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琴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舒适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0例。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啰音消失时间、扁桃体充血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
作者:赵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和对照组88例轻度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 C呼气试验,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88例反流性食管炎分为LA-A、B组及 LA-C、D组,对比两组 H .pylori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 Hp感染的阳性率(42.5%)低于对照组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B组 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56.5%)高于LA-C、D组 H .pylori的阳性率(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pylori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作者:董伟;田道容;杨斌;曾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的范畴。近几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并且复发率高,易致残、致死,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总结其治疗规律亦非常必要。本文就近年来多篇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相关论文进行归类分析,以了解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姚宇涵;陈卫银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声频共振配合药物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69例患者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比较入院时及进行健康教育2周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的掌握及情绪自我调控情况。结果:健康教育2周后患者在疾病的病因、防治知识、生活习惯、声频共振治疗原理的知识掌握及情绪自我调控方面与入院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化健康教育,不仅促进护患关系,还使患者能很好地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覃月彩;冯下芝;黄淑梅;姚敏;钟雨琪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生育是通过多环节精细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妊娠失败。近年来,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加了干扰人生育潜能的因素,女性不孕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而且不孕成为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外的第三大疾病。由于生育涉及婚姻家庭,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如何诊治女性不孕,已成为紧迫且受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诊治女性不孕,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女性不孕的四种常见病因,探讨了腹腔镜在女性不孕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以提高不孕症阳性诊断率,为女性不孕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赵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应用于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医学试验选取100例我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6月1日之间收诊的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对象,同时选取100例非感染的健康儿童为对照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观察对象的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儿童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文可知,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结果,可作为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依据。
作者:张慧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7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在Ⅰ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35%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48%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在Ⅱ~Ⅳ级的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6.20%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2.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中Ⅴ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16%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要明显好于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对我市1例人感染 H7N9禽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人感染 H7N9禽流感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的发病经过、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1例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毒,经救治后症状好转。患者无明确的活禽及市场暴露史,咽拭子检测 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2名密切接触者中有1名出现呼吸道症状,经采样检测也均排除H7N9禽流感;其他密切接触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通过扩大监测流感样病例(IL I )1188例以及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 A RI )20例,均未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结论:患者的感染来源不明,应加大宣传力度,减少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的风险。
作者:陈兵;马智超;饶东平;刘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中药川芎嗪对缺血性眼底病变的疗效。方法:从本院就诊的缺血性眼底病变患者中选取1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200mg川芎嗪加入500ml的5%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选用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两组都是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1.4%,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川芎嗪对于缺血性眼底病变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雷洪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高频B超在妇女致密型乳腺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乳腺癌检查的120例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查,筛选出乳腺癌患者68例,确诊的致密型乳腺癌患者34例,然后将34例患者进行钼靶片检查,观察记录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结果:高频B超检测出来的致密型乳腺癌患者有33例,检出率达到97.06%,其中发现微小肿块29例,微小钙化4例;采用钼靶片时,检测出来的乳腺癌患者有25例,检出率为73.53%,其中微小肿块19例,微小钙化6例。结论:利用高频B超检查妇女致密型乳腺癌的有效率高于钼靶片检查,高频B超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检查方法,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吴洪斌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挑选本院2013年80例细菌感染的住院患儿(观察组)和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测定,并同时做血常规检测,并对以上两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有明显升高,其中有76例hs-CRP明显升高,白细胞升高63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是一个快速、灵敏的指标,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月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Vincent临床事件分析系统在手术室腔镜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应用Vincent临床事件分析系统,从组织或管理因素、团队因素、工作任务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结果: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取得较好效果,2013年无不良事件发生,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Vincent临床事件分析系统完善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手术室腔镜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高菊玲;王淑芬;王桂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患者风险评估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避免或降低风险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透析的56例患者的1580次血透,评估分析血透风险的原因,并实施护理对策。结果:各种风险的发生率降低或未发生。结论:血透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能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效控制血透中的风险。
作者:刘丽珍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复方大黄片对脓毒症患者血浆D-乳酸及前降钙素表达的影响。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入住我院外科的脓毒症患者55例,分为大黄治疗组(30例)和非大黄治疗组(25例)。大黄治疗组给予复方大黄片3g/次,1次/8h服用,附带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舒普深、特治星、泰能;保证水和电解质以及营养的正常供给。非大黄治疗组只给予常规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1d、4d测定血浆D-乳酸和前降钙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大黄治疗组患者的血浆D-乳酸水平和前降钙素水平与非大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1d、4d后血浆D-乳酸水平大黄治疗组明显低于非大黄治疗组(P<0.05)。治疗1d后两组血浆前降钙素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4d后两组病例的血浆前降钙素水平比较结果中,大黄治疗组明显低于非大黄治疗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大黄片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减少细菌易位。
作者:施伟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抢救措施与血胆碱酯酶活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清水彻底洗胃、导泻、利尿促进排泄,必要时给予血液灌流,反复给予阿托品,尽早足量使用复能剂,在使用复能剂前、12h内阿托品化时、12~24h、48~96h、144~192h观察Bche活力的情况。结果:Bche活力随时间变化情况,使用复能剂前401±215,12h内阿托品化时525±232,12~24h :1032±423,48~96h:2351±568,144~192h:4967±963。但有6例患者在中毒后长时间处于低酶状态而没有回升,结果3例出现反跳,2例出现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2例。结论:合理使用复能剂,避免低酶状态,尽量使Bche活力随时间变化逐步提高并稳定在正常值的50%~60%,结合Bche活力情况来指导阿托品的用量,尽早达到并维持阿托品化,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蒋华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由颅脑外伤造成的硬脑膜下血肿患者2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对照组107例。对照组施行手术与抗生素、甘露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奥拉西坦。对患者追踪观察60d以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增加奥拉西坦的观察组在剧烈头痛、呕吐、躁动不安、偏瘫、失语等各项表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拉西坦对改善由颅脑外伤造成的硬脑膜下血肿后遗症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邹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天麻素、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72例确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天麻素、倍他司汀,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率7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西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发现右颈前肿块20天余”入院。肿物约乒乓球大小,患者无疼痛不适,无呼吸困难,无性格改变等。查体:T 37.2℃,颈部外观无畸形,无颈静脉怒张,颈软,气管居中。右甲状腺Ⅱ度肿大,右颈甲状腺下极可扪及一大小约4cm ×4cm ×3cm肿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界尚清,甲状腺左叶未扪及明显异常。检查血甲状腺功能三项、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B超示甲状腺右叶见一囊性肿块,大小约3.5cm×3.5cm×2.8cm,境界尚清;甲状腺左叶及峡部见数个结节,大者约4.5cm ×4.5cm ×4cm ,呈低回声,境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周围无暗环,彩色多普勒示其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在全麻下行甲状腺右叶肿块切除+甲状腺左叶小结节切除术。术中所见:甲状腺右叶肿块大小4cm ×4cm ×3cm ,包膜光滑。甲状腺左叶见2个米粒大小结节,深部未见明显肿块。术后病理诊断:滤泡型腺瘤(甲状腺右叶);淋巴结内见个别腺体(甲状腺左叶),见图1,转移性甲状腺癌不能排除。
作者:高福平;魏谨;马平;薛松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分析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7.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郁雪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急诊内科对症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60例重症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未使用对症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取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和预后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且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的变化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在急诊内科就诊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采取对症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的变化更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梁兵 刊期: 2014年第21期