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仕娟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71例,患者具体分型及损伤部位情况均按照AO/ASIF分型。本组选用的内固定物均应用解剖钢板,根据患者股骨、胫骨以及肱骨干骺端骨折处于肢体的左、右侧,远、近端,骨折的类型,选取不同长度以及不同类型的解剖钢板。结果:手术后复查X线结果表明,解剖复位患者66例(92.96%),功能复位患者5例(7.04%),随访出院后患者60例,随访半年~2年。随访的患者中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均愈合(100%)。结论: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具有固定牢固、益于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手术简便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方法。
作者:宋宏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回顾分析患者治疗方法,总结治疗效果。结果:本组中有48例患者通过对症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0例患者通过单纯修补术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可见,对症处理,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取得显著疗效。48例药物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3%,30例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6.7%,通过对症处理,均康复。1年随访,78例患者中,有4例复发,占5.1%。结论: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时,需正确诊断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避免溃疡复发,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作者:简知清;付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2例)和西医组(42例)。西医组单纯给予西药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联合用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中西医治疗的患者显效率(50.00%)、有效率(40.48%)及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西医组(42.86%、30.95%、73.8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标本兼顾,辨证施治,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西医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冯会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慢性胃溃疡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45例,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溃疡总有效率达95.56%,较单纯西药组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孙舜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危重,术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开颅术后短时间内患者意识常常不能恢复,保留气管导管或进行气管切开,是保障患者术后安全的重要措施。人工气道内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操作之一[1],其刺激大,容易诱发呛咳、屏气、心率增快、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甚至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我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采用经人工气道注射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行吸痰术,有效抑制吸痰过程中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评价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和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在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70例采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治疗。经过1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 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40例患者中,实验组治愈率87.14%,对照组的治愈率为80.00%。经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两比较,实验组的治愈率均高于单独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组,P值为0.012(<0.05)。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周后,均对两组患者的大便常规进行隐血试验检测,发现实验组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为0.017。结论: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的治愈率。同时,在采取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作者:张巧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药物流产是非手术药物措施终止妇女早孕的方法。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药物流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回顾600例在我院门诊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褚梅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cTnI(心肌钙蛋白)和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5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cTnI和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cTnI阳性率为53.45%(31/58)明显低于hs-CRP阳性率为79.31%(46/58),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cTnI和hs-CRP有助于及时诊断冠心病,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胡友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实施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营养支持护理、对症护理、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健康教育。结果:经治疗护理60例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好58例(96.67%);合并恐惧、焦虑不良心理反应5例(8.33%);未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护理并发症,住院15~35d ,平均(17.76±4.04)d ,患者对护理满意59例(98.33%);无护理纠纷发生。结论:对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实施有效护理,能够提高依从性,减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降低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陶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临床医师在病案主要诊断的选择与疾病编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医师书写的3866份病案,对主要诊断选择与疾病编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干预对策。结果:诊断选择与疾病编码过程主要存在问题包括:(1)复杂疾病诊断填写的主次出现颠倒;(2)将可以合并书写的疾病分开书写;(3)没有以多处损伤综合编码的诊断为多处损伤疾病进行主要诊断;(4)转科治疗患者的诊断选择出现错误;(5)过分依赖电脑系统内疾病字典编码。可以通过重视医护人员岗前培训、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加强病案编码员的再教育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病案质量控制等方式避免或减少诊断选择与疾病编码错误等问题的发生。结论:临床应该对主要诊断的选择与疾病编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应用针对性方案给予实施干预,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潘遂壮;张海燕;欧阳玉莲;邱平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贴膜致小儿皮肤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改进方法。方法:对因留置针贴膜致局部皮肤有小红丘疹、破损、皮下有脓疱、渗液的2例患儿,拔出留置针后严格消毒,四环素软膏涂抹,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加强护理等措施。结果:1例治疗5d后皮肤痊愈,1例治疗3d后痊愈。其原因为患儿皮肤娇嫩,且2例患儿均在手背部置留置针,两患儿都有吸吮手的不良习惯。再者,贴膜不透气,贴膜下胶性粘合剂滑动堵塞,引起毛囊堵塞排汗障碍,从而发生皮肤灼热、发红、瘙痒等局部反应。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水,加强病区巡视,可以减少因留置针致皮肤感染的几率。
作者:郑克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深入分析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加强患者对早期慢性肾衰竭并发高血压的认识,有效降低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90例明确诊断为早期慢性肾衰竭并发高血压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正常服用降压药的同时采取健康教育以及多项护理干预等,对照组按照医嘱正常服用降压药。每天记录血压变化情况,观察周期为2周。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更平衡,且服用药物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用药物控制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和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杨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静脉点滴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采取合理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34例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根据入院时的状态将其分为昏迷组和非昏迷组,昏迷组15例,非昏迷组1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持续静脉点滴胰岛素治疗,昏迷组患者则要先进行积极抢救,改善患者高渗和脱水状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和有效血浆渗透压等。结果: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和不同时期的有效血浆渗透压等均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点滴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无论患者是昏迷还是非昏迷,都有着显著效果,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的327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象,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的不同,分析甲状腺结节疾病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3279例受检者中,检出甲状腺结节903例,总检出率27.54%,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30.05% VS 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在同一性别、同一职业人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的男性检出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关系密切,地域、职业与检出率有一定相关性,应在健康体检中普及甲状腺彩超检查项目。
作者:郝芳;张强;赵云红;赵敏;许春慧;徐学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肺癌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方法:对肺癌血清蛋白质2-DE的IPG胶条选择、上样量、聚焦参数、样品缓冲液、沉淀处理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结果:获得了稳定的肺癌血清蛋白质2-DE图谱。结论:已建立的肺癌血清蛋白质2-DE图谱,可以为进一步开展肺癌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雪华;刘燕青;谷彦军;刘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比不同给药方案对盆腔炎性疾病(PID )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2例PID患者依据用药方式差异予以分组,其中72例采用克林霉素联合氨曲南治疗设为观察组,其余70例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与副反应。结果:两组1个疗程后第2天与第6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61%与88.57%、97.22%与85.71%,组间差异均具显著性( P<0.05);两组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17%、14.29%,观察组明显不及对照组高( P<0.05)。结论:克林霉素联合氨曲南,可有效杀灭因多种病菌导致的PID ,近远期疗效俱佳且无明显副反应,该种治疗方案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古凯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超声检查在早期诊断前列腺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超声技术发展很快,尤其在与临床检验和其他新技术结合方面使超声显像更具优势,其在前列腺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现对超声在前列腺癌中应用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应用活血化淤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寻求COPD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原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联合活血化淤汤药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4d;1年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前、后2组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及1年内2组患者再入院次数,评价活血化淤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中相应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治疗组患者的再入院次数明显比对照组的再入院次数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淤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再入院次数,是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一条新思路。
作者:宋轶群;刘梅;刘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工作医院收治的92例新生儿气胸患者及同时期未发现气胸的新生儿中随机选择700例进行临床回顾分析,对孕妇怀孕期间情况、患儿出生特征及出生后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气胸发生与防治的关系。结果:出生第1天发生症状的有64例,占发病患者的69.57%;出生后2~3d发病的有27例,占29.35%;出生后大于3d发病的有1例,占1.09%。在气胸患者中,大量肺压缩的34例(>50%),单侧气胸58例(左侧19例,右侧39例),双侧气胸35例,气胸合并纵隔气肿12例。结论:新生儿气胸常常发生在早期新生儿中,其中胎龄、剖宫产、产时窒息复苏、肺炎、湿肺、机械性通气等因素与气胸发生的关系密切。故在早期新生儿护理中,要重点观察有上述症状的新生儿,尽可能降低新生儿气胸的发生。
作者:张柱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作者:高争;谭乐静;王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