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利剑”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关键词:超声, 颈部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声动力疗法, 血栓与止血, 专业期刊, 专家评价, 治疗, 肢体疼痛, 医科大学, 学术论文, 病人, 血管内, 科主任, 哈尔滨, 观察表, 铸造, 症状, 应用, 医院
摘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团队在全球首次将声动力疗法成功应用于下肢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治疗。临床观察表明,此疗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明显缩小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解除病人肢体疼痛和头晕等症状。相关学术论文已陆续发表于《血栓与止血》等多家国际著名专业期刊上。专家评价说,声动力疗法有望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困境中突出“重围”,铸造出一把“削斑利器”。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方法:病例来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住院接受治疗的90例癫痫患者。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抽签法。90例患者分为单药组a、单药组b和联合用药组3个组别。单药组a、单药组b分别用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单药治疗;联合用药组用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联合用药。观察指标:(1)控制率;(2)副作用率。结果:(1)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药组a、单药组b控制率更高,χ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单药组b控制率高于单药组a,χ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2)三组副作用率相似,χ2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癫痫均有效,但联合用药不增加副作用,且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唐开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如何运用有效的护患沟通促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技术,新的改革不断的推动着医疗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这两个字的意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的患者对于生病,不单仅存于治疗,对医护人员技术含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以至于让不愿接受自己疾病事实的患者在隐形中对护理工作者逐渐产生了不满,提升了护患的矛盾,增加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所以对一名优秀的护士来说,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沟通是人类的行为基础,是促进护患关系的有利桥梁,能否很好的运用沟通技巧,对于把握患者需求、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有效掌握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是提升我们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基础,更能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

    作者:马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新检测技术有助高效诊断罕见癌症

    剑桥大学发布的研究显示,一种新开发的无创、低成本检测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医生诊断恶性生殖细胞瘤,以便及时展开治疗,提高疗效。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分析

    目的:对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和分析近些年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当归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结论:当归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中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母月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评价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唑肟钠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以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唑肟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8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头孢唑肟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孢唑肟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提升,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肯定,可推广应用。

    作者:王珍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毛细支气管炎是发生在小儿患者当中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常见且较严重的一种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可以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细菌感染也可以导致。通过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原因进行调查,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出建议。

    作者:塔依尔?居曼;努尔麦麦提?阿不来提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术后护理

    报告了1例急性胰腺患者的护理,其措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钙、凝血功能的改变、尿量的观察、加强营养和心理支持、手术后各种管道的护理、营养支持护理及心理护理等。由于监测严密,选择手术时机及护理得当,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胡双燕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闭孔疝18例临床诊治分析体会

    目的:探讨闭孔疝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18例闭孔疝病例。结果:18例患者均以肠梗阻收住入院,术前确诊13例,确诊率72.22%。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康复出院。结论:闭孔疝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多发于老年多产女性,术前确诊率低。应加强对该病临床表现的认识,早期手术治疗.探讨闭孔疝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CT检查可以提高闭孔疝的诊断率。准确的诊断以及及时的手术是改善闭孔疝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光胜;王华强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中药制剂中延胡索醋炙水煎工艺优化

    目的:改进延胡索醋炙水煎工艺。方法:优化醋润参数,加快润透进程;以HPLC法测定醋炙品水煎液中延胡索乙素含量,比较加醋润透后,延胡索炒干与否对生物碱溶出的影响。结果:醋润参数优化后,润透速度提高7.1~38倍;润透后直接煎煮较炒干后煎煮,延胡索乙素提取率提高5.76%。结论:对于含醋延胡索且采用水煎工艺的中成药,合理工艺为:将延胡索破碎成粗粉,加0.2倍量的米醋拌匀,于40℃密闭闷润0.5小时,直接水煎。

    作者:王睿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小剂量右美托咪啶与七氟烷控制性降压方案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脊柱手术中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与七氟烷控制性降压方案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脊柱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行脊柱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研究组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联合七氟烷控制性降压方案,均使用同一种的麻醉诱导与维持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T0-T6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EVO(吸入七氟烷浓度)以及血乳酸浓度值。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T2-T5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的T3~T6血乳酸浓度值与麻醉诱导后5分钟相比有所增加,而研究组的增加幅度比对照组低,并没有发现对机体代谢有明显影响。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啶与七氟烷控制性降压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安全可行。

    作者:罗成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150例尿路感染患者检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鹿城区人民医院尿路感染患者检出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的住院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150例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TB鉴定系统进行鉴定,采用Ki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产 ESBLs株占49.3%,其对抗生素有着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很高,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产ESBLs株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达到有效的治疗。

    作者:孙珏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胎儿唇腭裂产前诊断中二维及四维超声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产前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对唇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6例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分别接受产前二维与四维超声检查。结果:产后颜面部检查有36例唇腭裂,二维超声检查诊断灵敏度48.21%,明显低于四维超声88.89%(P<0.05);二维、四维超声检查诊断特异度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产前二、四维超声对唇腭裂均有诊断价值,但四维超声的诊断敏感性更高,两者结合可使诊断准确性不断提高。

    作者:翟科一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椎旁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 B两组,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采用椎旁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 S),血浆P物质浓度,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 A 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浓度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降低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治疗后B组较A组睡眠时间长(P<0.05)。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皮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辉;艾万辉;陈理红;李晓电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pH敏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许多治疗方案中,药物比如抗癌药等要想发挥高效作用。药物运载系统要想将药物运载到靶向部位,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总体概括为细胞外与细胞内。在细胞外,运载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血液中的循环时间,靶向组织部位的累积情况等等。在细胞内,运载体如何高效进入细胞,内含体逃逸问题,药物可控释放等等。

    作者:王鹏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疤痕子宫自然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疤痕子宫自然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待产的疤痕子宫孕妇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并同时选取非疤痕子宫产妇9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通过阴道试产分娩方式分娩,对照组产妇通过自然方式分娩,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成功率,并对比两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产程耗时等。结果:观察组90例疤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76例,成功率84.44%;对照组非疤痕子宫产妇,自然分娩79例,成功率87.78%。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χ2=0.418);两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和产程耗时经对比(T=0.86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疤痕子宫孕妇,自然分娩可行性较高。在进行分娩时,要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选择自然分娩方式或者剖宫产方式。

    作者:覃惠凤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介入溶栓术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析介入溶栓术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4例进行了介入溶栓术治疗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实验,采用掷币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对照组采取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取介入溶栓术治疗的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杜志红;王密密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脱落细胞涂片染色法的细胞涂片结果分析

    脱落细胞涂片染色法是病理科常用的、较可靠的一种检查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清晰地显示出细胞结构,从而较容易发现异常细胞,特别是能早期发现癌细胞。由于方法简单,检查速度快,阳性率和准确率较高,也是肿瘤普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取含有脱落细胞的体液或分泌物制成涂片以镜下观察脱落下来的正常或异常细胞形态的变化。

    作者:于立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中医肛肠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肛肠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70名实习护生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配至实验组(临床路径式教学)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教学评价和护生评价均优于对照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试验组护生理论、操作、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路径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理论、操作、综合能力,同时规范了教学流程,提高了教师的带教水平及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作者:步琪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术后的护理,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疼痛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夜间的睡眠质量和患者对疼痛的控制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疼痛强度和睡眠满意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观察组患者经过规范化管理后,有效缓解疼痛。结论规范化疼痛管理能有效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睡眠满意度和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谭春尼;陈梨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可分离血液中癌细胞的生物芯片问世

    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可分离血液中癌细胞的生物芯片,能甄别出血液中的癌细胞并将其移除。该技术可大幅降低癌症治疗费用,有望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