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偿献血中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

童凤超

关键词:无偿献血, 采血量不足,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中出现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永康市采供血点进行无偿献血的18871名无偿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分析在献血过程中出现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结果:18871名无偿献血者中出现315名采血量不足,占采血总人数的1.7%。在采血量不足的无偿献血者中,静脉穿刺技术造成165名,占52.4%;个人心理因素造成110名,占34.9%;其他因素造成40名,占12.7%。结论: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出现采血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静脉穿刺的技术,其次是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素质,采血的环境及无偿献血者对献血的认知均会对采血量造成影响。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硫酸沙丁胺醇联合氨溴索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硫酸沙丁胺醇联合氨溴索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2012年2月我科收治的14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与治疗组7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吸氧、吸痰、镇静、止咳、支持疗法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硫酸沙丁胺醇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观察两组咳嗽、喘憋、肺部啰音消失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64.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硫酸沙丁胺醇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具有很好的平喘、止咳效果,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玉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运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运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分别予以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及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行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组患者在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体质量下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腹泻、呕吐等)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消化道重建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体质量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P<0.05),在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腹泻、呕吐)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世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灌南地区婚前检查人群对生殖健康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灌南地区婚前检查人群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状况。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我所自愿婚前检查的276名未婚者进行生殖健康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婚前检查人群对常见避孕与节育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为83.33%(230/276),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正确避孕措施、紧急避孕措施和避孕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较低,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对人工流产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认知程度明显低于女性(P<0.05)。结论:婚前检查人群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全面,因此对未婚青年应进一步加强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

    作者:苗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外科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骨科术后伤口的感染情况,调查病原菌的构成、动态以及药敏变化。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两年中骨科术后伤口分泌物培养的115例阳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中,G+球菌感染占35.7%, G -杆菌感染占64.3%,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16.1%,铜绿假单胞菌占17.9%。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达到83.3%,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100%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有60.0%以上的耐药率。G-杆菌对喹诺酮类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耐药率在35.0%以上,对头孢三代的耐药率在50.0%以上。结论:骨科伤口感染菌谱发生变化,G+球菌感染呈下降趋势,非发酵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机会致病菌感染增加。细菌的耐药程度逐年增加,应根据分离株耐药特点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作者:丁才智;谈涛;张大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T 型管支撑法在胆肠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一种T型管支撑法在胆肠吻合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胆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T型管支撑胆肠吻合口组(研究组)及直接胆肠吻合组(对照组)两组,并随访1~2年,比较两组的减黄效果、胆漏及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具有相同的减黄效果;术后胆漏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年随访研究组胆肠吻合口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2年随访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1> P>0.05)。结论:T型管支撑胆肠吻合口法能有效预防胆肠吻合术早期胆漏的发生,对远期胆肠吻合口狭窄的预防尚缺乏证据。

    作者:蔡军;张彤;王翔;章应峰;孙仁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心律失常患者急诊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对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急诊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之间接收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中挑选出6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年龄55~90岁,将60例患者进行治疗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普通心率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只进行普通治疗。结果:经过治疗,60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心率和血压水平趋于平稳。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采用美托洛尔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的治疗数据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运用美托洛尔疗效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及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雪花;拓小义;崔琼;麻兵娟;刘文惠;白金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做好产科质量控制降低剖宫产率效果分析

    目的:掌握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产科工作现状及推动降低剖宫产率工作质量控制,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为进一步推动产科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滨海新区大港各医疗保健机构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网录入的分娩监测资料和上报的妇幼卫生报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由2009年的71.6%下降到2010年的64.7%,2011年达到49.3%,较2009年下降了22.3个百分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社会因素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构成比逐年下降。结论:加强孕产期保健、慎重实施无指征的剖宫产、提高助产技术、推广产科适宜技术、实施人性化服务、加强妇幼保健技术指导及行政督导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崔宇洁;徐宝良;董瑞;王书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组织胚胎学课程特点,结合学校教改规划,构建“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编写了组织胚胎学学习指导方案,并以此为依托,采用“图”、“案”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作者:刘建春;苗宇船;高岚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复方短效避孕药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妈富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240例人工流产的女性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人流术后服用抗生素和产妇安合剂,观察组加用妈富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月经复潮、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妊娠等情况3个月。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及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闭经、经量减少、盆腔炎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月经复潮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无再次妊娠。结论:人流术后开始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妈富隆能减少人流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并能安全有效避孕,减少重复流产。

    作者:张媛;张源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及快测血糖检验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及快测血糖检验中的差异。方法:从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随机选取60例受检人员,均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应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快测血糖仪测定血糖,比较不同采血方式所获得的WBC、RBC、HGB、HCT等血常规指标和快测血糖差异。结果:将两组血常规指标值及快测血糖值相比较,静脉组快测血糖值与末梢组相比,经过相关统计学的计算,检验结果不具备差异性(P>0.05);静脉组 RBC、HGB、HCT、PLT的参数均高于末梢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组WBC稍高于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较大,对快测血糖结果影响不大,静脉血采集能克服末梢血采集的弊端,血量够,检测结果所受干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美雪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镇痛药物对慢性胰腺炎腹痛治疗的临床药学监护体会

    慢性胰腺炎在我国已越来越常见,疼痛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发作的频率逐渐增加,无症状期进行性缩短,终进展为持续性疼痛,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上慢性胰腺炎疼痛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尽管治疗手段繁多,但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特别是镇痛药物应用的不规范性,常以失败告终。近几年来,笔者在使用镇痛药物对慢性胰腺炎疼痛阶梯化、个体化治疗及药物监护方面取得一点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淑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舒适护理在输卵管结扎手术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输卵管结扎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0例输卵管结扎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0例,观察组应用舒适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两组焦虑状况,满意度、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焦虑较轻,症状自评总分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和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有效缓解输卵管结扎手术患者焦虑状况,减少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作者:韩慧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微创引流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微创引流技术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9月我科对5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施行胸腔微创引流术,对57例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无胸腔活动性出血及胸腔感染发生,患者胸闷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微创引流技术可避免对患者的多次穿刺,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游强;朱俊;陈一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宫颈腺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35923例组织学标本中诊断的15例宫颈腺癌,结合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35923例组织学标本中,诊断宫颈腺癌15例,占0.04%。15宫颈腺癌中,原发性宫颈腺癌8例,占53%。继发性宫颈腺癌7例,占47%。原发性宫颈腺癌组织学亚型包括:宫颈性腺癌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绒毛管状腺型1例;继发性宫颈腺癌包括:肠型腺癌2例及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其免疫组化染色ER(+)、Vim(+)、CEA 3例(-),2例灶性(+)。结论:与宫颈鳞癌相比,宫颈腺癌少见,不易早期发现。临床及免疫组化在宫颈腺癌原发性及继发性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川林;胡佐鸿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小肝癌在动态 MR 和螺旋 CT 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动态MR和螺旋CT 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动态M R和螺旋C T 多期扫描,分析两种扫描方式的强化特征。结果:本组45例小肝癌患者共发现57个病灶,其中37例1个病灶,4例2个病灶,4例3个病灶以上,病灶平均大小为(1.9±1.1)cm。所有患者的两种扫描中信号、密度集中表现在动脉期,发现的病灶分别有46个、32个。所有患者动态M R和螺旋C T的强化特征典型表现为高-低-低(85.96%、66.67%)、高-等-低(87.72%、15.79%),其余为不典型表现。结论:小肝癌行动态M R和螺旋C T 多期扫描均能够显示强化特征,但动态MR更加能够充分反映小肝癌富血供的特点,在诊断上优于螺旋CT扫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强;徐旭军;何易;刘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145例剖宫产后产后出血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观察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来我院实施剖宫产中的145例产后出血病患,基于出血原因的分析予以治疗,所用治疗方式主要为宫腔填塞法和B-L y nch外科缝扎法,观察和分析145例病患治疗情况。结果:在145例病患中有65例予以宫腔填纱手术止血,其止血率为93.8%;有5例出血量没有显著减少,转行子宫切除手术,其止血成功;有75例采取B-Lynch外科缝扎手术来止血,其止血率为98.7%。结论:从本文的结果来看,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宫腔填纱与B-L y nch外科缝扎术为两种有效、理想、安全的治疗方式。

    作者:余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观察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ARCOⅠ、Ⅱ期的ANFH患者采用股骨头髓芯减压后植入钽棒并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果:所有患者经过7~24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范围接近或恢复正常,除2例患者进展为ARCOⅢ期外,其余股骨头均无塌陷,影像学检查结果示股骨头囊性变消失,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4.2±7.1)分提高到术后(83.9±8.6)分。结论: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梁红锁;黄克;李林;张波;韦程寿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关于数字的用法

    本刊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为一节。节间空1/4个汉字空,如,“1,329.476,5”应写成“1329.4765”。但字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95%,而百分数公差其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其后写“%”。如(65±2)%,亦可写作“65%±2%”,不得写作“65±2%”。附有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cm×3cm×5cm ,而不能写成4×3×5c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致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监测及分析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检出情况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3年1年来医院尿路感染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尿液培养分离的814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260株,占总数的31.9%,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124株,占47.7%。药敏结果显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增多,加重了细菌的耐药性,临床在治疗尿路感染时应综合考虑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危险因素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江杨华;欧阳晓玲;熊劲芝;张林;黄红卫;李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1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2例 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46.05%;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占83.55%;引发ADR的药物多的是抗感染药(占27.63%)和中药注射剂(占17.11%);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陈洪喜;王佃荣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