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伟
目的:分析妊高征应用硫酸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5例妊高征患者,均给予硫酸镁静脉注射,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结果:45例患者治疗后,SBP和DBP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肯定。
作者:黄燕艳;袁单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设计一种更符合生理功能、并发症更少、外形美观的包皮整形术,且比较术后美容效果。方法:设计一种全新概念的V型包皮整形术,将冠状沟作为标志,用记号笔于冠状沟外侧相当于龟头1/3处作为外板切缘线,与冠状沟近平行,距冠状沟0.3cm左右作内板标记线,内外标记线于系带处交汇,不切除系带处皮肤,沿浅筋膜层剥离皮肤,用4-0可吸收线作边距1.0mm间断缝合。结果:V型包皮整形术组152例,术中出血量(12±5)ml ,手术时间(30±5)min ,包皮水肿5例,切口感染2例,术后血肿2例,不佳外观1例;明显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结论:V型包皮整形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后比较明显占优,术后皮肤活动性良好,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外形更加美观。
作者:梁勋利;汪栋宇;莫伟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术前、术后提肛肌锻炼加膀胱训练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将24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康复训练组(实验组),对照组只给予健康宣教及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严格的提肛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拔尿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尿失禁的持续时间差异,观察年龄与术后尿失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拔尿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在拔尿管后10d、20d、30d、60d时实验组1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 P<0.05)。在≤70岁的年龄段中实验组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肛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具有重要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特别对于年龄≤70岁的患者作用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曾柳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评价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和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在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70例采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治疗。经过1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 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40例患者中,实验组治愈率87.14%,对照组的治愈率为80.00%。经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两比较,实验组的治愈率均高于单独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组,P值为0.012(<0.05)。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周后,均对两组患者的大便常规进行隐血试验检测,发现实验组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为0.017。结论: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的治愈率。同时,在采取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作者:张巧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深入分析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加强患者对早期慢性肾衰竭并发高血压的认识,有效降低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90例明确诊断为早期慢性肾衰竭并发高血压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正常服用降压药的同时采取健康教育以及多项护理干预等,对照组按照医嘱正常服用降压药。每天记录血压变化情况,观察周期为2周。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更平衡,且服用药物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用药物控制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和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杨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的327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象,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的不同,分析甲状腺结节疾病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3279例受检者中,检出甲状腺结节903例,总检出率27.54%,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30.05% VS 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在同一性别、同一职业人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的男性检出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关系密切,地域、职业与检出率有一定相关性,应在健康体检中普及甲状腺彩超检查项目。
作者:郝芳;张强;赵云红;赵敏;许春慧;徐学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的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具体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过程监控、反馈与改进以及安全保证等,比较在其实施前、后各护理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后,本院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科学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后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小柳;陈小茹;游月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舒适护理在小儿水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水痘患儿34例,对全部患儿采取舒适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所有患儿在通过舒适护理之后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护理效果得到患儿家属的肯定。结论:通过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舒适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儿水痘的治愈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石宗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异位妊娠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其与单独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选取异位妊娠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氨蝶呤肌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β-HCG水平和平均包块大小显著低于或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广泛使用甲氨蝶呤肌注联合米非司酮口服的方法治疗异位妊娠。
作者:李燕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侵犯头颈部肌肉的超声表现,研究超声对鼻咽癌侵犯头颈部肌肉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1月1日-2013年9月30日经诊断患有鼻咽癌侵犯头颈部肌肉的患者20例,分析其超声表现。结果:鼻咽癌侵犯头颈部肌肉的超声表现:部位: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受损的患者常见,有18例,常见多肌肉受损,单发者较少见,有2例;形态:肌肉受损肿胀11例,变形移位6例,变性萎缩3例;纹理:8例局部肌肉纹理回声增强或减低,6例肌肉纹理清晰但不连续,3例肌肉纹理严重中断且有不规则回声。其他方面改变包括颅底骨质破坏13例,侵犯海绵窦9例,颈静脉孔破坏7例,舌下神经破坏2例。结论:超声对鼻咽癌侵犯头颈部肌肉的部位、范围、纹理和受损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显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患者50例和10名年轻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对循证个体化治疗在临床骨科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施循证个性化治疗后,患者获得的治疗方案是佳的,住院平均费用显著下降;医护人员对病情认识明显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结论: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费用支出,为患者提供佳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起到较显著的作用。
作者:温志刚;梁志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别测定健康对照组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组血浆中Hcy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中各临床病情分型组和脑血管病患者组血浆 H cy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H cy水平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程度加重而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黄胜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淮安市2004年1月-2013年12月共34例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用药5~20min内,达61.76%。男女比例相同,45岁以上年龄段病例数多,占79.41%。主要累积损害呼吸系统、心脏及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等。引起34例过敏性休克的注射剂涉及15个品种,其中以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例数为多,绝大部分病例经治疗后好转或治愈。结论:由于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存在不可预知性,在合理用药的同时,提高防范意识,做好急救措施。
作者:陈海云;甘戈;罗士香;贾云云;何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回顾分析患者治疗方法,总结治疗效果。结果:本组中有48例患者通过对症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0例患者通过单纯修补术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可见,对症处理,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取得显著疗效。48例药物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3%,30例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6.7%,通过对症处理,均康复。1年随访,78例患者中,有4例复发,占5.1%。结论: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时,需正确诊断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避免溃疡复发,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作者:简知清;付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是一种非器质性消化不良,也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在无消化系统器质性损伤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以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恶心、腹胀、烧心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在社区较为常见[1]。祖国医学一般将其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由于引起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多采用辨证分型进行治疗。近年来,笔者对临床收治的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辨证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实施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营养支持护理、对症护理、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健康教育。结果:经治疗护理60例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好58例(96.67%);合并恐惧、焦虑不良心理反应5例(8.33%);未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护理并发症,住院15~35d ,平均(17.76±4.04)d ,患者对护理满意59例(98.33%);无护理纠纷发生。结论:对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实施有效护理,能够提高依从性,减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降低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陶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71例,患者具体分型及损伤部位情况均按照AO/ASIF分型。本组选用的内固定物均应用解剖钢板,根据患者股骨、胫骨以及肱骨干骺端骨折处于肢体的左、右侧,远、近端,骨折的类型,选取不同长度以及不同类型的解剖钢板。结果:手术后复查X线结果表明,解剖复位患者66例(92.96%),功能复位患者5例(7.04%),随访出院后患者60例,随访半年~2年。随访的患者中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均愈合(100%)。结论: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具有固定牢固、益于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手术简便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方法。
作者:宋宏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作者:高争;谭乐静;王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本文主要就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的产科处理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所收治的10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51例患者为自然临产,B组50例患者为宫缩素引产,对其分娩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患者的分娩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顺产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B组患者的胎儿窘迫发生率与A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在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进行产科处理时,尽量选用阴道分娩,此类分娩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对母婴均有一定的好处,因此,在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进行处理时,可以对阴道自然分娩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苏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EEP治疗的45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冷刀锥切治疗的4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情况,以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不良反应作为治疗情况的观察项目,以术后排液及出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作为康复情况的观察项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2.0±3.4)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5±4.8)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6.9±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2.1)d ,且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方廖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