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目的 测定吡虫啉杀蟑胶饵在实验室和现场杀灭蟑螂的效果.方法 进行了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结果 试验室4 d全部死亡,模拟现场5 d全部死亡,LT50分别为1.26、1.74 d;现场施药前蟑螂密度平均每15 min为17.25只,施药后的1、2、5、10 d,杀灭率分别为69.1%、81.82%、92.73%和100%,蟑螂死亡高峰在投药后的前5 d,占蟑螂死亡总数的94.32%.结论 2.5%吡虫啉杀蟑胶饵对蟑螂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滨;谭伟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10%立影杀虫微乳剂对致倦库蚊、家蝇、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方法 按照GB13917.1-92和GB/T17322.1-1998的室内药效试验和模拟现场试验方法进行.结果 对致倦库蚊、家蝇、德国小蠊24 h死亡率大于70%,符合GB/T17322.1-1998滞留喷洒药效的B级标准.结论 10%立影杀虫微乳剂在不吸收、半吸收、吸收表面对蚊、蝇、蟑有较好的杀灭效果,施药后表面药痕小、有较长的持效性,药效稳定.
作者:冯向阳;熊绮梦;蒋解花;梁富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厦门市翔安区某宾馆,自开业数十年来,由于长期大量随意使用卫生杀虫剂,致使蟑螂有明显抗药性,导致杀灭效果差,蟑螂侵害日趋严重.受其委托,2005年7~9月我们组织专业队伍对该宾馆蟑螂侵害情况开展调查并采用灭蟑饵剂进行防治,效果令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加祥;纪汉良;叶永同;曾金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一种卫生用杀虫剂,可以同时分散在水和油中,作为热烟雾和冷气雾使用.方法 通过对产品乳液稳定性、pH值、闪点和冷热贮稳定性的测定,确定了配方的组成;并通过室内及现场药效试验,考核了本产品用水和油稀释后对蚊、蝇和蟑螂的杀灭效果.结果 产品外观为均相透明液体,闪点较高,用标准硬水稀释后呈乳白色,用脱臭煤油稀释后清亮透明,高低温、常温贮存性质稳定;室内药效,用药量为1.5 mg ai/ m2时,采用超低容量室外挂笼实验,测得本制剂对致倦库蚊的30 min击倒率为100%,24 h死亡率100%;用药量为10 mg ai/ m3时,采用热烟雾喷雾,测得本制剂对德国小蠊的室内药效30 min击倒率为100%,72 h死亡率100%.结论 研制的配方各组分选用科学合理,产品性质稳定,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广,对蚊蝇、蟑螂作用力强,值得研究与推广应用.
作者:张雪辉;江文锋;戚晓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鼠情监测是科学控制鼠害的基础[1],为了解遵义市城区鼠内的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有效的灭鼠措施提供依据[2],把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市民的健康水平内,笔者等于2003~2005年在遵义市汇川区和红花岗区,开展了鼠的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进行监测.
作者:姚绍能;罗任春;廖开毅;杨国军;李林英;明吉;王东风;李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大隆毒饵在草原大面积灭鼠效果.方法 采用弓形夹法调查鼠密度,在现场采用等距投毒和见洞投毒相结合的方法投放大隆灭鼠毒饵.结果 草原的鼠类有3属4种,其中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97.6%).先后进行2次灭鼠,灭鼠率分别为95.83%和66.67%.结论 0.005%大隆毒饵草原大面积灭鼠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作者:王峰;任清明;刘国平;贺顺喜;谢怀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广谱、高效、低毒,被广泛地应用到卫生害虫的防治上.我国拟除虫菊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为我国卫生害虫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卫生害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作者:姜志宽;张桂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掌握甘肃省蠓科昆虫.方法 人帐诱法、畜诱法、灯诱法和网捕法.结果 研究获得甘肃省蠓科4亚科9属59种,即细蠓亚科,细蠓属13种;毛蠓亚科,毛蠓属13种;铗蠓亚科,裸蠓属2种,铗蠓属6种,蠛蠓属4种;蠓亚科,库蠓属17种,须蠓属1种,短蠓属1种和贝蠓属2种.库蠓属种类多,细蠓属和毛蠓属次之,铗蠓属居第3位,其余5个属的种类较少;库蠓和细蠓是甘肃省吸血蠓虫的主要构成者,毛蠓和铗蠓是非吸血蠓虫的主要构成者.在不同地理区域蠓科种类的组成、分布与优势种群不同,蠓科种类不同其活动的时域不同,同一蠓种在不同地区其活动的时域亦有变化.结论 初步掌握了甘肃省蠓科昆虫,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刘增加;宫占威;张继军;石淑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制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新型杀灭蟑螂凝胶饵剂.方法 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药效试验.结果 该胶饵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适口性,对德国小蠊LT50为1.34 d,4 d的死亡率在92%以上,持续药效可达30~60 d.结论 灭蟑凝胶饵剂效果好,药效持久,使用简便.
作者:马桢红;陈立凌;张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外来有害生物种群,已随着全球商品化的贸易物流业,多渠道频繁的通商运输传递转移,而产生异地繁殖、自然扩散传播,并带来直接的危害和间接的影响,如地中海果实蝇、松树线虫、德国小蠊、双钩异翅长蠹、外来红火蚁和热带火蚁等有害生物.
作者:刘瑞桥;刘锦裕;吴兆泰;高道蓉;陆镇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丹东市中华按蚊密度及季节消长,为预防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人诱帐法.结果 2005年捕获的中华按蚊占捕蚊总数的18.52%,2006年捕获的中华按蚊占捕蚊总数的27.96%.中华按蚊活动时间为6月上旬~10月下旬,高峰季节为7~8月.结论 丹东地区中华按蚊和疟疾发病率相吻合,必须做到减少蚊虫叮咬,才能降低疟疾发病率.
作者:张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白蚁为害状况白蚁是世界性的五大害虫之一,已知白蚁种类2 000余种,遍布全世界,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的亚非拉国家[1],为害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50%[2].我国白蚁共计476种,分4科44属[1].在我国除新疆、青海、宁夏、内蒙、黑龙江、吉林以外的其他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有白蚁分布[3-4],尤以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严重[5].
作者:邓志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有害生物防治(PCO)工作中,操作人员要正确应用安全的卫生杀虫剂,在宾馆、饭店、各类饮食行业和公共场所,以达到杀灭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是一种责任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种.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从业人员日益增多.有害生物防治企业经常面临的挑战并非仅是不守规则的市场竞争,企业员工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企业的大挑战.
作者:郎海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了解铜陵市蟑螂侵害情况,为防治蟑螂提供科学的方法.方法 采用粘捕法测定蟑螂密度,并用观测法和询问法调查蟑螂的侵害情况.结果 铜陵市蟑螂有3种,分别是德国小蠊、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这3种蟑螂分别占85.3%、12.1%和2.6%,德国小蠊是优势种,餐馆和宾馆的密度高;而用不同方法得出的侵害率不同.结论 掌握铜陵地区德国小蠊生活习性,为开展综合性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赵丽仙;王平;赵树明;刘明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江华弓背蚁(Camponotus jianghuaensis)隶属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蚁科蚁亚科(Formicinae)弓背蚁属(Camponotus),共有5种蚁态,分别为雄蚁、雌蚁、大型工蚁、中型工蚁、小型工蚁.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也是热带地区常见类群,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湖南有分布.
作者:卢文成;林立丰;刘文华;韩佳音;张巧利;陈浩田;易建荣;陈建东;卢秀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盘式蚊香、电热蚊香片和电热蚊香液是人们驱除蚊虫等飞虫的重要卫生杀虫剂.这三类产品用不同的加热方式提供能量使有效成分挥发并弥散到空间起到驱蚊作用.它们都属于加热挥散型驱蚊制剂.它们因使用方便、作用持久而受到欢迎.但是,它们或需点燃、产生明火以及有或多或少的烟雾,或需要有电源供能,因此,不适于忌明火、怕烟雾以及没有电源的场合.
作者:游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敌鼠钠盐和溴敌隆在广西家鼠鼠疫疫源地的灭鼠效果.方法 对2000~2004年隆林县和西林县在鼠疫疫区处理及鼠疫疫区后期处理工作中的现场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敌鼠钠盐比溴敌隆更容易被广西家鼠鼠疫疫源地群众所接受.结论 敌鼠钠盐仍值得在广西家鼠鼠疫疫源地中继续应用.
作者:周树武;梁江明;曾竣;韦锦平;陈达宗;秦石英;鲁翠芳;黄德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5年4月3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顺利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成为国内第5个国际卫生机场.回顾3年多的艰苦创建历程,媒介控制专业技术小组的成员可谓体会颇深.由于媒介生物的特殊性,媒介生物控制涉及到机场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场所、每一个角落,机场周边地区媒介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季节消长对机场内部也有很大影响.
作者:黄立业;刁越红;钱吉生;韩建平;孙蔚;张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研究青藏高原丽蝇族昆虫的种类、分布及区系特征.方法 采用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结果 总结出该族9属40种,记述了该族昆虫的名录和分布.结论 青藏高原地区丽蝇族昆虫种类丰富,特有种21种,占总数的52.5%.
作者:敖虎;王明福;刘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卫生处理是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出入境口岸的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在口岸的卫生处理工作中,仍有部分单位采用溴甲烷熏蒸的方法对出入境船舶、集装箱等实施除鼠、除虫处理,而熏蒸后对溴甲烷残毒的检测则是确保人员安全的重要一环,通过采用VOC检测仪在对溴甲烷残毒浓度检测的应用,对进一步提高口岸卫生处理工作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大江;林炎泉;李灿斌;彭东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