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高争;谭乐静;王晓红

关键词:妊娠晚期,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摘要: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患者50例和10名年轻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对循证个体化治疗在临床骨科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施循证个性化治疗后,患者获得的治疗方案是佳的,住院平均费用显著下降;医护人员对病情认识明显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结论: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费用支出,为患者提供佳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起到较显著的作用。

    作者:温志刚;梁志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原理及在脑血管疾病实验研究中应用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已经是形态学、分子细胞学、药理学等学科研究手段的新工具。近年在治疗脑血管的药物实验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首先阐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基本原理,然后总结概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脑血管疾病实验研究中形态学变化及对细胞内C a2+影响。

    作者:俞丽华;王键;吕磊;胡建鹏;陈业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阴道超声检查与腹部超声在妇科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和分析阴道超声检查与腹部超声在妇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此次收治的320例妇科疾病患者,按照所接受超声检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经阴道扫查组110例,经腹部检查组110例,经腹部联合阴道扫查组100例。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B超和腹部B超以及联合检测三组的符合率分别为86.4%(95/110)、79.1%(87/110)、96.0%(96/1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妇科中,对患者采用阴道超声检查的效果要明显比经腹部超声检查好,而联合使用的符合率更佳,有利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治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留置针贴膜致小儿皮肤感染2例的护理

    目的:分析贴膜致小儿皮肤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改进方法。方法:对因留置针贴膜致局部皮肤有小红丘疹、破损、皮下有脓疱、渗液的2例患儿,拔出留置针后严格消毒,四环素软膏涂抹,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加强护理等措施。结果:1例治疗5d后皮肤痊愈,1例治疗3d后痊愈。其原因为患儿皮肤娇嫩,且2例患儿均在手背部置留置针,两患儿都有吸吮手的不良习惯。再者,贴膜不透气,贴膜下胶性粘合剂滑动堵塞,引起毛囊堵塞排汗障碍,从而发生皮肤灼热、发红、瘙痒等局部反应。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水,加强病区巡视,可以减少因留置针致皮肤感染的几率。

    作者:郑克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利多卡因用于脑外伤术后人工气道吸痰的观察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危重,术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开颅术后短时间内患者意识常常不能恢复,保留气管导管或进行气管切开,是保障患者术后安全的重要措施。人工气道内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操作之一[1],其刺激大,容易诱发呛咳、屏气、心率增快、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甚至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我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采用经人工气道注射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行吸痰术,有效抑制吸痰过程中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生物等效性分析

    目的:探讨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选择16名健康志愿受试者,采用双周期自身交叉试验设计方法,分别给予单剂量口服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受试品)或富马酸酮替芬片(参比品)2mg ,观察服药后口服受试品及参比品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 、cmax 、t1/2、AUC(0~36h)]及受试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口服受试品tmax 、cmax 、t1/2、AUC(0~36h)分别为(2.8±1.1)h、(403±151)ng/L、(5.6±1.7)h、(2852±1021) ng/(h · L),参比品tmax 、cmax 、t1/2、AUC(0~36h)分别为(3.2±1.2)h、(388±166)ng/L、(5.8±2.4)h、(2761±962)ng/(h · L ),受试品与参比品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品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41)%。结论: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人体吸收快,且生物利用度高,与富马酸酮替芬片具有相同生物等效性。

    作者:郭志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活血化淤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应用活血化淤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寻求COPD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原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联合活血化淤汤药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4d;1年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前、后2组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及1年内2组患者再入院次数,评价活血化淤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中相应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治疗组患者的再入院次数明显比对照组的再入院次数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淤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再入院次数,是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一条新思路。

    作者:宋轶群;刘梅;刘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三种吸氧方式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吸氧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的前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比较普通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吸氧三种不同方法的吸氧效果、痰液性质、痰阻情况、肺部感染率、抗生素应用时间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果:人工鼻组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痰阻等方面较普通组显著减少,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的应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交叉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论:人工鼻吸氧能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气管切开罩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肺部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

    作者:黄建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高征应用硫酸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妊高征应用硫酸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5例妊高征患者,均给予硫酸镁静脉注射,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结果:45例患者治疗后,SBP和DBP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肯定。

    作者:黄燕艳;袁单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近几十年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获得较大进展。钙剂及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症的基础药物,所有患者均应推荐使用。激素类药物因其严重不良事件,不能作为OP的一线治疗用药。二磷酸盐类、降钙素类临床应用较广,疗效肯定,用药依从性欠佳,也存在一些不良事件。新的抗OP药物,如狄诺塞麦、特立帕肽、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S rc激酶抑制剂等或许会有更好的疗效及用药依从性,但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文就OP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治疗OP提供参考。

    作者:徐东红;齐燕;李佩岚;王惠芳;王培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12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变迁及来源分布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难题,其中鲍曼不动杆菌(ABA )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ABA在环境中生存能力极强且具有天然与获得多药耐药性的特点[1],给治疗带来严峻挑战。为此笔者对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2月112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耐药趋势及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作者:万琼;谢忆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下垂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胃下垂(Gastroptosis )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持韧带功能减退、松弛,腹内压下降,胃张力低下,腹肌松弛,使胃的位置降低,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形成无张力型胃,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低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者。“胃下垂”属于中医学的“胃缓”、“胃下”范畴,与体形或体质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瘦长型、久病体弱、长期卧床少动者,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本病发病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常采用手术胃大部切除等方法,由于副作用大,很难被患者接受。近年来,以中药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胃下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肯定,副作用较少,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现就近几年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何海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作者:高争;谭乐静;王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异位妊娠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究异位妊娠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其与单独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选取异位妊娠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氨蝶呤肌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β-HCG水平和平均包块大小显著低于或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广泛使用甲氨蝶呤肌注联合米非司酮口服的方法治疗异位妊娠。

    作者:李燕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实施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营养支持护理、对症护理、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健康教育。结果:经治疗护理60例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好58例(96.67%);合并恐惧、焦虑不良心理反应5例(8.33%);未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护理并发症,住院15~35d ,平均(17.76±4.04)d ,患者对护理满意59例(98.33%);无护理纠纷发生。结论:对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实施有效护理,能够提高依从性,减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降低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陶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并弥漫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并弥漫性腹膜炎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优势。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并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例,按手术方式分组,其中腹腔镜手术组(L A组)50例,开腹手术组(O A组)5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腹腔残余感染(盆腔脓肿、肠间脓肿、膈下脓肿)发生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L A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O A组),术后腹腔残余感染发生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急性阑尾炎并弥漫性腹膜炎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杜汉朋;何永忠;吴铭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癌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

    目的:建立肺癌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方法:对肺癌血清蛋白质2-DE的IPG胶条选择、上样量、聚焦参数、样品缓冲液、沉淀处理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结果:获得了稳定的肺癌血清蛋白质2-DE图谱。结论:已建立的肺癌血清蛋白质2-DE图谱,可以为进一步开展肺癌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雪华;刘燕青;谷彦军;刘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醋酸奥曲肽与垂体后叶加压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评价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和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在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70例采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治疗。经过1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 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40例患者中,实验组治愈率87.14%,对照组的治愈率为80.00%。经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两比较,实验组的治愈率均高于单独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组,P值为0.012(<0.05)。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周后,均对两组患者的大便常规进行隐血试验检测,发现实验组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为0.017。结论: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垂体后叶加压素注射液的治愈率。同时,在采取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作者:张巧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尖锐湿疣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 )联合电离子治疗与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尖锐湿疣(CA)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宫颈C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ALA-PDT联合电离子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电离子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治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 P<0.01),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 P<0.01)。结论:A L A-PD T 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C A比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CA治愈率高,复发率明显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多次复发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卫红;郑宝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程度慢性宫颈炎应用LEEP治疗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针对不同程度的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用LEEP治疗方法后的效果。方法:从进入我院2011-2013年就诊的慢性宫颈炎患者中随机选取10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按病情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糜烂患者,另外从病理分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糜烂患者。结果:对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用LEEP治疗的首次治愈率达到99.12%,有效率达到100.00%,在出血量统计上和术后结痂脱落方面各病情病理阶段患者都有差异。结论:对不同病情程度和不同病理的患者应用LEEP治疗后复发几率小,治疗安全,但容易发生宫颈狭窄问题。

    作者:郝仕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