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探究

何彩勤;戴伟良;麦俏丽;李洁源;唐少梅

关键词:心脏介入, 围手术期, 护理安全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方法:选取108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为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整个心脏介入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研究组为5.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孙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致病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探讨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分析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气管深部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药敏测定,用Micro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测定病原细菌药物敏感性,对其中的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 T B真菌药敏条进行鉴定。结果:本院12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检测出致病菌14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5株(占57.43%);革兰阴性菌46株(占31.08%);真菌17株(占11.49%);其中,较多见的感染为肺炎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及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主要对头孢菌素耐药。结论:临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复杂多样,耐药性强且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治疗工作应结合患者的切身情况合理用药,在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改善致病菌多重耐药的情况。

    作者:孙雪琴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多数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特征,其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或肝癌。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抗肝纤维化治疗一直是肝纤维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刘俊平;秦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60例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本院近期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吴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预测。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分娩并造成产后出血产妇168例,对其出血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分析发现,产妇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122例(72.6%)、胎盘因素21例(12.5%)、多种因素9例(5.4%)、凝血功能障碍6例(3.6%)、软产道因素10例(5.9%)。影响其产后出血的因素主要是产妇孕周、分娩方式、产妇妊娠合并症。结论:产妇子宫收缩乏力等原因会引发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在临床妇产科中需要引起注意,保证产妇安全。

    作者:王存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我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我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诊疗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诊断不确切、治疗不规范、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导致女性生殖道感染发病率、复发率居高不下,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改进现有诊治规范、推广相关知识、注重人才培育可提高其诊疗质量。同时对女性生殖道感染进行继续研究,明晰病理,对开发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作者:陈凤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Fibulin-5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主韧带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Fibulin‐5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主韧带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妇科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病因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病因为盆腔器官脱垂,对照组病因为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妇科疾病,收集所选患者的主韧带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Fibulin‐5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Fibulin‐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主韧带组织中Fibulin‐5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Fibulin‐5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患者主韧带组织中Fibulin‐5表达的降低,可导致弹性蛋白合成障碍,无法形成稳定的弹性纤维或弹性纤维合成减少,盆底支持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弹性能力下降,与盆腔脏器脱垂发病有关。

    作者:程晓燕;吴红莲;吕伟超;朱卫中;郑红枫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导致早产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58例早产孕妇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58例足月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年龄、产前是否定期检查、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多胎妊娠、经济收入、流产次数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产前未定期检查、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多胎妊娠、低经济收入者、流产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是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通过避免高龄妊娠、定期产前检查、积极防治胎膜早破、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对低收入孕妇给予孕期补助、减少流产次数以降低早产的发生。

    作者:唐建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慢性病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8例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居委会密切合作,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药学教育、生活方式教育。结果:两组慢性病患者教育前掌握自我护理能力、保持健康行为、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进行健康教育1年后观察组掌握自我护理能力83.05%、保持健康行为88.14%、护理服务满意度98.31%高于对照组的47.46%、67.80%、84.75%( P<0.05);复发住院次数(0.69±0.28)次低于对照组的(1.11±0.40)次( P<0.05)。结论: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掌握自我护理能力、保持健康行为、增加护理服务满意度,减少复发住院次数,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路怀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心病绿脓假单胞菌感染实验室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肺心病绿脓假单胞菌感染实验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肺心病治疗的788例患者,收集其绿脓假单细胞菌菌株,对其进行病原分析。结果:788株肺心病假单细胞菌感染标本中,有748株绿脓假单细胞,占94.92%;其他假单细胞菌占5.08%;对其中256株绿脓假单细胞进行菌检,其中98株检测出质粒,占38.28%。结论:临床检测肺心病绿脓假单细胞菌感染情况,可以了解耐药基因的定位情况,针对其感染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

    作者:郭晓焕;王佳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自愿接受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29例为观察组,同期未用分娩镇痛的产妇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宫口开大2~3cm时行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产程,镇痛前、镇痛后、缝合会阴时 VAS评分及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为(50.1±32.6)min较对照组(38.9±18.3)min有所延长(P<0.05),而两组第一、三产程无明显差异;两组VAS评分镇痛前无明显差异,镇痛后、缝合会阴时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使产妇第二产程延长,但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能明显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提高产科质量。

    作者:邱丽琳;张明军;朱学海;牟成爽;陈帝;刘其浩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内镜头端置透明帽辅助食管锐利异物取出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内镜头端置透明帽在食管锐利异物取出术中护理配合的具体做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该手术患者53例,分为常规组26例与护理组27例;常规组采取直接胃镜下手术及基本护理方式,护理组运用内镜头端置透明帽辅助方式实施手术,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的护理配合,对比两组的异物取出时间及取出率。结果:护理组异物取出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且异物取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内镜头端置透明帽辅助手术方式能够帮助尽快取出食道异物,减少对食管黏膜的损伤,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帮助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取物成功率。

    作者:黄燕霞;霍桂莲;梁顺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闭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探讨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科2012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51足)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骨折类型:依据Sanders CT分类法:属Ⅱ型、Ⅲ型,其中24例(28足)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撬拨复位组),22例(23足)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组),根据术前、术后X片检查测量Bohler角,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患者足部功能,并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X线示两组患者跟骨骨折端均骨性愈合,撬拨复位组Bohler角由术前的(18.42±3.40)°恢复至术后的(30.20±2.88)°,切开复位组Bohler角由术前的(17.68±2.80)°恢复至术后的(32.46±2.08)°,术后功能评价撬拨复位组优良率72.6%,切开复位组优良率78.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撬拨复位组无1例切口感染、裂开;术后切开复位组出现3例切口感染、皮缘坏死,1例钢板外露。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都是比较实用可行的术式,术后疗效相近,两者有各自的优缺点,前者可以大限度降低术后的切口皮缘坏死及感染风险,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赵基民;张凯;肖大庆;郭安安;汪言富;聂勇志;谭卫亮;吴兆中;潘腾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规范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之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在医院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病历的电子化管理模式。电子病历具有占用空间小、保存方便、易于检索、不能擅自修改病历等优势,可以弥补纸质病历无法保存声音、动态图像等多媒体资料的缺陷,提高病历档案信息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共享性。规范电子病历的档案化管理,为医院病历信息化管理提供快捷、简便、准确、灵活的信息服务,便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督促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作者:赵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41例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原因,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有效防范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院内发生的41例跌倒/坠床事件,从不同层面对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1例跌倒患者中,内科片区跌倒患者高于外科片区;男性跌倒患者高于女性;Ⅱ级护理跌倒患者明显高于Ⅰ级护理;年龄越大发生跌倒几率越高。跌倒相关因素有患者因素(原发疾病、病情变化)、医护人员因素、环节因素、环境因素等。结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首先要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加强住院患者防范跌倒相关知识健康指导;对高风险患者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协助患者如厕、下床活动等生活护理。强化患者安全管理,减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

    作者:母美菊;陈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PDCA循环在提高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手术配合能力培训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手术配合能力培训中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 循环法对我院11名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工作,同时另外11名低年资护士接受传统培训,对两组护士培训之后的护理知识与技能、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结果: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的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在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手术配合能力、患者和医生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结论:运用PDC A循环法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展开手术配合能力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手术配合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黄岚;邱小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儿均有持续、反复地咳嗽、气喘,且病程超过6周。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喘鸣音。22例患儿均行肺部X线检查,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其中伴有肺不张3例,肺实质浸润6例。19例患儿行肺部C T检查,均可见马赛克灌注征,其中伴有肺不张5例,支气管扩张4例。20例患儿行肺功能检查,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7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并同时辅以支气管扩张剂、氧疗、呼吸支持、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随访至今,22例患儿经治疗后无死亡者,亦无痊愈者,8例患儿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其余患儿恢复不明显。结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通过持续反复的喘息、咳嗽症状,肺部CT马赛克征,肺功能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等特征作出初步临床诊断,治疗上尚无统一标准,通常采用抗炎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非特异治疗措施,且疗效不确定,预后不佳。

    作者:金宏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超敏 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合血常规检测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确诊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病毒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及健康新生儿各60例,回顾分析 hs‐CRP及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 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 P<0.01);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高于 hs‐CRP、血常规单独检测,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与非特异性血常规检测联合可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的敏感性,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尚健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10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轻重与否和梗阻与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76例非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首先经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后,58例延期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转为开腹手术,术后恢复顺利。16例轻型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2~3d ,其中9例临床症状缓解,延期2周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另外7例病情加重,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 T 管引流术。8例重症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24h内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未见复发情况。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梗阻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对减少并发症和胰腺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志兵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九江地区慢性荨麻疹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各变应原特异性Ig E阳性结果的分布情况。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九江地区1326例确诊为慢性荨麻疹的血清sIg E试验检测结果。比较各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在四个季度的分布特点。结果:1326例患者sIg E的阳性率为95.02%;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粉尘螨82.43%、真菌61.24%、棉花15.99%、花粉11.84%、兽毛3.09%、杂草1.13%。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鸡蛋38.31%、花生大豆18.63%、海鲜15.08%、玉米小麦7.62%、牛奶4.63%、肉类1.58%。对单一变应原过敏的患者为12.75%,对单一粉尘螨和真菌过敏的患者分别为5.96%和3.54%;两种变应原过敏的患者占31.30%;三种及三种以上变应原过敏的患者占50.98%。粉尘螨、真菌和鸡蛋是四个季度中主要的致敏原。结论:九江地区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以粉尘螨和真菌为主,食入性过敏原主要以鸡蛋、海鲜和花生大豆为主。大部分患者对至少2种过敏原过敏。粉尘螨阳性率在第二季度低,真菌阳性率在第三季度的阳性率高。

    作者:刘小华;聂香妮;陈方元 刊期: 2015年第2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