确诊为副鼻窦炎者共计39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蒋玲珍;庞黎华;庞福珍;袁菊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生部位大多数在盆腔,但也可发生在腹部及会阴的手术切口.由于临床上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因此本研究对我院7年间的7例切口内异症患者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小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与护患关系的改善,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采用直接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结果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使家属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结论 消除患者家属的心理障碍,有助于护患沟通,从丽可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范火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大肠息肉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约75%的息肉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1].腺瘤性息肉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故应积极治疗.目前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内镜下引入适当的物理能量来切除,如高频电刀、激光、微波等.我科近年来改用氩气刀治疗老年人大肠多发性息肉17例,与上述方法相比有一定优势与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寿礼;张桂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误诊原因,防范误诊措施.结果 误诊为病毒性脑炎7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误诊时间1~3周,平均2周.结论 对发热、咳嗽、头痛、呕吐、抽搐患儿,检查血、脑脊液支原体抗体可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作者:吉征喜;于红文;党秋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我院获得性肺炎的菌种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初始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3月于我院住院并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痰培养分析病原菌并做药敏试验.结果 ①对108例患者的痰培养结果共发现10种菌种,其中所占比例位于前3位的依次是: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②各种菌种对大多数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HAP发病率高,治疗困难,临床上应重在预防.
作者:王晓焰;陈桂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非外伤性脑出血可分为两类:高血压性脑出血、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中以高血压性脑出血占绝大多数,病灶大多位于丘脑及基底节区.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原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出血等,病灶大多位于脑叶.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在20世纪初就被提出,但与脑出血的关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重视.
作者:王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分级、放射学分级的骨巨细胞瘤中CD34的表达及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本实验运用En Vision法检测CD34在37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骨巨细胞瘤中微血管密度(MVD)平均值为169±33,组织学分级Ⅲ级(202±14)者显著高于Ⅰ级(159±28)者(P<0.01),与Ⅱ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194±2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155±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VD值与肿瘤复发有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蒋雪生;周国顺;平金良;戴利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以单侧腓总神经麻痹为首发表现的HIV感染患者未见报道,现报告2例如下:
作者:胡苏华;武衡;刘爱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布变化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按1996年全国统一诊断标准,将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的CRP和PaO2含量.结果 重症组CRP水平与轻症组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29例出现Pa02下降,死亡组与存活组Pa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和PaO2含量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提示胰腺病变严重程度及可能发生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可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雷俊宝;房太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负压穿刺法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 24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负压进针组,负压进针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回抽-推注检测穿刺是否成功.结果 利用负压法穿刺比一般方法穿刺成功率高.结论 负压穿刺对病人造成的痛苦小,可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邱世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术后综合治疗措施的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对早期乳腺癌已广泛开展保乳手术.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对早期乳腺癌若能正确应用保乳手术,可取得同样根治疾病的效果,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该术式开展较晚,在临床上尚未达到普遍认可和普及[1].本文总结我院2003~2006年实施的保乳手术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存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介绍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国内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综述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的有关知识.结果 中药制剂存在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和致畸作用等,合理选用中药,可减少不良反应.结论 几乎所有中药都有不良反应,注意合理用药即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罗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syndrome,0SAHS)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我科近年来采取局麻下UPPP加舌根射频消融联合治疗多平面阻塞的0SAHS,腭咽和舌根平面的阻塞得到解决,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世华;张智凤;翟春杰;王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增加,脂肪肝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应用B超对11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诊断,配合同步血脂检验,并对中药辨证施治脂肪肝患者进行B超跟踪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蔡丹灵;陈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复方丹参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的2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复方丹参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速发型皮肤瘙痒,其次为心动过速,哮喘和过敏性休克较少见.结论 临床应合理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何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之一,其中高纤维膳食是其重要内容,为探讨何时进食高纤维素佳,我们对35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德增;李少亭;宋留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内皮素(ET-1)、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利用放射免疫吸附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77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42例合并血管病变)和39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的ET-1、TM、vWF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ET-1、TM与vW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无血管病变者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病变者TM与无血管病变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T-1水平和vWF水平与无血管病变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ET-1水平与TM、vWF水平显著正相关(γ分别为0.523、0.589,P<0.01).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三个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越显著糖尿病患者病情就越重,检测其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管病变的发生均有意义.
作者:丁芳林;刘丛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