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0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治疗体会

洪有辉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 临床治疗, 手术切除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治疗体会。方法:笔者收集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加强患者辅助检查,并结合检查结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良性乳腺叶状肿瘤,2例患者为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8例患者为恶性乳腺叶状肿瘤,4例患者经粗针穿刺确诊为乳腺叶状肿瘤,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良性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结论:钼靶乳腺仪检查无特异指标,不建议使用;超声检查能在良性与恶性诊断上提供帮助,粗针穿刺方式准确率高、简便易行。对于良性肿瘤与交界肿瘤,适合选择肿瘤扩大切除治疗,对于恶性肿瘤适合选择乳房切除治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病案分析人流术后急性腹痛1例

    随着社会发展,不孕患者已逐年呈增长趋势,其中很多女性因人流术后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导致不孕不育,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可造成家庭不和及个人心理创伤,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目前生殖健康已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下面介绍1例人流术后导致的并发症案例。

    作者:涂丽芳;王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12月间我院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同时给予早期综合干预措施,评估两组患儿认知发展水平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与适应性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能明显提高早产患儿认知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预后,值得应用。

    作者:陈晓玲;王宇;王玉玲;刘金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氟伏沙明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老年抑郁症患者1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观察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状态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1.95%,与对照组的90.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状态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3%,对照组为29.8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氟伏沙明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均有较好疗效,可显著减轻患者的抑郁状态,值得推广与使用。

    作者:杨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抗病毒药物对乙肝相关肝癌的临床疗效的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抗病毒药物在乙肝相关肝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的HBV‐DNA 、肝功能、平均生存时间和复发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 HBV‐DNA、ALT、AST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AL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2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肝动脉栓塞化疗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崔冬冬;牛侨;李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套囊不同充气量对成人经鼻盲探插管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气管套囊充气量多少对经鼻盲探插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患者200例,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包含成年男、女各50例,当导管插入至15cm时给套囊充气,A组套囊充气10ml ,B组套囊充气15ml ,缓慢推送导管遇阻力时停止,按压患者胸部,导管口能听到连续气流声,抽尽套囊气体推送导管,不成功者调整套囊充气量,3次不成功者更改插管方法。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结果:A组中男性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女性( P<0.05);B组中女性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男性( P<0.05)。2组男性套囊平均充气量(11.23±2.46)m l时插管成功率高,女性套囊平均充气量(15.78±1.98)m l时插管成功率高。结论:气管套囊充气能明显提高经鼻盲探插管成功率,男性以充气量10ml左右成功率高,女性以充气量15ml左右成功率高。

    作者:叶强;李伟彬;杨文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从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同时检测HBV‐M和 HBV‐DNA定量的患者中随机选择526例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检测模式分为5组,予以HBV‐M联合HBV‐DNA检测。结果:在HBV‐DNA阳性率方面,组1~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DNA平均含量方面,组1显著高于组2和组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和组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BsAg为阳性时,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血清 HBV‐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和预后效果,应用价值高。

    作者:罗婉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实施循证护理前、后各32例长期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02,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和生活质量。

    作者:杨维梅;邹云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绝经后妇女取环前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给药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取环前服用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给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自愿取出金属圆环的绝经后妇女100例,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联合组50例妇女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尼尔雌醇用药,对照组50例妇女则不使用任何药物,常规取环,观察两组妇女取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妇女在取环过程顺利情况较多,而对照组妇女有9例取环失败,与联合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妇女出血量多,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较多,与联合组相比安全性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取环前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用药效果显著,宫颈软化程度好,取环顺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可向临床推广。

    作者:夏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麻醉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导致麻醉期低体温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934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病例,观察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比较低体温患者与体温正常患者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934例患者麻醉期发生低体温共322例(34.48%),低体温组平均年龄(60.23±12.14)岁、进行全身麻醉53.42%、术中输液量(2253.45±487.34)m l、手术时间(2.79±0.86)h高于体温正常组的(50.34±13.76)岁、29.58%、(1523.45±411.45)m l、(1.80±0.60)h;低体温组手术室温度(21.49±0.54)℃低于体温正常组的(23.02±0.34)℃( P<0.05)。结论:麻醉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的措施降低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黄绪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IL-MALT)20例病理分析及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0例病理分析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根据病理特征分为息肉型、溃疡型、弥漫型,针对三种类型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息肉型12例(60.00%),溃疡型5例(25.00%),弥漫型3例(15.00%),其中息肉型多,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中,主要以腹痛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为胃8例,小肠5例,回盲部及盲肠5例,大肠4例。内窥镜下息肉型7例,溃疡型9例,弥漫型4例。除1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针对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采用内窥镜下多次多点进行活检,可显著提高本病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罗卫民;石曦雯;汤朗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反思日记在管理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与体会

    目的:探讨反思日记在管理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腹膜透析患者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宣教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职腹透护士指导其书写反思日记并定期加以审阅,对反思日记中所反映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及解决。结果:总结发现应用反思日记后,提高了腹膜透析患者的依从性及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一步巩固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结论:针对腹膜透析患者,加用反思日记进行健康教育后能明显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王荣荣;许晓娜;田艳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产妇基于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出院前CDI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 P<0.05);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17%),对照组10例(20.83%),二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孕妇积极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燕华;郭春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动态脑电图在脑死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析脑死亡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昏迷患者60例,分别应用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对患者进行脑电波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中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60例)、60.0%(3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55,P<0.05);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因心跳、呼吸停止宣告临床死亡,脑电图特征为低平背景上出现大量可疑θ波样或极低波幅(5~10μV )β波样波形,多为散在,极少数成串出现。结论:脑死亡及重度昏迷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清晰显示患者脑功能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袁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防范

    目的:了解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收集2006年1月2日-2013年12月23日我院检验科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30例,对暴露者的职业暴露类型、暴露源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率高的实验室为临床实验室和流式细胞室,都占16.7%;暴露类型为皮肤暴露23例,占76.7%,黏膜暴露5例,占16.7%;加样枪头戳伤2例(伤口未出血),占6.7%,没有刀片或玻璃划伤的,以上均为暴露源明确污染。暴露源微生物携带率50%。结论:实验室技术人员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以皮肤暴露为主,黏膜暴露次之,暴露源具有较高的传染源携带率,实验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应急预案,以预防为主,采取系列防护措施,遵循普遍防护原则,增强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作者:何秋阳;沙艳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吸氧、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65,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min步行距离(6MWT)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康怀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深圳市宝安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传播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目的:探索深圳市宝安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传播的危险因素,为托幼机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出现手足口病传播的班级(“病例班级”)和未出现传播的班级(“对照班级”)在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病例班的教室无阳光直射(O R=11.1,95% CI:1.2~101)、教室未配备洗手液或肥皂(OR=5.5,95% CI:1.3~23.4)、预防性消毒记录不齐全(OR=3.7,95% CI:1.1~11.8)、晨检不严格(OR=4.3,95% CI:1.4~13.7)、隔离不彻底(OR=4.8,95% CI:1.3~18.0),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增加教室的阳光照射,采取洗手、消毒、晨检、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毒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传播的风险。

    作者:陈兵;马智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临床实施熊去氧胆酸、地塞米松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 P )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IC P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瘙痒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两组均无病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熊去氧胆酸、地塞米松联合疗法治疗ICP ,效果安全可靠,更具推广性。

    作者:文宁;郭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5掌骨颈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对策

    目的:探讨第5掌骨颈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40例,均接受克氏针髓内固定微创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比健侧和患侧第5掌骨头干角、掌指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切口Ⅰ级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延迟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32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7.50%。对比本组健侧和患侧第5掌骨头干角、掌指关节活动度发现,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氏针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手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燕光;刘俊强;梁碧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盐酸左氧氟沙星与卡络磺钠注射液在注射盐水中的稳定性分析

    目的: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与卡络磺钠注射液在注射盐水中的稳定性,探讨其在临床上使用的依据。方法:在(25±1)℃的室温下,使用反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同时研究左氧氟沙星和卡络磺钠协同使用后各个时间点的含量,同时测定他们的酸碱值,观察他们的物理性状和外观。结果:在6h内两者混合液体的酸碱值、含量、外观都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在(25±1)℃的室温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卡络磺钠注射液在注射盐水中6h内比较稳定,可以协同使用。

    作者:朱立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