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下段修补术在瘢痕子宫妊娠患者再次 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罗团团

关键词:子宫下段修补术, 瘢痕子宫妊娠, 再次剖宫产术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妊娠患者再次剖宫产术中应用子宫下段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接收的疤痕子宫妊娠择期手术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4,未行子宫下段修补术)与观察组(n=34,行子宫下段修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新生儿出生情况(包括新生儿体质量 、出生5min Apgar评分)、术中 、术后出血量 、产褥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 、术后出血量及感染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而住院时间 、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 、出生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下段修补术能显著减少疤痕子宫妊娠再次剖宫产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产后感染率,且其并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对新生儿并无明显不良影响,具有推广价值.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扩张超薄穿支皮瓣在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 畸形及皮肤缺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及皮肤缺损采取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68例,均为火焰烧伤后遗留面颈部瘢痕,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予以常规扩张皮瓣修复手术)与观察组(n=34,予以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观察皮瓣坏死率及皮瓣回缩率,术后随访6个月 ~2年,观察皮瓣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皮瓣回缩率及皮瓣坏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 ~2年,观察组患者皮瓣厚度相比于一般扩张皮瓣显著要薄,覆盖面颈部创面后,外形满意,不显臃肿,颏颈角及面部轮廓分明,与受区肤色匹配,能够再现面部精细表情及器官功能.结论: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及皮肤缺损采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能够有效降低皮瓣坏死率,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李新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宫颈癌病理组织内HPV16L 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宫颈癌组织内人乳头瘤病毒16 L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的发生 、发展关系.方法:收集38例宫颈癌病理组织(宫颈癌组)、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CIN组)及35例慢性宫颈炎组织(慢性宫颈炎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样本内HPV16 L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HPV16 L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5.8%(6/38),显著低于CIN组的82.9%(29/35)和慢性宫颈炎组的100%(P均<0.05);CIN组内,HPV16 L1蛋白在CINⅢ级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CINⅠ/Ⅱ级(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 、CIN组织和慢性宫颈炎组织内HPV16 L1蛋白表达水平各异,宫颈癌组织内表达减少,提示HPV16 L1蛋白表达下降与宫颈癌发病关系密切.

    作者:邓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留学生医用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医用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掌握医学留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借助视频和PPT自助实验答疑课件等多种措施,对留学生医用物理实验教学包括内容安排 、实验过程指导 、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改革探索,结果在实际授课中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留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明显提升了留学生对医用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实验主动性.

    作者:徐生辉;贺奇才;李晓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围术期 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共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38).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病人听力障碍恢复情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2组病人听力障碍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听力障碍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6.32%)(P<0.05),且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P<0.05).结论: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人听力障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提高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张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 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在剖宫产术患者中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剖宫产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术前,观察组包括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在内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效果为0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手术患者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有利于降低麻醉对患者血压水平 、心率水平的影响,且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麻醉应用价值高,可推广.

    作者:陈文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现状

    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困扰着骨科医师,尽管很多文献对于这种普通骨折都给予了相应的意见,但是现今尚没有一个对于该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本文就该骨折类型的病因 、分型及治疗手段作一综述,提示临床医师关注此型骨折.

    作者:董大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与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 上皮内瘤变 Ⅱ 级的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CKC)与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 级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CINⅡ 级患者13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6例.对照组行CKC治疗,观察组行LEE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管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与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Ⅱ 级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LEEP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宫颈粘连发生率,更为安全 、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扫描对桡骨远端B3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CT扫描对桡骨远端B3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B3骨折患者情况,对患者的骨折诊断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分析相应的扫描检查方式对患者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CT扫描对于桡骨远端B3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97.29%,高于X线的检出率,后者诊断的准确率为78.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T扫描可见桡骨远端B3骨折患者的形态.结论:相较于X线检查而言,在桡骨远端B3骨折中应用CT扫描可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对骨折形态做出明确判断,利于临床及时对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故值得借鉴应用.

    作者:陈凯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重组人干扰素 α-1b雾化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 感染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 α-1b雾化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滴 、退热 、止咳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 α-1b雾化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消失时间 、咳嗽消失时间 、喘憋消失时间 、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 α-1b雾化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樊沙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单纯后路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在成人胸腰骶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住院的且稳定随访42例胸腰骶椎结核患者(病变节段 ≤2)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 、钛网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及术后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分析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 、植骨融合 、结核复发及腰腿疼痛改善情况 、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169.8±14.3)min,出血量(347.4±66.8)ml,术前腰腿痛VAS评分(5.5±1.0)分,术后1个月降至(1.7±0.6)分;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重大并发症;所有患者植骨融合时间为(10.4±1.7)个月.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病变椎体周围皮下脓肿形成,予以穿刺抽脓并加强抗结核治疗,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均得到良好的疗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结核复发.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手术方法安全可靠.

    作者:赵涛;郝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 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AMI并发AF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西地兰治疗,观察组行胺碘酮治疗,比较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比对照组(75.00%)高,用药24h房颤控制率(56.67%)比对照组(35.00%)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8.33%)比对照组(38.33%)低(P<0.05).结论:AMI并发AF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能有效控制房颤发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方小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针刺人中穴对高龄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人中穴对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骨科手术的高龄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针刺人中穴,对照组未予处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 、离室时间;分别于气管导管拔除前(T1),气管导管拔除时(T2)的测量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T1时,两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观察组MAP、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人中穴可缩短骨科手术高龄患者全麻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 、离室时间,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

    作者:蔡元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脓毒性休克 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满足纳入标准的15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8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77例)和死亡组(74例),比较组间NLR(ICU初始)、APACHEⅡ(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等变量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生存曲线,评价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死亡组NLR、APACHEⅡ 、SOFA、年龄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淋巴细胞计数(LYM)显著小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0,95%CI=1.040~1.185,P=0.002).(3)ROC曲线提示NLR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以NLR>17.01作为预测28d死亡风险的临界值,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81.8%.(4)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LR>17.01组与NLR≤17.01组相比,28d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ICU初始的NLR可以作为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崔久庆;刘秀娟;滑立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7%,且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乳腺癌是一种典型的异质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与治疗的复杂性体现在组织形态 、细胞起源 、复发转移潜能及治疗反应等多个方面.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 、辅助化疗 、放疗 、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但三阴性乳腺癌(TNBC)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虽然对化疗敏感,但在许多研究中并未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TNBC需要更为高效 、敏感的治疗方案.

    作者:肖宝强;史雪婧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上腹部手术中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对肌松药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上腹部手术中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肌松药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我院收治的64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其分成全麻组与复合组,各320例,全麻组应用单纯全麻,复合组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比两种麻醉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复合组的肌松药用量比全麻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复合组的心率 、收缩压与舒张压都比全麻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情况,复合组的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都比全麻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临床效果优于应用单纯全麻,可明显减少肌松药用量,是一种有效 、安全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艳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异甘草素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增殖 、 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探析异甘草素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 、凋亡的影响,并总结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浓度不等的异甘草素处理脑胶质瘤U251细胞样本,同时对10、20、40、60、80μmol/L各浓度设5个复孔,均处理24h、48h、72h;采取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变化检测,由四甲基偶氮唑蓝(M TT)对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核糖体RNA(mRNA)、叉头框蛋白M1(FoxM1)表达水平则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果:脑胶质瘤U251细胞经浓度不同的异甘草素处理后,细胞增殖均受到程度不一的抑制表现,在同作用时间,但不同浓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之,在相同浓度,但作用时间不同细胞增殖情况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细胞凋亡影响方面,随着异甘草素浓度不同作用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随着异甘草素浓度增加出现正比增加趋势(P<0.05);在FoxM1、mRNA相对表达水平中,不同浓度间异甘草素处理细胞48h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素可理想抑制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并有效诱导其凋亡作用机制,这可能与下FoxM1基因表达水平正相关.

    作者:邓云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stathmin和p27kipl在口腔鳞癌组织 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观察stathmin和p27kipl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tathmin和p27kipl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 、50例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stath-min蛋白和p27kip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stathmin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表达率为20%,而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高,比例为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27kipl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高,对应的表达率为90%;而在口腔鳞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表达率为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tathmin蛋白的表达与p27kipl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71,P<0.01).结论:stathmin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p27kipl蛋白的表达则相反,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且表达程度和肿瘤的病理分级关系显著;据此可判断这两种蛋白的异常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肿瘤细胞的发展水平;stathmin蛋白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恶性程度的指标,同时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靶点.

    作者:张先国;李善昌;贾丹丹;宁尚波;张宏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手术的基础上联合颞肌切除术,对比两组临床恢复优良率 、颅内压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恢复优良率较观察组更低(55.56%VS 84.44%),术后24h、72h及7d,对照组患者颅内压力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张丙辰;袁杰;周俊;吕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 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观察对象,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与对照组的12.5% 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王政;彭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5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住院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给予儿科常规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采用儿童ADL评定量表评定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评定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6.19%)(P<0.05);2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可快速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改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焦晓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