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啶用于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临床观察

余健成;殷志春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 高血压, 全麻气管拔管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全麻状态下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尤其在用于合并Ⅰ、Ⅱ期高血压基础疾病患者全麻气管拔管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各时间段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组各时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3min、5min、10min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出现3例低血压,1例心房颤动,1例躁动,1例高血压,均较轻微;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患者处于围拔管期,其血流动力学方面会有较大波动,尤其在有基础高血压的患者表现明显,右美托咪啶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可以起到稳定血流动力学作用,且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VSD 技术的常见并发症与处理措施研究

    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软组织损伤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收住的61例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61例患者,共行 VSD手术141次,共1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1.15%,主要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全身并发症和 VSD覆盖不全、装置漏气、引流管堵塞、创面感染、创面出血等局部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结论:VSD技术并发症大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可能与患者自身情况、术者操作水平及术后护理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作者:胡德庆;叶君健;李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 治疗病毒性肺炎患儿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小儿肺炎的患儿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依据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恢复期患儿的临床前安全资料并结合患儿体质状况,按照Dollry法给予患儿初始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剂量为0.3μg · kg -1,并限制高剂量为2.0μg · kg -1。采用单次、连续多次肌内注射给药的方法,动态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记录患儿试验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23例单次给药以及9例多次给药受试患儿在应用不同剂量药物后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未见异常症状,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给予病毒性肺炎患儿肌内注射0.3~2.0μg·kg -1重组人干扰素α‐1b,临床疗效高、耐受性高、安全性高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焦爱萍;秋艳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自理能力评估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指导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自理能力评估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指导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5月-2015年4月选取82例住院进行宫颈癌手术的患者,依照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自理能力评估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指导;对照组患者术后不采用自理能力评估进行指导,只采用回家调养的方式。对比分析两组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指导效果和指导前、后自理能力改善情况及患者对指导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92.7%,总有效率97.6%,对照组的显效率73.2%,总有效率85.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自理能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指导满意度95.1%,对照组85.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理能力评估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指导的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魏晚霞;邓娣娣;夏为书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早期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早期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10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针灸理疗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除药物、针灸理疗外,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及语言康复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48,P<0.05),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采取药物、针灸理疗并结合心理疏导、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江长洪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住院的治疗前糖尿病患者128例(实验组)和同期门诊健康的体检者128例(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水平,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成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单忠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环乳晕切开和传统放射状切开对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观察组采用环乳晕切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癌,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也保证了乳腺的血液供应,增强了美观,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加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并腹腔广泛转移及肝脏多发转移1例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 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在随诊中出现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方面。结果:CT表现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大小不一厚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中央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降低。结论:肠道间质瘤复发及转移的CT表现多样性,但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相似。

    作者: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心肌梗死后左室下壁室壁瘤伴穿孔超声表现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10d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慌、气喘症状,常在活动时发作,不能平卧,休息后能自行缓解,伴腹膨隆,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双下肢肿胀,稍动即有胸闷气喘症状,后转我院治疗。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2)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3)V1~V4 R波递增不足;(4)心肌缺血。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增大(左房前后径46mm ,左室前后径62mm ),左室下壁心肌变薄,呈瘤样向外膨出,范围约50mm ×30mm(图1),呈矛盾运动,其上可见回声中断约6mm。彩色多普勒示回声中断处探及室水平收缩期高速左向右分流(图2、3);三尖瓣见轻度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56mmHg(1mmHg=0.133kPa)。超声诊断: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伴穿孔,三尖瓣轻度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实验室检查示:心肌酶谱增高,肌钙蛋白(cT nI)0.198ng/ml。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之第一对角支近段闭塞,回旋支近段及远段60%~70%狭窄,血流T IM I 3级;右冠中段闭塞,血流T IM I 0级。

    作者:于海迪;陈勇;马勇;陈银花;袁静;杨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应用SHEL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及实施对策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 H EL模式对2013年1-12月全院发生的5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及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结果:整改后2014年1-12月共发生不良事件30例,与2013年发生率比较显著降低,改进前后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运用S H EL模式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所制定的改进措施更有针对性,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急诊胸腔镜与剖胸手术诊治开放血胸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开放血胸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开放血胸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剖胸组和胸腔镜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变化。结果:胸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胸管时间、止痛药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等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剖胸组(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的开放血胸患者进行急诊胸腔镜治疗,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创伤相对较小、出血少,利于患者术后及时康复出院,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冯智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4d 围术期护理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4d围手术期护理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手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针对100例泌尿外科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治疗,通过4d围手术期护理来帮助患者康复。结果:100例输尿管结石病例在术后随访3个月的时间内均无并发症出现,97%的输尿管结石被击碎至1~2mm 以下,其中95.6%的患者成功排石;结石粉碎时间为15~45min ,平均时间25min;手术时间30~85min ,平均时间55min。结论: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进行有效的4d内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早的康复,提高其预后效果。

    作者:姚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本刊被认定为允许刊登处方药广告的专业刊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本刊已被下列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PCT和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 )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其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40例S A P感染组、30例S A P非感染组患者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C T和IL‐6水平,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 T 和 IL‐6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SAP感染组PCT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结论:PCT 和IL‐6水平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并发感染显著相关;密切观察PCT和IL‐6水平变化对SAP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阳海红;吕小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观察并分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疗法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30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2例。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疗法可以显著地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糖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赵静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68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防己黄芪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总胆固醇、24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治疗后总胆固醇、24h尿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尿蛋白及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延缓肾脏损伤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高凝状态作用有关。

    作者:张敏;岳宜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亲属陪护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亲属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对老年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有患者家属进行陪护。对照组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通过给予亲属陪护人员相应的健康教育,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睡眠障碍、误吸、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护理安全问题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进行亲属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安全问题。

    作者:刘庆林;张化民;王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HBV 感染相关的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探讨

    目的:探讨 HBV感染相关的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指标,协助临床判断病情和鉴别诊断。方法:以23例单纯肝硬化组作为对照,分析7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指标ALT、TBIL、ALB、AFP和 HBV‐DNA。结果:(1)肝细胞癌各组ALT均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肝细胞癌组TBIL和ALB均与肝硬化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肝细胞癌各组AFP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低分化组高于中分化组(P<0.05),中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P<0.05);(4) HBV‐DNA值与ALT、AFP均无相关性。结论:AFP可作为辅助判断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指标;其他指标对于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病情的判断和与肝硬化的鉴别价值不大,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作者:林梅双;李开飞;吴茂锋;吴晓蔓;邓小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电解质紊乱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电解质紊乱的特点。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检测血清电解质,包括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比较电解质紊乱情况。结果:在肝硬化患者中多数存在电解质紊乱(占66%),且紊乱程度随Child‐Pugh分级递增而递增;电解质 K+、Na+、Cl-水平随Child‐Pugh分级递增而呈下降趋势,其中Na+在B级、C级同A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l-水平的降低在各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K+水平在各级之间无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电解质Na+、Cl-水平紊乱程度与Child‐Pugh分级有相关性,对于肝硬化的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曲金宁;李娟;张志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