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李素芳;肖爱萍;郭红

关键词:反应蛋白, 冠心病患者, 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时相蛋白, 危险因子, 浓度, 促炎, 测定
摘要: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冠心病(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人类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促炎作用,而且和CHD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我院CHD患者CRP浓度的测定,探讨其对CHD患者的影响及对其预后的作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39例临床分析

    肺部真菌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尤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继发真菌感染多见.随着抗菌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COPD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明显增多.1996年1月至2000年8月我科共收住COPD患者530例,其中继发真菌感染的患者39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韦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50岁以上妇女绝经后阴道流血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50岁以上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绝经年限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分析266例50岁以上绝经后阴道出血并行诊断性刮宫及(或)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0岁以上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理诊断分别是功能性子宫内膜(37.96%)、功能失调性内膜(19.17%)和恶性肿瘤(13.91%).结论:绝经年限愈长的妇女,恶性肿瘤发生率愈高.

    作者:周琼青;陶琨;袁亚;陆培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CT薄层扫描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准确诊断和完整评价寰枢椎损伤是正确治疗的关键.脊柱损伤不合理的放射学检查能引起患者新的病变,甚至继发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常规放射学虽然对估价骨性椎管序列和整体结构有重要价值,但对损伤后脊柱后部骨结构和椎管形态显示不清.CT薄层扫描能满意地克服X线平片的上述缺点,对寰枢椎损伤的各方面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现通过分析我院1992~2000年经CT检查的68例寰枢椎损伤病例,以探讨CT薄层扫描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爱伟;牛智祥;白旭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新生儿窒息并多器官功能损害42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窒息所引起各种器官的病理和功能改变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98例新生儿窒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42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多器官功能损害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作者:杨志云;赵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小剂量美多心安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远期疗效

    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系统活动增强是维持心排血量和辅助周围循环功能的一种重要代偿机制.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系统的长期代偿性机能亢进反而对心肌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并导致心肌功能发生进行性损伤,这种改变不利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长期预后.因此,如何控制心力衰竭的病情进展以降低其远期死亡率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自1998年7月我们利用小剂量美多心安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了30个月的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清晓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重症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治疗组:观察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20例重型颅脑损伤作对照.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病人尽早康复.

    作者:管军;徐锋;周炳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出血性输卵管炎30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输卵管炎是因输卵管粘膜血管扩张、淤血、肿胀、细小血管自发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腹腔,引起剧烈腹痛和腹腔内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腹症.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频繁的宫腔操作,致阴道内各种致病菌未得到有效治疗而诱发其发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将我院收治的30例出血性输卵炎报告如下.

    作者:马海珍;李金枝;朱晓秀;耿协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维生素E与红花油局部用药辅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护理探讨

    为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治愈率,缩短病程,我科自1996年1月以来,在复温、保暖、控制原发疾病及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用维生素E与正红花油联合局用药的综合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艳琴;赵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B型超声对肠道肿瘤的诊断分析

    现将我院自1985年3月至1999年10月应用B型超声明确诊断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肠道肿瘤报告如下.1资料本组66例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50.1岁,40~55岁者28例,占42.4%.临床主要表现:腹痛16例,腹部包块30例,便血4例,大便习惯改变4例,乏力、消瘦、贫血8例,肠梗阻4例.

    作者:薛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鞘内子宫全切术77例临床分析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的一种常见手术,传统上分为子宫全切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鞘内子宫全切术,能防止宫颈残端癌的发生,保持阴道完整性,保持盆底及部分宫颈.我院妇产科于1999年1月~2000年12月共做鞘内子宫全切术77例(A组),同期行传统子宫全切术89例(B组),现将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作一对比分析.

    作者:李灵洁;杨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经贵要静脉床边心内膜起搏的临床观察

    自1999年以来,笔者采用从左侧贵要静脉穿刺置入5F气囊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内膜临时起搏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65.2±11.4(45~82)岁,SSS5例,Ⅲ°AVB3例,AMI3例,永久起搏器更换2例,外科手术保护5例.

    作者:卢建平;朱阳亮;邱林林;王琦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人脑干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分析

    帕金森病(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锥体外系进行性变性疾病[1].主要病变位于黑质和纹状体.随着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已明确各种不同的诱发电位(EP)可反映其相应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将EP应用到PD病人的研究中,将可了解PD病人是否存在多发性神经损害.目前,这类报道不多,我们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对PD患者的视听神经传导通路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左旋甲状腺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发现,甲状腺素的代谢异常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如何采取措施纠正其代谢紊乱,避免心衰进一步恶化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CHF患者给予小剂量、短疗程左旋甲状腺素治疗,观察其对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阐明甲状腺素对CHF患者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预测其在CHF治疗中的前景.

    作者:秦军红;王智彬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气胸12例报告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气胸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分析12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发生气胸的原因、临床特点.结果:60岁以上患者占83.3%,其中合并慢支肺气肿者占80%,10例经闭式引流,2例行胸腔穿刺抽气,全部治愈.结论:伴有慢支肺气肿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是术后气胸的高危因素,应重视围术期呼吸道管理,术中认真防范.胸腔穿刺抽气与上胸闭式引流是术后气胸早期有效的诊治方法.

    作者:李红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钾水平与预后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钾含量与预后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在2~12小时之内住院的病人100例,在治疗前采静脉血,立即送检,并同时对全部病人进行连续心电监护,监测4小时内血压、心率、心律失常、心衰发生的情况,并对监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钾<3.5mmol/L组及血钾3.5~4.0mmol/L组心律失常、心衰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钾>4.0mmol/L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无论血清钾是否正常,均应进行积极早期补钾治疗,补钾的目标使血清钾达4.0~5.0mmol/L左右,对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成功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英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慢性重型肝炎的存活分析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危重,预后差,如何判断预后,及时治疗,提高存活率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105例慢性重型肝炎,治疗成功60例,失败45例,现进行比较,分析其存活原因.

    作者:袁春蓓;陆伟民;庄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双J管在尿路手术中的应用

    我院自1995年12月~1999年3月,在尿路手术中采用国产双J管内引流84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孔朝辉;朱海鹏;赵明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及远期智力低下、癫痫发作和脑瘫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而受到普遍重视.现将我科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9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素红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我科试用灯盏花素治疗,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如疼痛、麻木、灼热、针刺感.患者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39~72岁,病程4~15年;对照组44例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7~69岁,病程3.5~14年.

    作者:夏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速避凝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肾病综合征(NS)常处于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既往用普通肝素或维生素K拮抗剂等抗凝剂防治NS并发血栓形成,因易出血或效果欠佳而受到限制.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速避凝)是经普通肝素化学或酶促解聚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抗凝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量效关系明确、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等优点,近年有逐渐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我们从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对14例原发性NS高凝状态患者,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福荣;刘美荣;王育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