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张振宇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 诊断, MRI, CT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采用MRI诊断的准确性高,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经颅彩色多普勒监测评估瑞舒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作用

    目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监测评估瑞舒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检查,将颅内微栓子阳性者纳入本次观察,共计2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溶栓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微栓子数量和阳性率及治疗后12个月再次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TCCD检查颅内微栓子数量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再次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明显,可以减少颅内微栓子数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晓萍;李文娟;李敏;樊佳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硫化氢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抑郁及焦虑行为

    目的: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糖尿病大鼠抑郁、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为开发新型抗抑郁焦虑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分别是对照组、糖尿病损伤组、硫氢化钠(NaHS)低浓度保护组、NaHS高浓度保护组和单纯高浓度NaHS组,各15只.NaHS低浓度保护组、NaHS高浓度保护组和单纯高浓度NaHS组分别按30μmol/kg、100μmol/kg和100μmol/kg腹腔注射NaHS,连续30d.之后分别进行自发活动测定实验(SAT)、大鼠悬尾实验(TST)、强迫游泳实验(FS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四种行为学检测实验,后三种行为学方法检测各组SD大鼠的抑郁、焦虑状态.结果:STZ(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显著,大鼠活动范围以及活动频次显著降低,其TST、FST和EPM结果明显较弱.H2S对STZ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相对于STZ组,大鼠活动范围以及频次均有所增加,且TST、FST和EPM结果较好.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处于抑郁、焦虑状态.H2S可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抑郁及焦虑行为.

    作者:胡媚;邹伟;唐小卿;李满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尿酸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低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经头颅CT和/或MRI+DW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入院后次日均采其空腹静脉血,对其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于患者入院、出院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 Index指数分别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血尿酸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I评分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在对性别、年龄、血糖、血脂、肌酐和病史进行校正后,高血尿酸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尿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刘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罗哌卡因对剖宫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对剖宫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6例,根据麻醉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两组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对比麻醉前及麻醉10min时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变化情况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两组SBP、MAP、H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10min时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观察组SBP、M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罗哌卡因麻醉效果较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且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短,有助于术后恢复.

    作者:张小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高位结扎术治疗糖尿病患者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腔内激光闭合术(EVLT)联合高位结扎术治疗糖尿病患者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91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42肢)和对照组36例(49肢).观察组联合应用腔内激光闭合术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术后3个月患肢溃疡愈合率及术后1年内静脉曲张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隐神经损伤发生率(2.4%)低于对照组(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肢体溃疡愈合率及术后1年静脉曲张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腔内激光闭合术与高位结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肯定,且手术创伤较少,术后并发症较少.

    作者:李松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经过复检以后出现较大误差的102例临床生化检验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整理,对比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相应对策.结果:对比发现,检验前发生误差数为86例,占84.3%,在检验过程中发生误差数为12例,占11.8%,而在检验后发生误差数为4例,占3.9%,其中检验前主要影响因素为:送检时间延迟为23例,占26.7%,标本储存过程中行为不规范为22例,占25.6%,标本发生严重的溶血为20例,占23.3%,标本采集方式不恰当为19例,占22.1%.检验中实验室环境、检验仪器、加样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检验后的核对和反馈为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检验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都存在着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其中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是在检验前,检验工作人员应按要求正确规范的采集标本,按规定储存标本并及时将标本送检,避免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切实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李自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达英35配合促排卵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达英35配合促排卵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达英35单药治疗,实验组接受达英35配合促排卵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受孕率、周期排卵率和排卵周期等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和内分泌指标结果对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接受达英35配合促排卵法治疗,有助于其卵巢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排卵率和受孕率,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阳秀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重症神经损伤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析机械通气治疗重症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神经损伤患者10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机械通气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MAP、RR以及HR改善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预后有效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的pH、PaCO2以及PaO2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重症神经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还能改善通气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彭建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早期颅骨成形术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早期颅骨成形术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早期组(n=34)与常规组(n=34).早期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4~8周行颅骨成形术,常规组在去骨瓣减压术3~6个月行颅骨成形术.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成形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颅骨缺损综合征发生率、硬膜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17.53±4.48)分、14.7%、8.8%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69±3.55)分、38.2%、29.4%(P<0.05).结论:早期颅骨成形术可以促进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颅骨缺损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长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进展

    神经外科包括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危重患者,他们常出现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及基础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吞咽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患者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影响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和功能代偿,加重脑损害,增加死亡率.本文就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的优点、适应证、途径、置管时机、材料选择、给予方式、营养液的选择、鼻胃管更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先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及脑血管反应性变化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管反应性(CVR)影响.方法:抽选2008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98例L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9例,采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TCD的屏气试验(屏气指数,BHI)作为评价CVR指标,比较两组BHI、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左侧、右侧B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H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稠度、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LI患者血液流变及血脂相关指标,提高LI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很好治疗LI,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年龄组儿童高血压病因特点及预防干预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年龄儿童高血压的病因特点与预防干预.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1~6岁组38例、7~12岁组35例以及13~18岁组35例,分析三组病因特点.结果:1~6岁组主要为继发性高血压,而7~12岁组和13~18岁组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并且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结论:高年龄组患儿应该主要预防原发性高血压,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保持良好心态,控制疾病发展.

    作者:赵爱东;金淑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氧化应激的关系分析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来我院治疗的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使用单双号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7例.给予甲组患者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给予乙组患者依帕司他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甲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明显低于乙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下肢神经病变恶化,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其疗效与氧化应激抑制有关.

    作者:陈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患儿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将108例黄疸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儿均给予长时间蓝光持续照射治疗,观察组(54例)患儿则给予短时间多次蓝光治疗,评估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测定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差异,评估上述两种方法的治疗安全性.

    作者:梁和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22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和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以及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探讨巨幼细胞贫血细胞学形态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2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及空腹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中,中、重度贫血占90.6%;多表现为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细胞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特点: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以幼巨红细胞为主,粒红巨三系细胞均有巨幼变、核分叶过多,各阶段巨幼红细胞细胞核增大更明显,核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核发育晚于胞质,成熟红细胞以卵圆形大红细胞为主;叶酸和/或维生素B12降低占96.9%.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是细胞巨幼变的典型性和显著性与中重度贫血共存;大细胞性贫血伴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表现可作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初检标准;骨髓中巨幼细胞生成增多和叶酸、维生素B12测定是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巨幼细胞性贫血有显著的年龄特征,近年来中老年病例明显增多,传统的单纯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例已明显减少.

    作者:秦红群;马顺高;马稚强;杨国顺;何秋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孕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孕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孕妇,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心理分析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孕妇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DS评分与S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乙型肝炎孕妇,在心理分析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吴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病例6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30例(予以交锁髓内钉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外固定架法治疗)对比两组病例的疗效、治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法治疗四肢骨折效果更为理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愈合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文武;吴巍;杨川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戊酸雌二醇在难治性不全流产清宫术前的应用(附80例报告)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在难治性不全流产清宫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80例难治性不全流产患者,采取人为加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取口服戊酸雌二醇治疗3~7d后行清宫术,对照组则直接行清宫术.观察比较两组刮宫情况.结果:试验组难治性不全流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再次清宫例数、再次复查B超宫内胎物残留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难治性不全流产清宫术前口服戊酸雌二醇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艾俊敏;杜宏英;王巧玲;李淑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ORM-2对LPS诱导的血小板造血系细胞特异性蛋白-1磷酸化调节的研究基金项目: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创新资金(PKJ2012-Y55)

    目的:探讨脓毒症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脂多糖(LPS)诱导的造血系细胞特异性蛋白-1(HS1)磷酸化调节方法.方法:收集健康人血小板,使用LPS体外刺激血小板,同时加入CORM-2观察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功能的变化,并同时检测磷酸化HS1(p-HS1)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CORM-2对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CORM-2对HS1磷酸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CORM-2与血小板功能以及血小板HS1的活化密切相关,且有望成为脓毒症治疗的靶点.

    作者:赵昌明;许磊;郭东风;施琴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心脏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的系统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实施心脏介入术患者进行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的系统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心脏介入术中应用有创血压监测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60例均同时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1%,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两组干预前SAS及SDS评分均相对接近(P>0.05),干预后,两组相应评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实施心脏介入术患者进行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系统护理,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洪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