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周龙川;周芳珍;农玉贤;黄河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 广泛性焦虑障碍, 认知行为治疗,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CB T )治疗对广泛性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广泛性焦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分别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 T 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定。结果:第8周末,两组的HAMA总分比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 HAMA总分和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研究组的疗效、ITAQ总分、GQOL‐74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疗效、治疗依从性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含量

    目的:探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含量。方法:指定具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及相关证件(上岗证)的专业分析人员,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不同批次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含量及回收率,记录测定结果,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结果:不同批次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知,其含量测定结果及回收率测定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回收率98.93%,RSD=0.891%。结论: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准确测定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含量,有利于顺利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工作,保障患者用药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秦黎明;李启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阑尾炎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治疗的102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采用腹腔镜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英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住我院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因心绞痛急性发作入院,依据住院单双号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控制症状,在此基础上,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 ,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NO、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8周后高剂量组血清CRP、NO、LDL‐C分别与低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而低剂量组为65.9%(27/41),经比较,2者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LDL‐C水平,升高舒血管因子NO水平,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频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蒋改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60例流行登革热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本地区首次开展登革热病诊治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14年9月26日-11月30日我院收治的60例登革热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快速建立专项护理小组和开展护理培训,设立专用病区集中治疗,密切观察预警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重症患者。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4.13±1.75)d ,全部临床治愈出院,重症登革热病例比率8.33%,无护理并发症,无1例死亡,在病区内未发生院内感染和第二代登革热病传染。结论:快速有效的疾病诊治、专业的临床护理技术以及认真负责的护理精神对控制登革热病情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邓月连;温静;莫穆隆;梁柱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剂量氟哌啶醇和常规剂量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索分析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以及常规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均应用常规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均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以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略高于对照组的83.33%( 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略低于对照组的15.00%( 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新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近期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给予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性好。

    作者:王乃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推拿治疗进展

    推拿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手段之一,手法多变,常与针灸、中药等配合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收效明显,故本文对单纯推拿治疗本病的手法、与多种治疗方式配合时的效果显著的特色手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高超;崔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前臂皮瓣舌再造患者健康知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前臂皮瓣舌再造患者健康知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在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游离前臂皮瓣舌再造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前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前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前臂皮瓣行舌再造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自身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作者:刘红;江锦芳;厥子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艾滋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艾滋病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记录两组艾滋病并发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将所得资料经专业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研究组死亡率仅为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则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艾滋病并发症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死亡率及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郭海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应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肩周炎疾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常规手法松解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个性化方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肩周炎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VAS疼痛程度评分在治疗计划实施前后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肩部疼痛症状消失时间和肩周炎疾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个性化方案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文瑞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腺瘤患者围术期的疗效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腺瘤患者围术期的疗效。方法:将本院近期收治的10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花费、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甲状腺腺瘤患者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花费,缩短住院天数,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爱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学生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及考核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年级学生标准化病人(S P )在诊断课程教学及考核中运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2011级临床专业1班(72人)、2012级临床专业1班(73人)作为实验组,以传统的教学为基础,同时增加S P教学方法,2011级临床2班(76人)、2012级临床专业2班(72人)作为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于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诊断学课程理论期末考试,两组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了SP病人教学模式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认为S P模拟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S P应用于诊断学课程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的成绩,大面积使用学生SP和将学生SP的推广应用于医学高等教育中的诊断教学及考核中,可以提高诊断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作者:李继红;张钰华;李晶晶;吴秀明;向志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B/A1等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B/A1等因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40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 A P ,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 A P ,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37例),与同期健康体检老年男性140例作对照,检测各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载脂蛋白B/A1(ApoB/A1),分析其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 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等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HDL‐C、ApoA1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亚组 Hcy等指标进行比较,AMI组较 UAP组、UAP组较 SAP组 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明显增高(P<0.01)。SAP组、UAP组、AMI组两两比较 Hcy等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冠心病病变程度与Hcy、TC、LDL‐C、ApoB100、ApoB/A1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Hcy、ApoB100、ApoB/A1为冠心病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呈升高趋势,Hcy、ApoB100、ApoB/A1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这三个指标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王淑娟;洪冰;王连环;林祥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肾镜超声碎石术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肾镜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术后残石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5例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实验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实验组应用肾镜及超声碎石术联合纤维胆道镜,对照组仅利用纤维胆道镜,均在预留T管或胆总管造瘘管基础上完成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手术,对比分析取石时间、结石取净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术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平均费时47.83min ,对照组62.76min ,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高效;结石总清除率实验组为77.78%,对照组为70.59%,无明显差别;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镜超声碎石术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术后残石安全可靠,具有治疗效率高、手术时间短、结石取净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詹庆华;蔡旌槐;黄鹏;黄世旺;梁树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经Genbank获得mutL序列信息后,采用不同在线软件及数据库分析并预测mutL蛋白的信号肽、疏水区、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结论:该研究为相关菌株的蛋白结构及功能研究提供了信息基础。

    作者:潘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药物口服一直都是心房颤动一线治疗的首选方案。但由于传统抗凝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及治疗中的使用限制,使得新药的研发迫在眉睫。对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作者:刘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08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V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住院天数、带机时间、病死率、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则低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及带机时间上,对照组也明显长于观察组;同时虽然两种护理干预对患者均能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但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结论:对于老年重症肺炎合并 VAP的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增加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观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并探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分析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90例患者术后经病检证实,出现27例并发症,分别为8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胆瘘,7例胰瘘,5例切口裂开,2例腹腔出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别为术前高胰岛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血量、胰肠吻合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均不会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高胰岛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血量、胰肠吻合方式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给予早期干预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胡海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比较解剖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解剖学是医学各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均面临着解剖学教学资源紧缺的困境,这将严重影响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如何让医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解剖学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和借鉴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获得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赵健;李怀斌;吴锋;黄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前血浆H bA1c 水平预测术后房颤发生率的研究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术后房颤(AF)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中心连续的397例CABG患者进入本研究样本。根据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这些病例分组为:低值组,HbA1c在3.8%~5.6%(142例),中值组5.7%~6.7%(141例);高值组6.8%~11.4%(114例),统计其不同分组间的房颤发生率并与术前HbA1c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共有78例发生房颤(19.6%)。在低值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为28.2%(40/142),中值组为17.0%(24/141),高值组为12.3%(14/114)(P=0.01)。二者之间联系95%可信区间为0.7(0.61~0.83)。高值组与低值组比率为0.42。术前血浆 HbA1c水平作为预测术后房颤发生率95%可信区间为0.7(0.65~0.75)(P=0.01)。结论:术前 HbA1c的水平能够独立预测CABG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并制定一定的策略来降低由HbA1c预测的术后高发人群的AF发生率。

    作者:荆朝辉;李明秋;荣晓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